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中央藏书机构有秘书省(包括下属的著作局)、弘文馆、崇文馆、司经局和集贤殿书院。集贤殿书院为皇帝私人藏书机构,"集贤所写,皆御本也。"(《唐六典》卷九)其他机构都属国家图书馆性质。在国家图书馆中,校书郎、正字官品在唐代九品官位制中属最低级九品(正、从九品),为国家图书馆低级馆员。秘书省(包  相似文献   

2.
《寻根》2020,(5)
正唐代扶风班氏,"唐书"中唯一有传者为班宏,天宝中进士,历官至户部尚书,加封为萧国公,以廉洁勤勉著称。班宏之子班肃为唐代的状元,《全唐文》收有其文章《笙磬同音赋》,可见其才华横溢。《元和姓纂》中扶风班氏记载较略,学术界少有关注,  相似文献   

3.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考试为唐代士子入仕之正途,然士族凭借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体制漏洞,在考试中获取远多于庶族的好处。因此进士考试一方面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提供孔道,而另一方面亦存在时代局限。进士考试既促进了唐代士族由经学世家向文学家族的转变,也使其家族观念由重门第转向门第、科第兼重。短期来看,科举对士族家族的衰落具有延缓作用,长期而言,却对士族家族的衰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代宫中的閤门,关乎朝会、朝见、请辞等重大政治活动,文章从閤门之设与入閤礼仪的内容入手,探讨了这种制度的演变与唐代政治的关系,揭示出唐代朝对仪式有正殿向便殿转移的趋势。正殿与便殿均有閤门之设,便殿的奏对大权为宰相与閤门使所把持,入门时须验鱼袋,入閤后还有"索扇"这一程序。唐代中后期设置了閤门使,主要由宦官担任,逐渐侵夺了本属于中书通事舍人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举子一旦幸中此选,声誉顿时雀起,其授官之优渥,仕途之亨达,远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状元的称谓曾在科举时代广为流传,即使在科举制度早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一“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不过与科举制度无关。“状元之目,始自辟召。”辟召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辟召有时需要举状,这时的状元仅仅表示状中有名,取得荐举之意,每个被辟召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自唐至元,状元逐渐被用来称呼科举取士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对名列前茅的新科进士。这样往往一榜中有好几个状元,而进士第一名往往…  相似文献   

6.
陶易 《寻根》2013,(1):14-19
唐代是我国科举史上的草创阶段。一方面其制度尚不完善,如行卷之风盛行,录取存在人为因素,防弊措施不健全,科目过于繁杂等;另一方面,唐代科举也滋生了一些社会习俗,如曲江宴游、雁塔题名等,尤其是新进士的宴游活动,其名目之多、规模之大、奢靡之甚,都足令后世瞠目。它既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生活的丰富,  相似文献   

7.
陶易 《华夏文化》2023,(3):20-22
<正>清末民初的朱彭寿在《旧典备征》卷四中记载了清代的“科名佳话”,列举了祖孙鼎甲、父子鼎甲、兄弟鼎甲、五子登科、七子登科等科举世家资料,展示了有清一代的科举盛况。其实早在中国科举史草创的唐代,就已经涌现出很多类似的科举世家,文献中不乏记载。笔者在编著《唐代进士录》的同时,也曾留意过此类资料,做过一些抄录。现将这些资料略加梳理,草撰成文,以飨读者。一、科举世家凤阁王家。  相似文献   

8.
状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 《寻根》2005,(3):13-16
“高中状元”,“大魁天下”,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所谓“状元”,就是进士科的殿试一甲第一名。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有许多选官取士的科目,主要有定期举行的常科和因时因事所需而举行的制科,其中常科中有进士、秀才、明经等科目。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前主要以进士、秀才、明经等多科取士,变法之后取士只有进士一科,直到科举制度的废除。进士科的状元,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有了科举制开始,"功名"便成为读书人的头等大事."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中国人好面子,官当得再大,学问再好,如果没有个进士头衔,总是一块心病.晚清名人左宗棠,就因这块心病,引起了一桩波折.  相似文献   

