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今中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论争源远流长,有人主张归化,有人主张异化。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对立统一于翻译过程中,是共生与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启动至今,一直充斥着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赞同,有人困惑,有人迟疑,有人抱怨,有人批判,甚至有人提出颠覆性的意见,期间曾多次出现观点激烈的论争,各路专家莫衷一是、各执一端。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强调以下几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启动至今,一直充斥着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赞同,有人困惑,有人迟疑,有人抱怨,有人批判,甚至有人提出颠覆性的意见,期间曾多次出现观点激烈的论争,各路专家莫衷一是、各执一端。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强调以下几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形式逻辑中,对条件命题(即假言命题)联结词“如果……那么……”的意义存在着多种解释,至今仍争论不休。追根溯源,早在古希腊麦加拉派、斯多亚派那里对条件命题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并为此进行了一次很大的论战。论争由麦加拉派的弟奥多鲁、费罗开始,后由斯多亚派继续并加以扩展了。这次论争影响很大,当时有人说:“甚至屋顶上的乌鸦也在叫喊什么样的条件命题是真的这个问题。”论争取得了极为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形式逻辑中,对条件命题(即假言命题)联结词“如果……那么……”的意义存在着多种解释,至今仍争论不休.追根溯源,早在古希腊麦加拉派、斯多亚派那里对条件命题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并为此进行了一次很大的论战.论争由麦加拉派的弟奥多鲁、费罗开始,后由斯多亚派继续并加以扩展了.这次论争影响很大,当时有人说:“甚至屋顶上的乌鸦也在叫喊什么样的条件命题是真的这个问题.”①论争取得了极为  相似文献   

6.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与人有过一场论争。有人给“儿童文学”下了个定义:“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曹老师反驳:儿童文学应该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广东教育》2008,(6):4-6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我们在联系与交流中塑造着自身的形象。有人在乎形象,因为他向善;有人不在乎形象,因为他向恶。一个有责任的人,注重外在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同理,一个集体,有集体形象;一个团队,有团队形象;一个国家,有国家形象。这些形象,有好的,也有不足的方面,而形象带给我们的,是沉甸甸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时下,有人提出质疑: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课堂上还需要板书吗?该话题引来了教育工作者的纷纷论争.笔者以为,板书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美,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有人玉树临风,有人卑劣委顿,有人春花秋月,见之赏心悦目;有人狗肚鸡肠,见之就想以清水洗目洗心……有人能愉悦别人的眼睛,让人立刻感到世界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有人对于公众来说就是黄沙漫漫,就是汽车尾气。曾经,中学生一直以一种标准化的形象占据着大多数人的记忆,但这样的记忆正在被渐渐改变。中学生的青春形象应该是纯正的、标准化的,还是社会的、多元化的?让形象与身份相合身为学生,我们提倡穿校服。当你身着整洁的校服,站在上千人的队伍中注视着五星红旗冉…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自从转换生成语法问世以来,美国语言学界实际上已进行了两场大的论争。一场是从1957年到六十年代初进行的。论争的双方是新产生的生成语法学派和以布龙菲尔德学说为传统的描写语言学派。这场论争以前者取得决定性胜利而结束。第二场论争是从六十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进行的,论争的各方是新学派内部各个分支学派。如果我们把第一场论争说  相似文献   

11.
典型问题,一直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中心问题,也是作家和理论家们论争的突出问题。建国以来,我国文艺界对此进行了多次的论争。虽然在“文革”时期这一论争停息了,但在我国转入新时期以后,这个问题的论争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期间,曾有过两次全国性典型论争的会议。一次是1978年12月在上海师大召开的大型典型专题讨论会。著名  相似文献   

12.
发生在1932年的左翼与“第三种人”、“自由人”的论争,表面上是关于文艺创作自由的文学论争,实质上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本文通过论争双方的政治立场、团体内部的情况,重新评判这一场文艺论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杜威说,惩戒和奖赏,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儿童应当"出于对工作本身的热爱来学习工作,而不是为了一种奖励或因为他害怕一种惩罚"。惩罚适不适用于教育,这是一则很有争议的论题。有人认为适合,甚至提出"惩罚教育"的名词及主张,有人则不予认可,如此形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现教育论争是自然的、健康的"[1],但也会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模糊。  相似文献   

14.
何哲 《成才之路》2009,(7):29-29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在同仁中引起了更加强烈的关注。此前喋喋不休的论争中。有人将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简单地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兴起,而未曾对语文教育方向的迷失作认真的自我反省。  相似文献   

15.
明清鼎革,士人们以批判的目光审视八股文,在废存之阃兴起了一场论争.持决绝态度者把国家之败亡归于八股,以其败坏人才、泯灭文章之道而主张废弃之.如魏禧作<制科策>三篇,主张"废八股而勒之以策论",在清初"经世"的文化语境中极具代表性.与此相反,有人则认为在国家丧乱之际,借八股以传圣贤之道,故必不可废.这场论争承载着清初士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沉重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应当开展教育思想论争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育发展历史上,教育思想的论争贯穿始终,一部教育思想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部教育思想论争史。在不同的阶段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了程度不一、激烈各异的思想论争,不仅对于解决当时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样是推动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论争是正常的,但其目的不是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种理论,而是促进各自理论进一步完善,加强自身的理论发展。研究整个教育论争史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教育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7,(2):17-22
抗战时期,文艺理论问题已成为构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并关系着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文艺理论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逐渐演变为意识形态之争并介入文艺论争。在这一过程中,胡风通过积极参与论争显示出他在左翼文艺界的特殊地位和异质性,促使文艺论争跨入了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的论争,因而胡风的"跨界"逸出了文学理论问题探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自从2001年美国学者J·希里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问世以来,“文学终结”就成为中国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十余年过去了,当这场论争冷却下来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对这次论争作仔细的梳理及反思。文章试从“文学终结论”的缘起、对“文学终结”理解的错位、错位基础上的论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对这次论争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图景,并试图概括此次论争的背景及对此次论争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湖,大学,这两个本没必然联系的词,现在几乎连在一起了。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则可以变通为:有大学的地方就有湖。虽然有点绝对,但大学中有湖已比较普遍。这些湖,有的不仅是学校的一道景观,而且还成了体现学校某些特殊意义的载体。从本期起,将陆续刊出一组介绍大学的湖及其大学的文章,既可赏湖之秀景又可小品校之风貌,可谓两全其美!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画姓中近百年来,关于中国画的论争一直没停过。外来文化侵入,总有一些人心里不爽,说点抵御的话,便争了起来。论争的范围越来越大,遗憾的是论争并不深入,焦点也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