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略例·明象》凝聚了王弼对易学这一天人之学的总体看法和主要致思取向。鉴于两汉象数易学家在易学诠解理路上拘泥于象数之弊病,王弼以一个开风气易学家的高明卓识与学术担当,高举义理大旗,重开易学新风,为以义理解易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证明。《明象》篇就是他一扫两汉繁琐注易、解易的象数之风,批判地解构前代易学家的治易路数,对易学进行义理向度重构与新诠之代表作。王弼易学的新理路建构从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论述中展开,凸显"意"的方面,并提出了得意忘象与得象忘言这一具体而微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以"道"为核心,基于对"道"的特性、运行规律及"道"化生万物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老子》的处世思想主要包括:"见素抱朴""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不敢为天下先"与"柔弱不争"的处世观念;"身不居功"与"功遂身退"的旷达情怀。《老子》的处世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荀子思想与思孟学派有着复杂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表现于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评,而且表现于对其思想的转化和吸收。以荀子"积善成德"的观念为例,它实与思孟学派的《五行》篇关系密切。然而这种观念在《荀子》和《五行》篇中存在着异同,从中可以看出荀子对《五行》篇思想的继承,更重要的是荀子拓展了"善""德"观念的内涵。荀子把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成就了他的"集大成"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儿童友善思想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家庭教育中树立儿童孝悌观念,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儿童礼仪习惯,在经典朗诵中陶冶儿童道德情操,在环境营造中塑造儿童文明行为。为使儿童友善教育行之有效,古之先贤在实践中坚持"自我修养""长辈示范""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四大原则。古代儿童友善教育思想对今天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儿童人格""坚持家校结合,形成育人合力""坚持生活教育,注重知行合一""坚持奖惩统一,增强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生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影响深远,而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道德教育。自古以来,许多思想教育家研究家庭道德教育思想,《颜氏家训》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家庭教育论著。本文概述《颜氏家训》中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内容,即"德艺周厚"的教育目标、"人伦为重"的情感教育、"仁义为节文"的品德教育,继而评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由此获得《颜氏家训》中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认知。  相似文献   

6.
《易经》是一部卜以决疑的筮书。然而,其中有关"阴阳"即二分与对立的观念、思想却是俯拾皆是。文章通过对"—""--"符号与卦象中的"阴阳"、卦爻辞中的"阴阳"以及同一卦六爻辞之间的"阴阳"的考察,旨在对《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思想有一基本的认知与把握,这对于思考《易经》在日后为何由卜筮之书上升为哲学之书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选择典型性操作材料,建立空间观念""经历思维化操作过程,形成空间观念""开展多元化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等策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周易》围绕"象思维"提出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制器尚象"等重要命题,构建起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思维方法。"象思维"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核心思维方法之一,对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意象"观念和"创物"观念等方面。《周易》"象思维"与西方当代哲学中的现象学方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通过对《周易》思想和现象学方法的参照,可以从"象思维"的角度对传统设计思想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旨在改善学前教育质量,转变全社会教育观念。但在《指南》的具体实施中,许多教师表现出"把《指南》当标尺,忽视地方和个体差异""把各领域目标孤立""重知识能力,轻学习品质"等问题,其本质是人本思想的缺失。当代人本主义倡导以人为本,培养认知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强调"人是主体,人是手段,人是目的"。这些核心观点和教育原则启示我们,在《指南》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实施《指南》的主体,应深入领会《指南》内涵并创造性加以运用""教育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和个体差异,通过游戏实现个体全面整合地发展""教育改革要促进师幼的共同发展",以弥补教育实践中人本思想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是党的宣传工作史上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坚持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思想斗争是一切革命斗争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建立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等.《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科学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做""为谁做""如何做"的问题,其中体现的立场、原则、观念和方法不但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滨州学院学报》2020,(3):20-24
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兵书,《孙膑兵法》有着丰富的士气思想,不仅强调了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激励军队士气的重要性,提出了"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之说,还提出了义战、赏罚、将领表率、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造势等一系列培育和激励军队士气的方法,以及"让威"等避敌锐气的方法。其士气思想较之同一时期的其他兵书,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深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各行其道"、发展"失衡"、相互"隔离"等"二元化"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实际效力。因此,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实践互动"等原则的基础上,以发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优势为结合点,通过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实现二者的"一体化"发展,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入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之中,充分发挥二者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先秦学者有关"教"的定义或表述以及"教""学""诲"之类关键词的分辨,以《论语》有关孔子"教""诲"言论的记载为依据,把孔子"教育思想"归结为植根于仁政的"教化说""先教说"与以"学礼"为要义的授业观念,从而显示儒家"教育"理念的特点,进而讨论活教育思想史中的史料、史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西方女权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第一部女权思想著作《女界钟》融合维新派女学观念,形成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女国民思想,主要包括"民权与女权""公德与私德""破坏与建设"三个面向.与莫尔的《乌托邦》对读,它是一部具有"批判的乌托邦"特质的文本.作者在指出女界沉沦于黑暗的同时,将20世纪文明美好的未来寄托于女权革命,彰显了乌托邦思想推动进步、创造未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其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追求.为此,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挖掘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34):158-159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凝练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让学生获得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从环节设置、问题提出,到模型建构,再到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曾提出儒释相合于"性情",他依据的儒家经典是《易》、《论语》。因此,《易》是柳宗元思想来源之一,本文主要从其对易学态度、易与心性思想、易与大中之道三个方面尝试性分析柳宗元的易学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8.
杜威的德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德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认为一切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儿童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使自己的个性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发展。杜威的德育思想对当今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铭 《教育文化论坛》2019,(1):33-38,136
《传习录》以语录及信函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王阳明的哲学主张与治学理念。体察《传习录》中"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重要论述,可以发现其具有自然法上的普遍意义,并且接通了正义、理性、自由、公平等重要价值观念。王阳明"以儒为主,兼通释、道"的哲学体验,突破了传统儒家法思想的一般认知,阐发了人本主义与思想解放的先声,并以"本心"得失作为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的正义性基础,在中西自然法思想辨析中具有重要的法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历来被认为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观念和范畴之一,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中庸""中和""中正"等概念,彰显着儒家美学崇尚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温柔敦厚的"贵中"精神。随着战国竹简文献的发现与问世,"中"观念的来龙去脉、价值影响得以更加明确与清晰,即尚"中"、贵"中"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一种观念,在"前"儒家时期就已出现,儒家美学是对这种观念的传承、发展与拓展。它以甲骨文、金文之"中"为源头活水,至迟在春秋中期形成了技艺、情感合于"中"的观念。春秋末期,孔子将"中"吸收进他的思想中,开始成为儒家美学的重要内容。战国时期,《中庸》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提出了人的举手投足、思想情感须符合"中庸""中和"的标准,这样才能进入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这种以甲骨文、金文之"中"为源头活水,经春秋时期的发展,最后积淀于儒家美学中的"贵中"精神,对后世儒家美学乃至整个中国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