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已有的基于Hash函数的RFID认证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Hash函数的RFID认证协议改进方案。该认证协议改进方案对RFID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性进行了加强,与原有方案相比,能有效抵抗窃听、重放攻击、假冒等各种威胁,可以作为基于NFC技术的RFID移动支付系统的阅读器和电子标签进行双向认证协议。在改进认证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RFID移动支付系统隐私保护模型。通过该模型,RFID移动支付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射频识别技术作为新一代的自动识别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RFID系统面临的攻击和协议中重点注意的问题,分析现有的基于Hash函数的协议的不足,最后提出一种阅读器与标签双向有效验证的协议,能有效解决跟踪定位威胁;同时该协议也具有抵御冒充、重放等攻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重复攻击是移动代理安全问题中很重要的一环,恶意移动代理可能对主机采取重复攻击,从而造成假的认证,严重的会造成系统服务崩溃.通过在移动代理系统中采用互质增量时间戳的机制,能有效地解决移动代理的重复攻击.  相似文献   

4.
在基于RFID技术的商业活动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保护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因RFID标签所有权的转换而带来风险.基于Hash函数和对称密码体制,提出了一种适合于供应链环境的轻量级RFID标签所有权转换协议.协议具有抗重放攻击、抗异步攻击、抗假冒攻击、抗内部攻击等特性,并能确保前向、后向隐私安全性.与现有典型的RFID标签所有权转移协议相比,协议的安全性、隐私性好,效率高,能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RFID系统中标签计算能力低、资源受限等对感知层安全带来很多威胁,因此设计一种高效、安全、计算简单的认证协议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重点。现有认证协议所采用的加密算法较复杂、运算量大。利用视觉密码无条件安全、解密简单的特性,构造一种新的RFID认证协议,可弥补传统认证协议的不足。使用视觉密码实现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认证,并在认证后更新标签中的影子图像,可有效抵御位置跟踪、窃听、重放、非法读取等攻击。该协议具有前向性安全、成本低、安全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曾英 《教育技术导刊》2009,8(7):146-147
针对基于口令的远程用户鉴别方案在时间戳和用户ID以及挑战/应答机制中的单相认证的上存在的脆弱性,该方案能进行双向认证,可抵抗重放攻击和假冒攻击,也体现了认证的公平性,比较发现该方案是一种更安全、实用、简单、便捷的基于动态口令的远程双向认证方案。  相似文献   

7.
付海涛 《教育技术导刊》2014,13(12):153-154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RFID系统大量应用,未经认证的阅读器非法读取或更改RFID电子标签内的数据,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安全问题及隐私泄露。通过对射频识别(RFID)重要性及安全隐患的讨论,提出了一种称为认证处理框架Authentication processing framework(APF)的方法,将RFID电子标签和阅读器在APF中进行ID及解密密钥注册,并通过标签及阅读器的双向认证,以避免非法阅读器访问电子标签造成的隐私泄露及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高华  黄稳定  鲁俊 《教育技术导刊》2018,17(12):208-212
为了改善RFID无线传感网络中读写器与标签之间安全隐私容易泄漏的问题,在现有安全协议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该协议包含读写器、电子标签双重认证,通过安全性检测可以有效抵御重传攻击、窃听、位置跟踪、非法读取以及假冒攻击等不安全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等优点。通过对协议建立理想化模型,利用BAN逻辑形式化分析方法从理论上证明其安全性。通过软件仿真模拟RFID系统,对读写器和标签的双向认证进行仿真测试,证明了协议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椭圆曲线上的双线性映射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的双向认证及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实现了通信双方的相互身份认证功能,使通信双方能确认对方的身份,同时还提供了密钥协商的功能,让通信双方能公平的协商会话密钥,经过分析,该协议能够抵抗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和拒绝服务攻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此外,协议还具有较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移动IP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由于它的环境和特点使其面临更多的安全威胁.目前移动IP所面临的攻击主要有拒绝服务攻击、信息窃取攻击、假冒攻击和重放攻击,其主要解决方案分别为入口过滤、端到端加密、注册信息认证和使用时间标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