10.
说“校长”     
“校长”顾名思义,即一校之长,一个学校的最高管理者。但是,中国古代学校的管理者并不称作校长。自从有学校开始,管理人员名称可谓各不相同。商周时期,学校的管理者称为“大乐正”或“大司成”。汉代,在中央“兴太学,置明师,并制定博士弟子制”;在地方上设置“文学校官”、“五经百石卒史”等职务来管理学校。魏晋时期,学校中设有“校官”。而隋代则设祭酒管理学校。唐代学校除祭酒之外,还设馆监来统辖;宋代除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外,在名山胜地常常设有书院,书院中主持教授者称山长、院长或洞主。元明清三代大体沿袭前代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金门羽客考辨唐代剑金门羽客系北宋后期得宠道士的一种别称。因元赵道一误解,经清华沅《续资治通鉴》一书的传播①,至今学术界仍将此作为宋政府为道士特设的一种官衔",有学者甚至认为:宋代"道官中最高的称'金门羽客'③"。笔者就所见材料,现作如下考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崔致远(857-?),字孤云,新罗时期(668—935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宾唐进士。他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及第,尔后调授宣州溧水县尉,秩满又逢黄巢起义,在高骈幕府任从事官,专司笔砚,其《讨黄巢檄》天下传诵。885年回国,次年将淮南四载之作整理成《桂苑笔耕集》进献给新罗宪康王。  相似文献   

13.
张强 《华夏文化》2019,(2):27-29,59
正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进程中,唐代开创了独特的道举;作为一项考试制度,研读道家经典并据此开科取士。唐代科举制度,统其大者,可分为"常举"与"制举"两类。所谓"常举",亦可称之为"岁举",国家按制度规定每年定时定科目而举行的考试;所谓"制举",以天子"自诏"并不定期举行,以求非常之才,其考试项目与内容均不固定。据《新唐书·选举志》,道举隶属唐代科举制  相似文献   

14.
學人寄語     
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和源頭是經學,亦即馬一浮先生所說六藝之學,此乃客觀事實判斷,而非主觀價值判斷. 夫子筆削《春秋》,游夏莫敢贊詞,而三傳解經,各呈己見;韋編絕《易》,二三子旣承謦咳,而《易傳》猶有複重;至於《詩》《書》執禮,伯魚子張趨庭書紳,出質乖違:是六藝之學,雖有七十子發揚鼓蕩,其義已一源十流,天水違行.西漢建立官...  相似文献   

15.
李怡 《华夏文化》2011,(2):34-35
唐代近三百年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其官员服饰是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直接反映,是传统风格、西域风格和时尚风格的最佳结合,尤其是官靴颇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正一、校书郎、正字的工作内容,时间与业绩考核(一)校理典籍,刊正文字从唐史料对校书郎、正字的职责记载看,校书郎、正字的工作职责为雠校典籍、刊正文字,工作内容是基本相同的。校书郎、正字本职工作之一为校对文字,这在唐史料中有直接佐证。如房山石经中唐玄宗《御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序》末有题记云:"校书郎坦初校,校书郎韩液再校,正字李希言三校。"校、正除了对文字进行校对外,还须对多音  相似文献   

17.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别号有习懒翁、清癯老人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末中进士,入元不仕,以诗画终其身。他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并擅,与赵孟頫同为"吴兴八俊"中人。钱选以青绿山水名闻于世,其画法远追杨隋展子虔,近师南宋赵伯驹,以求古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20,(4)
正黄庭坚自幼就聪明过人,记忆力超群,六七岁就能作诗送人。22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开始了仕途生涯,历任叶县县尉、太和县知县、鄂州知州、国子监教授等,最后官至起居舍人。起居舍人也就是皇帝身边的日常事务掌管人,但遗憾的是他和大多古代文人做官的情形差不多,仕途多舛、背井离乡、流离颠沛。宋元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任命为校书郎负责编修《神宗实  相似文献   

19.
赵时俊作品     
正赵时俊(1838-?),字秀昇,洱源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或说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武英殿协修,丁艰归,主讲五华书院。后任河南道星宿御史、贵州安顺知府,有政声。工书,以二王为宗,深得《王字圣教序》笔意。小字清雅俊秀。喜作大字对联,结字开张而不失儒雅之气。  相似文献   

20.
<正> 创立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儒学,经过"儒分为八"的阵痛,为后世留下了影响较大的"孟氏之儒"与"孙氏之儒"。自唐代中后期以后,儒学发展与对孔孟之学的诠释息息相关,如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