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蕴含的孝道精神不仅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而且"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依然适用。但是在《孝经》中,除去父母之孝,还包括君臣之孝,国家之孝,所谓"孝"之思想蕴含众多。  相似文献   

2.
师:请大家先看一道作文试题——孝顺父母为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荀子·大略》中指出:"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礼记·中庸》中也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孝顺就是善事父母,尽心侍奉父母,顺从父母,尊重父母,关心体贴父母。由此看来,孝顺父母是儿女的本分,是晚辈应尽的义务。请你以"孝顺父母"为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生:这是一篇要求我们写家庭生活的作文。  相似文献   

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的论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关于"孝"的名言仍然存在着宝贵的价值,仍旧熠熠闪光。在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当下社会的家庭观念,父母子女关系都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关于"孝"的问题,《朱子治家格言》中早就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等告诫,《弟子规》中也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以及"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相似文献   

5.
正"父母教会你什么?"请跟我走进2014年《开学第一课——父母教会我》这个主题班会。本次的主题班会一共有四个主题:孝,礼,爱,强。首先,父母教会我们"孝"。听着童话大王郑渊洁讲有关父母对自己的爱及孝敬父母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孝"不一定要给父母最富有的生活,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好好成长,不让父母担心。在家里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睡前帮父母准备好睡衣、  相似文献   

6.
【观点梳理】《陈情表》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人们将《陈情表》视为彰显孝道的经典。但近年来也有读者的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们独特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弱势者的困境解脱——学习《陈情表》  相似文献   

7.
百善孝为先。孔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惟孝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孝”的重视程度。《孝经》则是关于孝、孝行、孝道的经典阐述,通过孔子与其弟子曾参的问答,对孝的理念、历史、作用、价值和意义等做出了深广而系统的论说。《孝经》虽然不足2000字,但它扎根于广袤的人性、人本、人行之中,因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今天,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不妨再来审视一下《孝经》,让她在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中重新焕发其曾有的力量。文章从“原文”开始,通过“译文”,最终“解读”《孝经》这部千古经典。  相似文献   

8.
《弟子规》是大学生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之后,对班集体以及班级内所有成员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了"孝",学生们懂得了孝顺父母,不再乱花钱,在学习上方面也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习了"谨信",学生们考试时作弊的人数少了,宿舍管理中夜不归宿的人数也少了。学习了"亲仁",使班集体变得更加和谐,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减少了。  相似文献   

9.
古曰:"百善孝为先。"《说文解字》中对"孝"字作了这样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的是金文的"孝"字上部很像一位伛偻身子的老  相似文献   

10.
单衣顺母     
<正>【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译文】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请教有关孝道的问题。孔子说:"现在人们讲的孝道,是说能养活父母就足够了。然而,对于那些犬马牲畜人们也能养活;如果我们对父母不恭敬的话,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差别呢?"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个知书达礼之人,"孝养父母"不仅要奉养父母大人之身,还要有孝敬、顺从老人之心。这是提高学生素养,使之健康发展的基础。一.行孝孝敬、顺从父母,对父母讲话要做到"怡吾声,柔吾色",孔子也说道,对父母行孝:"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规》上又说:"兄弟睦,孝在中",《诗经》上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日:"父母其顺矣,"夫妇、兄弟  相似文献   

12.
杨志勇 《教育》2015,(6):27
中国是礼仪之邦,一些优良的礼仪传统多蕴含在国学经典中,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对于感恩都极为推崇。《弟子规》总序开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首孝悌"的意思是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也就是强调对父母的感恩。可以说,一个人只有有了感恩的心,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重庆大学附属小学针对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舒适,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的不良习气,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小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相似文献   

13.
这个家庭很有意思。教子方式很有意义。因为有意思、有意义,促使我要把这家人"记录"下来,呈现给《中华家教》杂志的读者。首先说这家人的"中流砥柱"——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父母很注意教育孩子懂得礼貌,尊老爱幼。但  相似文献   

14.
<正>何谓"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那么,何谓"善事"?"善事"的标准又是什么?古人说:"顺者为孝"。倘若父辈为祸国殃民的大恶之徒,此一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中的孝道观主要体现在重视对子女的孝伦理教育,主张父慈是子孝的重要条件,要求子女既要赡养父母,又要尊敬父母,还要以礼安葬和祭祀父母。《颜氏家训》主要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观,但对儒家的孝道观又有所变通和发展,更适合了民众的需求。《颜氏家训》所宣扬的孝道观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对别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认为是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孝"为百行之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我国拥有深厚的"孝"文化的底蕴。《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孝敬父母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学孝、知孝、行孝。  相似文献   

18.
吕丽妮 《小读者》2012,(12):7-7
教孝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是"以身作则"。这也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上施下效。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呢?学习《弟子规》,学习《孝经》,一条一条做好,落实到生活当中。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还要养父母之智,让父母也学圣学贤,这是我们为人子女要做的。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摘录三首宋词的经典名句,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说"。三句经典名句构成递进式的结构,旨在说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个过程,即就是确定目标——为之奋斗——成功后的顿悟。  相似文献   

20.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