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强调主体性的发挥。主体教育思想的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的参与而实现的。因此,“主体参与”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教育活动主体性的强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人格品质。主体性表现为主体精神的弘扬和主体能力的发挥,它是人得以全面、自主、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所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健康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的发展就会落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因此,学校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模仿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以发挥,而新课程改革实验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在实心球教学中,我对合作互动教学策略进行了尝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4.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的一个根本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体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做一种工具,忽视学生的独立自主、自觉能动和积极创造的本质特征。初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因此,构建初中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迅速改变现行的过于强调教师中心、只教不导和学生缺乏主体性等现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应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主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   (一 )主体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5.
面对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等.如何使班主任教育工作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一个亟待探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贯彻学校提出的“四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尝试着将“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入班主任教育工作中,强调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体性.展开师生双主体的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写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三主体"教育是指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彰显各自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三主体"教育强调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和彰显,注重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时空中的合作,追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主体性实现"共生共长"。从性质上说,"三主体"教育是和谐的教育、共生的教育、合作的教育。从价值来说,"三主体"教育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建构,让教师的主体性获得丰盈,让家长的主体性形成自觉。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目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主体性缺失问题,如普遍重视职业技能而忽视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常采用灌输法,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缺乏,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建立德育网站,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克服主体性缺失问题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浅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主体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精神,在教师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教育。它强调要真正赋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释放他们潜在的能量,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发展其个性与想象力,拓宽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主体教育在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建构之后,逐渐步入了微观的课堂教学教与学行为分析阶段。反观当前的教育实践,在多元化冲突和新旧教学理念转化的背景下,主体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被塑造主体性”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发展的阶段性与完整性。为使主体教育实践走向本真的主体性,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一个关键因素。其中方法或方法论应该是教育理论研究思考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主体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实验,不能仅满足于对教育实践做价值层面的思考,而应扎根于实践、指导于实践,从而使主体教育思想最终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有两个热点问题:一是素质教育,二是主体性教育。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主体,他们具有独自的个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主体性的培育,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从“实践”观点对“教学活动”的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是客观的 ,失去了教师这个主体 ,教学也随之消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 ,正是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结果。学生认识的客体 ,主要应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 ,否则无法适应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教学论有其积极意义 ,但若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重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和主动建构 ,而忽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否认知识掌握的客观标准 ,那就超出了其合理的范围。目前的种种提法和做法都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我们长期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上,重物轻人,只看到人的发展从属于、制约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面。而忽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人的发展,特别是有赖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状况的一面。一味地强调教育的适应性,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不重视主体性的研究,更忽视主体性的培养。因而当我们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候,总是摆脱不了一种沉重忧虑:我们培养的人缺少主体性,缺乏自主和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主体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精神,在教师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教育.它强调要真正赋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释放他们潜在的能量,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发展其个性与想象力,拓宽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叶榕  徐谋树 《班主任》2002,(2):22-23
主体性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性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应试教育往往过多地强调教师的管理和纪律的约束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多地关注外在道德的灌输与强化,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主  相似文献   

16.
刘克汉 《教书育人》2001,(22):37-39
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目前德育工作者总以先知者自居,扮演着说教者的角色,把学生当成被动、消极的接受者。他们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把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学科的教学,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强调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的德育工作等同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只重视规范管理,忽视情感教育;只强调道德知识传授和道德规范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实践;只照搬书本理论,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结…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主体性:主体教育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主体教育主要探讨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而忽视了对教师主体性的研究。有人认为,由于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了教师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的缺失。其实不然,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恰恰在于教师主体性未能得到合理定位和充分弘扬。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教师主体性问题,是主体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主体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在教师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教育。它强凋要真正赋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以释放他们潜在的能量,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发展其个性与想象力,拓宽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教育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高素质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把主体性发展作为教育首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建构学生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已成为一种思潮,深入人心。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已勿庸置疑,然而,教师的主体地位却不容忽视。如果顾此失彼,此消彼长,甚至走入将“教师主体”等同于“教师中心”的误区,只会导致主体性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