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作为一名学生,不但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从小学做人。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要求,是教育孩子怎样学做人的准则。列宁说过:“人的个性的真正本质表现在他的行为和行动之中。”因此,要贯彻实施《规范》,就应通过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依据职业教育的结构与属性、社会及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相关需求,新时期职业教育人的社会化功能可定位在培养具有时代素养的职业人。为有效实现此功能,职业教育需要加强教育市场调研,发挥集体教育功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养成。  相似文献   

3.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非是做人、做事两个方面。办学校、兴教育、做校长,说到底也是做人、做事。所不同的是,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做人、做事去影响全体师生思考、学会如何更好地做人和做事。  相似文献   

5.
小学德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做人处事的习惯等。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将终身受用。如何使学生形成自觉行为,这是班主任老师日常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在这里简单谈几点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的,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令人受用终生。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体地说,要求学  相似文献   

7.
王彦 《学周刊C版》2014,(10):92-92
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学业,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个性。作为语文这门人文色彩最浓重的学科的教师,我们担起"育人"的重任更是责无旁贷。一、语文教学与人格个性培养之间的联系 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工作,在当前职业教育中,传统的德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共性培养,而忽略学生的个性需求。本文旨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强调德育工作的艺术化,从"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方面思考德育工作,通过采取艺术化的德育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在校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最终实现厚德博学、强能善技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个性的表现形式分别为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这四种表现形式既是同时存在的,又是依次发展的.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生成思想、形成制度、养成习俗和集体无意识沉淀.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从自觉状态向自在状态转化的过程,生成思想和形成制度是大学文化个性的自觉阶段,养成习俗和集体无意识是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阶段,集体无意识沉淀是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最后阶段,相应的集体无意识沉淀成功,是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标志.大学文化个性只有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形成,才能说一所大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0.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农村小学要提升品质,首要问题是提升学生的为人素养,如怎样与人相处、待人接物、学会感恩等,这些都有赖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江苏省昆山市新镇小学通过"主题要求、主题阅读、主题课程、主题体验、主题展示"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每月养成一个行为好习惯,研制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德育课程融合方案,收获了学生素质和学校品质的大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为学以真"指向办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要求师生以求真、求是的态度为学;"立身以诚"指向人的内修和外达,要求师生能诚笃为人,诚信处世。"为学以真,立身以诚"是作为学校的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灵魂,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更是学校全体教师恪守的为学和做人原则。因为,它是教育的本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理想的教育对教师的本真呼唤,更是为人师者永远的追求和坚守。  相似文献   

12.
刘关蓉 《文教资料》2011,(11):177-178
人本管理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即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基本权利。教师和学生是高校主体,而教师"育人"的积极性,直接影响高校的产品——学生的素养。高校应关注全体教师的正当需要,为全体师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构建和谐高校。  相似文献   

13.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主力军,其能力必须能独当一面,人格品质、做人素养也必须符合当今社会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影响着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也影响着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因此,构建德育预警系统成为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冯铁蕾 《现代教育科学》2012,(1):161-164,175
休闲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方式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关乎其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人格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养成,影响到高等教育"成人——成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休闲行为特点,提出符合大学生休闲需求,以培养和增进大学生休闲认知、休闲情趣与人文素养为目的,促进其人性提升与人格健全的休闲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15.
"习惯"是人们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一定的行为重复多次到了自发自觉时,就成了习惯。习惯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行为过程中的积极反映,良好的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泰斗朱智贤先生工作过的地方。近年来,我校以智贤作为学校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不断充实和丰富其内涵,将让每一位师生都成长为富有智贤精神的智贤人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智即智慧,是对学校全体师生在做学问上的要求,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贤即贤达,是对全体师生在做人上的要求,兢兢业业,见贤思齐,厚德载物。附小人认为,没有智慧的贤,不能震撼人的心灵;没有贤达的智,不知自己的未来在何  相似文献   

17.
文化视野下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对于培养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预备警察"忠真智勇"行为文化养成是培养警察职业素养的基础。通过湖南警察学院100名预备警察行为文化养成的实证研究,可以将预备警察行为养成路径总结为:铸造警魂,弘扬"忠"文化;制度强化,履行"真"文化;提升素质,践行"智"文化;情感熏陶,探求"勇"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人文思想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事情和与人相处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养包括一个人在社会期待和道德标准的要求下,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及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将人物思想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不但要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具备人文素养能够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校风指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集体努力而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对全体师生产生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行为作风适应它的要求,自觉地抑制和改变自己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作风。因此,校风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  相似文献   

20.
顾文霞 《考试周刊》2013,(55):167-167
<正>德育教育是奠基工程,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德育重在打好做人的基础,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新课程改革下的德育工作主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文道德素养的培养。教师以"开展反思性教学"为突破口,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