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和闻一多二人在对待作诗的态度上截然不同。郭沫若作诗,主张“写”;闻一多作诗,则主张“做”。“写”和“做”在这里各自具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写”就是郭沫若所说的“自然流露”;而“做”则强调艺术上的加工追求。郭沫若为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时候”,他说“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那“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  相似文献   

2.
记得笔者在思考写作心理学问题时,曾经翻阅过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论创作丛书》,在读过《鲁迅论创作》、《郭沫若论创作》和《巴金论创作》三本书后,记下了好多张卡片。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郭沫若曾经提出:“激情是艺术创作的‘酵母’。巴金则说:“创作是一种感情的燃烧。”他在谈及长篇小说《家》的创作体验时,还曾明确提出:“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象在挖开我记忆的坟墓,我又看到了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他们的不同论述,都触及到创作激情在文学作品建构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打破与建设新诗运动初期,胡适基于“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的认识(1),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的理论主张(2)。他说:“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3)”。在胡适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影响下,早期新诗追求语言形式的解放,不大注意节奏音韵,口语化、散文化倾向明显。稍后的郭沫若主张作诗“自然流露”,认定“诗是情绪的直写”,“诗的本质,不在乎韵脚的有无”,诗在形式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1 伴随着新诗革命的“诗体解放”,“丑的字句”就开始进入新诗。到20年代初,由梁实秋发难并由此在《晨报副刊》上展开了一场关于“丑的字句”是否可入诗的讨论。以后,闻一多倡导“以丑为美”,“丑”恶”字句大量入诗,又引起时人争论。最近出版的《中国新诗鉴赏辞典》还说:“《死水》里面有些诗,是流露了作者的悲观思想的。歌咏‘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绝望的死水’,……‘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可能就是这一类的悲观思想吧。”看来,讨论闻一多新诗中“丑的字句”,至今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一“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这是郭沫若于1944年写在《序我的诗》里所作的告白。其中也许包含着自谦,但更多的是出于自知而有所自陈;我们应当重视这个自陈,尽管它只是不很符合实际的自评。  相似文献   

6.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有一些人印象中,自由诗毫无诗意可言,郭沫若的诗似乎有些“空”,类似于一种“呼喊”,那么就请你读读《女神》吧。   《女神》 (1921年 )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功的诗歌作品。   “若讲新诗,郭沫若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女神》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女神》产生于“五四”运动高潮时期,作品所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彻底叛逆的精神,强烈追求的理想以及讴歌自我、讴歌…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诗刊》创刊时说的话.徐志摩一生在诗艺探索上是个有心人,在创作中不断地创格、创新,追求诗美.在新月诗派形成之初,他与闻一多等人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徐志摩和闻一多对新诗有许多一致的见解.闻一多认为作诗是出于诗人的“至性至情”;徐志摩也认为诗是诗人“个性的表现”,感情的升华,来不得一点儿虚假.闻一多提倡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徐志摩则认为“新格式与新音节”是创造诗的形式美的要点,并认为诗“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性质的”.当闻一多的格律说在诗坛上开始出现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人作诗,至少在魏晋以前,全都使用汉语,句中嵌入非汉语大概是没有的。《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jn居)隅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公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这是很有风趣的笑话,《楚宫旧事》卷五引《世说》此条,在“那得不作蛮语”之后,就有“温大笑”三字可证:也是当时习俗的真实写照,三月三日集同人临水修禊,是免不了要大作其诗的,《文选》就载有同题《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两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的时候,即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郭沫若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释鲁迅“题三义塔”诗》。编者加了这样的“按语”:“鲁迅先生有一首叫作‘题三义塔’的诗,原句是: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街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读者来信询及此诗涵义,经郭沫若先生代为解释如后。下面是郭沫若先生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古人作诗,注重炼字。所谓“诗眼”,往往就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王国维评张先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句:“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有了诗眼的明眸善睐,诗歌就会顾盼生辉;失去诗眼这一池秋水,诗歌便会干瘪枯萎。因而,对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炼字的理解与阐释就成为重头戏。2003年高考,王维诗《过香积寺》的整体鉴赏,就浓缩为对诗中一句诗眼的赏析。  相似文献   

12.
“起承转合”最早指诗的做法,出自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  相似文献   

13.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新诗的“芽儿”──冰心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新诗的“芽儿”──冰心诗论王富仁我在《闻一多诗论》中曾经提出,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初期,对中国新诗创作贡献最大的有下列几个诗人: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和冰心。胡适是首先用现代白话文作诗的人,他对中国新诗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胡适...  相似文献   

15.
说“乌鬼”     
杜甫夔州诗有一首《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一曰;“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吃黄鱼。” “乌鬼”一物向无的解。《仇注》引《蔡宽夫诗话》;“元微之《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巫卜瓦代龟。’自注云:‘南人染病,竞赛乌鬼;巫卜列肆,悉卖龟甲’,乌鬼之名见于此。巴楚间,常有杀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尔。或云‘养’字,‘赛’字之误,理或然也。” 今人郭沫若认为:“‘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四川人呼为“渔老鸦”),我以为比较可靠。《埤雅》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养使捕鱼’。沈存中《梦溪笔谈》中也有此说。  相似文献   

16.
元朝杨载在《诗法家数》里谈论赠别诗的作法时说:“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如杜公‘惟待吹嘘送上天’之说是也。”这段话强调不同类型的送别诗应有不同的写法,大致还是可以成立的。不过若要拿千态万状的唐代送别诗来检验这个“理论”,那么它未免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如陈子昂的《送  相似文献   

17.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18.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19.
时代鼓手田间《人民底舞》一诗,曾受到闻一多先生击节称赞,说它是“鞍之战晋解张用他那流着鲜血的手,抢过主帅手中的槌来擂出的鼓声,是弥衡那喷着怒火的‘渔阳掺挝’”。意思是这首诗充溢着“鼓的声律”和“鼓的情绪”,用现代的话说,闻先生充分肯定了《人民底舞》所...  相似文献   

20.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