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想蓝天,那是对大地的背叛,当人们再度募然回首,所有美丽的风景已不再清晰,成为了人们丝丝作痛的黄沙之梦。 在地球生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今天,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森林是人类的家园,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张力 《生态文化》2002,(1):59-60
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人类执追求的一个最基本、最崇高的目标就是发展。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从以往过失的反思中逐步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保护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人类惟一的家园——地球,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人类空前一致地达成协议,表示要决心彻底改变现行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传统的发展观念,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  相似文献   

3.
森林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一切生命的象征,人类与森林息息相关,森林不仅孕育了人类,而且是保护人类的忠实“卫士”。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了自己,从食肉变为食竹;人类为了适应自己而改变了环境,使大熊猫几近陷于绝地。现在,大熊猫只有依赖人类采取有效的保护和繁殖措施,才能使其免遭灭绝之灾了。”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笔者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交谈中,他深有感慨地说了这番话。大熊猫是地球上第四纪冰川运动孑遗下来的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为了保护好这一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1980年中国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现名为世  相似文献   

5.
由于近代产生的科学与机械文明,使得人类,包括我们每个人在内,今天都直接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这是因为大量的杀伤性武器、环境污染、自然界的破坏及土地的沙漠化导致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所致。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带来的高速化,使得人们以能处...  相似文献   

6.
张文玲 《职业圈》2011,(32):159-159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的,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由于人们开始大肆建造工厂,同时对保护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导致大自然的生态链失去平衡。在这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碳的排放量过高,过多的碳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开始慢慢融化。  相似文献   

7.
绿色消费     
吕闻 《生态文化》2001,(2):62-62
在生态意识的推动下,人们为了过健康的生活,越来越青睐于“绿色产品”,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并随之出现了“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生态旅游”、“生态时装”等等符合生态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和生活趋势。返朴归真已是人类在疯狂地虐待了自然并受到自然的惩罚开始醒悟后最迫切的意愿和行动。生态和绿色称谓的兴起,表明了现代人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在向着贴近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向变化和发展。对自身生态环境的关心使人们产生了绿色消费的需求,这种消费导向引来了一系列的市场变化,使绿色产品渗透和占领市场。  相似文献   

8.
生态与生存     
<正>地球上众多的物种,众多的资源是维系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人类对其消费越多,自然资源就会越少,生态环境会变得越差,最终导致生态不断恶化,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物种都会受到伤害,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严重威胁。面对今日地球的千疮百孔,面对濒临破碎的生态系统,面对人类数量不断膨胀和其他物种的迅速衰败,人类难道不应换位思考,反躬自问千百年  相似文献   

9.
在经过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土地的乱开滥垦后,自然界的疯狂报复使人们猛然惊醒过来。大概是由于良心的发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的思考和理智的抉择,专家们发出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必须遏制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紧急呼声。世界各国的政要们也或先或后把森林保护、生态建设摆上了公案。近年来,华夏子孙正倾注国力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不仅国家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列入国之要务,而且民间造林护林也蔚然成风。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确实令人欣…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矛盾日益突出。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独立的文明形态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的文明形态是原始的采集文明,然后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开始的工业文明。持续至今已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使地球的自然资源遭到了过度的消耗;人们的生存环境受…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道德观只承认人的道德主体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的伦理观念基础是“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类处于自然的中心,是自然万物的主宰者和征服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干预作用的日益扩大,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和大量生物物种的迅速灭绝。这便引起了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生态关系的伦理思考:人与自然万物究竟应该维持什么样的关系?人是否应该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和存在价值?等等。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并进入人类的现实生活。它标志着人类伦理关怀的延伸和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这不仅是人类的幸运,而且也是地球的幸运。  相似文献   

12.
李健 《职业圈》2011,(15):103-104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人类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在被开发利用时也从人类那里获得了再生能力,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但是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度索取使得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确实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渐渐的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地球用了几十亿年的努力,经历了缓慢而艰难的发展过程,终于打造成承载生命的“宇宙之舟”。在我们的眼里,地球是广袤的。在这辽阔的疆域内生物的踪迹无处不在。芸芸众生,按其地理环境条件,就形成了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版图。地球是颗美丽的星体,曾经有密被的森林、草原;曾经纵横交错着血脉一般的江河、溪流、湖泊;曾经有众多的飞禽走兽……而今,人类的现代明将这些原始的生态结构撕扯得支离破碎。这期间,人类经历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漫长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4.
女娲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她用黄土造人,并炼五色石补天,人类才得以产生绵延。女娲应该是开天辟地第一个美女,因为她用黄土造出的人类中,从古到今美女如云,她自己若不美,美女的美从何而来?假如没有女娲这个美女,我们人类还不知道要在黄土中摸索多少年。女娲把我们人类从黄土中分离出来,使这个以土为基本构成的地球从此有了精灵,有了有别于其他星球的生命,这是地球发展史上的奇迹,可以假定没有女  相似文献   

15.
李健 《现代企业文化》2011,(15):103-104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人类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在被开发利用时也从人类那里获得了再生能力,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但是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度索取使得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确实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渐渐的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6.
说牛     
牛是与人类最贴近的动物之一,牛与人类的生产息息相关,与人类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从古代到现代,牛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成为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之一。在农村,牛耕田减轻了农民劳作之累,牛拉爬犁或拉车解决了人们运输和交通之难,牛还可以帮助人们拉磨、车水等等。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农业发达地区,牛耕田、  相似文献   

17.
1870年,一位印第安酋长对前来收购其部落土地的白人移民说:“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这句话后来成了联合国教科组织的一个口号。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兰珍 《生态文化》2007,(6):18-20,2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纪英奎 《职业圈》2011,(18):18-19
当世界步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不断向前发展使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然而,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安全隐患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持续增多。据调查,21世纪后,中国企业年均发生事故的概率比21世纪以前多3—4倍,这不得不引起中央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20.
当世界步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不断向前发展使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然而,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安全隐患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持续增多。据调查,21世纪后,中国企业年均发生事故的概率比21世纪以前多3—4倍,这不得不引起中央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