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课堂回放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一)初读交流(约1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荷塘月色>.作者笔下美丽的荷塘和他优美的文字相信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现在要问那些毕业若干年的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相信十有八九的人会说:"是‘荷塘月色’的美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实在是太美了,另一方面是学生觉得朱自清先生想要摆脱不宁静的心  相似文献   

3.
一、开篇设疑,创设情境 教学<荷塘月色>,用简短的语言导入后,问: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与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认真地去看书,寻求答案.经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哀愁,来到荷塘,观赏美丽的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4.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一)意境美:自然美景是作家写作的一大内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毛泽东笔下"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蓬勃,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如诗如画,李太白诗中神仙世界的异彩纷呈,苏东坡词里"大江东去"的雄浑壮阔……这些自然美景无不浸透丁作家丰富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读想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美面的艺术画面印入学生脑海,进而体会到作家抒发的浓浓深情.  相似文献   

5.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下面,对众多观点作一描述. 1.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者自述:"这一年的变动,是人们意想所赶不上的."因而"心中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2003年6月第一版)  相似文献   

6.
探访荷塘     
我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凡是读过这篇散文的人,都想亲眼看一看这静静的荷塘。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走进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北京清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看一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和《背影》一起被誉为朱自清散文中的"双壁"。如果说《背影》通过淳朴的叙事,以美德与真情激动着千万读者的心,那么《荷塘月色》则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带给读者是一种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第一篇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初中学习过朱自清  相似文献   

8.
一、开篇设疑,创设情境   教学&lt;荷塘月色&gt;,用简短的语言导入后,问: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与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认真地去看书,寻求答案.经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哀愁,来到荷塘,观赏美丽的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9.
《荷塘月色》赏析刘青《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先生192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作品是从他要去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写起的。作者深夜去荷塘赏月,是要在一个幽静...  相似文献   

10.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描绘出一张朦胧、静谧、美好的月下荷塘图,而这幅存在于读者心中的美好的图画实为作者笔下理想的逃避现实的处所,其带给读者审美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感染一方面是作者多角度、多手法的描写所致,另一方面是读者对文中空白点的充实完善而得,"荷塘"是我们与作者一起想象出来的一个与现实隔离的"另一个世界"。而真实的荷塘只作为一条引线,带领我们去探索这个理想中的"荷塘"的虚影。  相似文献   

11.
一、文中美的因素 散文被誉为“美文”,既是散文家又是诗人的朱先生笔下的散文更是美不胜收,《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长期以来,它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因此《荷塘月色》是我们进行审美教学的优秀范文。 《荷塘月色》之所以美,除了它结构精巧、描绘细致等特点外,主要表现出语言美和意境美。 1.语言美 朱自清先生可谓散文语言大师,他的散文语言极具个性特色,笔法娴熟,想象丰富,变幻多姿,是散文语言境界的一座高峰。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荷塘月色》虽不是诗歌,但在文章中确实体现了作者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工夫,许多字词包容了极丰富的内涵,其简洁、确切是别的字词所无法替代的。如“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  相似文献   

12.
正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散文《荷塘月色》不仅清幽淡雅、温润静谧,其文章的圆形结构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一、《荷塘月色》圆形结构浅析《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结构,从形式上看,是一种重叠的环形,显性一个圆,隐性一个圆。这两个互不统属的完整的圆,既能保证作者游踪的次序性展开,又能将作者的情感变化隐示其中。比如,读者能明显从"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文学》)。翻开《荷塘月色》,幽静、淡雅之气沁人心脾。1927年7月的清华园,应是酷暑难当,但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让人陶醉,让人感悟。  相似文献   

14.
王凯萱 《下一代》2008,(Z2):38-38
"狂人"原名张亮,因为他喜欢鲁迅笔下的那个人物———狂人,所以同学们便戏称他为"狂人",他也欣然接受了这一"雅号"。进入初二,"狂人"感到肩上挑着的担子有些重了,他已没有时间也没有闲情去醉心于阅读鲁迅小说了。又是一个周末。"狂人"用整整一个上午才完成了堆积如山的作业。他是班上的尖子,是整个年级在一年多以后能考取重点高中的几棵"苗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文学》)。翻开《荷塘月色》,幽静、淡雅之气沁人心脾。1927年7月的清华园,应是酷暑难当,但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让人陶醉,让人感悟。  相似文献   

16.
康不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不过他一生都在谈论一个问题,印主体问题.他一方面批判了笛卡尔以来的"我思"主体,一方面又提出了一种新的主体,即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由此他破除了"思"的主体,建立了"说"的主体.本文就主要来谈谈拉康笔下的无意识主体.  相似文献   

17.
"做老师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肯定."他是这样认为的,25年来也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 从"懵懂"到"痴迷" 1979年夏天,一纸来自北京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湖北荆州京山雁门口区引起了轰动.校长带着几个学生敲锣打鼓,将通知书送到了一个称作徐畈的村庄.热心的村民在村头点燃了一挂鞭炮,顿时,整个村庄沸腾了……这是徐勇当年收到北京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场景.在雁门口区,读书的孩子是以能考上当时的荆州师专、京山师范为最大理想的,能到武汉去上大学已是梦想,何况是去北京?他成了区里"破天荒"的第一个赴京求学者.  相似文献   

18.
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站在黑板前,面向全体同学,被他座位所在一行的学生,一个个轮流来刮一下鼻子…….这是老师安排的.因为他没有完成作业.课后,这个被"臊"者,逐一追辅课上刮他鼻子的同学,伸手也刮一下鼻子,并且理直气壮地说:"还我……".其中有告到老师那儿去的,他在老师面前也没有让步:"老师,还我……"这是一件真事.学生向老师讨帐了.当听到"老师,还我"的呼唤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他要求还他什么呢?仅仅是举手之劳刮一  相似文献   

19.
孟若虹 《语文天地》2011,(23):33-34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的确,朱自清的散文朴素自然、缜密优美,富有诗意和情趣。《荷塘月色》便是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学语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的,更感人的却是"美中之真":一是作者的感情之真;一是作者的造境之真。造境之真合乎自然亦合乎理想,"真"的本质是自由,此等自由之境界就是美的境界。"美"是"真"的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