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这节课师生配合默契,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一帆风顺,是一节难得的好课……”对此,本人不敢苟同,提出一点个人看法,请同行批评指正。 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应该从多方面去考察,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优化等等。但从教学过程的矛盾运动的观点来看,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还在于是否提示了矛盾和因势利导地解决了矛盾。“一帆风顺”的课即使有其可取的方面,但也可以认为,这样的课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好课。试想,在一节课里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来,整个教学过程都按教师设  相似文献   

2.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评价一节课,有很多标准,但比较而言,一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生成知识的课。不应仅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心中的疑惑。为此,教师要重构课堂教学的效率观、情景观、民主观和应变观。  相似文献   

3.
<正>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载体;一节好课关乎教师价值的实现,关乎学生素养的培育。基于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上好课是教师的职业追求,是对学生负责的初心。什么才是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课不是完美无缺的课,而是带有一丝缺憾,但最终能让人细细品味、静静思考的课。一、好课,各具特色好课没有固定的标准,因为每一个学生是具有差异的生命个体,每一个教师又是具有不同教学素养的个体,当一个教师与一群学生构成一个教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正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时的课、真实的课。其中"丰实的课",指的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这里所说的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  相似文献   

5.
构建精品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从教以来的追求目标,由于每一节课我们的着力点不同、学生的课堂反应不一样,所以教学总是充满缺陷美,但每一节的课的课后中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  相似文献   

6.
什么样的英语课才是一节"好课"?对于好课的标准个人看法不一。叶澜教授概括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我认为,一节"好课",应当是面向学生的,从备课、上课到课后作业布置各个环节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节课如果让学生听懂理解了,如果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甚至能够激发或者加强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那就是一堂好课。以此为基本,我们可以结合英语课的特点从以下几点着手,上好一节英语课。  相似文献   

7.
韩月红 《中国教师》2013,(17):66-68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这个问题已讨论了20多年。有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给一线教学以导向,让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在倡导以生为本、回归教育本真的今天,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本身,却引发出新的思考。一、一个美好的愿望:上好一堂课我们通常认为,学习要一点一点地进行,课要一节一节地上,因此,教师能上好一节课就成了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而研究"一堂好课"  相似文献   

8.
上过评优课的教师都知道这种比赛最能反映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水平。评判一节课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既不是选手也不是评委,而是学生,一节好课必须看学生学得是否快乐,是否有收获,是否有兴趣,是否有成就感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学得好不好"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评优课的关键在于检验自己,提高自己,重在学习,重在发展。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必须提前自己假设预案,每一种设想都要设计解决方法。课堂上特别是大赛课不能有硬伤。  相似文献   

9.
程磊 《基础教育论坛》2013,(Z2):118-119
<正>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叶澜老师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遵循"五实",即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叶澜老师提出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5,(65):177-178
<正>一、如何理解高效课堂1.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巢宗祺教授提出好课必须具备四点:一是这节课本身有意义;二是这节课有效、真实;三是师生情绪饱满;四是师生才智得以充分展现。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节课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  相似文献   

11.
笔者尝试了一节创新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了新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对师生的角色扮演进行了再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引导者,要充分相信学生。此外,笔者还对一节好课的标准有了新的感悟:好课应该是"实惠课""科学课""特色课"。  相似文献   

12.
<正>什么是一节好课?站在学生的视角来看,一节好课其实就是一节有效的课,有效是指学会、会学和好学。影响一节课的因素无外乎教师、学生、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及策略。如果教师不被学生喜爱,教师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资源,没有很好的教学策略,我们很难说这样的课堂是好的课堂。一、好的课堂,学生是爱教师的师生关系的品质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学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学生  相似文献   

13.
陈莉 《学语文》2014,(3):15-16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时的课、真实的课。其中“丰实的课”,指的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什么是好课?或者说"课怎么上才算好"?是一个庞大的话题,学者有学理的标准,教师有常规的认识,学生有自我的感觉。我们曾经一度对"紧扣教材""课件准备充分""教学流程完整""语言流畅华美"等孜孜以求,曾经对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给予热烈的掌声,曾经对一节课教师讲完结束语正好下课铃声响起而赞不绝口,曾经为一节课的板书工整得像书法一样精美,语言华美得像散文诗而五体投地。的确,这样的课很中看、很"完美",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表演性。"走穴"名师的授课,大都具备这  相似文献   

15.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本节课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这堂课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但从我们自身的经历和对优质课的观摩过程中会发现,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过程中时常会有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可能更多地去关注教学的过程和精彩的环节,这样就出现教学目的不明确,重难点不清晰,导致了低效混乱的教学活动。一、目标是一堂好课的开始和归宿目标就像航海中的灯塔,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环节指引着我们不要偏离航线。一节好课一定要从制定精细可行的教学目标开始,同时教学目标也是检验我们一节课的设计是否合  相似文献   

16.
尹占国 《黑河教育》2013,(10):54-54
所谓评课,就是对照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简言之,就是对某一节课的评价。科学有效的听评课能够帮助教师从更多的渠道获得信息,帮助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经验总结,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其自身的教学风格。评课要有一定标准,究竟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  相似文献   

17.
美术教学不同时期的课标会有所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一节课的教学实质是不会改变的.一节好的美术课要体现艺术美,要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学生要主动参与,要有高效率;好课要自然流畅、师生融洽.好课不是做出来的.美术课要看实质——以人为本,在此基础再谈特色.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18.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在于这堂课的内容有多丰富,而在于学生到底学得了多少知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将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就是备好一节课,备好一节课的基础在于了解学生,分析文本,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如何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课?首先,教师要备好课,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课程资源、备老师自己。其次,要选好教法,要考虑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力现状,让学生在第一节课掌握相应的基础概念,建立初步学科感性认识。此外,教师还要在第一节课介绍本学科的魅力和新教材特点,要跟学生讲明要求,要让学生明白今后应该怎么样做,以及如何学好这一科目。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有一位专家说:“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分配,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到20分钟。那么这一节课就不可能成为一节好课;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超过教学时间的一半,那这一节课就有可能成为一节好课。”这一段话虽然不是什么经典理论,但它却折射出一个观点——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