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忠 《世界文化》2010,(12):I0003-I0003
<正>王荆公(安石)游褒禅山而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自宋以来,中国文人以水墨丹青写意天地万物,异彩纷呈,蔚为大观,足见"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相似文献   

2.
杨慎所编辑的《全蜀艺文志》,较为重视选录"仗节死义"之士的文章,如对唐宋巴蜀"忠谏"士大夫"谏诤章疏"之文,选录"表以出之",是对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盛明"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子充等"端士""纯人"诗文的选评,是对自己及议大礼同僚的"遗直"品行的礼赞;对歌咏宋末元初合川钓鱼城保卫战中英烈诗文的选评,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这些诗文既充分表现出杨慎编辑《全蜀艺文志》"扬四子之芬,而成一邦之史"的文化意图,又是杨慎超越时空的束缚,在精神上与这些直节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3.
正三汉宫室文化深受楚地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延续楚巫乐舞之风。汉武帝尤敬于鬼神而好仙道,在甘泉宫祭祀天帝泰乙,以女乐祭祀请神、降神,《三辅黄图》卷五《台榭》载:"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淮南鸿烈解》卷四《坠形训》载:"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钱逊"无以人灭天"、"赞天地之化育"和"征服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态度。"无以人灭天"是中国道家的主张。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5.
刘倩 《大理文化》2021,(6):102-112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这是《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意思是战争是负面的手段,万不得已要进行战争,则应适可而止,否则,就是以杀人为乐的暴君.胜利者对待牺牲的人,不论是自己人还是敌人,都应以哀礼来对待他们.现在看来,前期和中期的南诏国在经历的战争中,真实地做到了这段话所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一直以来,很多文章主张"烂醉如泥"之"泥"应为一种虫,认为把"烂醉如泥"之"泥"解释为"烂泥"是望文生训(《现代汉语词典》"泥醉":"作烂醉……俱指烂饮而酩酊大醉、瘫作一团之下不醒事态")。初看这些文章,观点确实很新颖,不过,细想总感觉问题很大。笔者查阅了一些大型字典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烂醉如泥":"醉得瘫成一  相似文献   

7.
琴心与佛心     
田青 《中国文化》2010,(1):183-185
<正>一常感慨古人遣词造句的用意之深和凝练之美,比如用"琴心剑胆"四字誉人,就觉得简直夸人夸到了天上!倘若一个人同时具备这样两种似乎截然相反的素质——内心与感情含蓄、沉静、丰富、流动,  相似文献   

8.
大理作为"植物王国"云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闻名中外的"风、花、雪、月"四大名片中,代表"花"形象的茶花、兰花、杜鹃花等特色花卉资源独具魅力,让无数海内外人们为之陶醉.当……  相似文献   

9.
伍晓明 《中国文化》2010,(2):121-124,125-135
<正>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在中国传统中,视天与人之关系如父母与子女是一流行观念。①此父母—子女关系又由"天之子"为中介而具体地实现为一种"天子—子民"的政治制度。天被认为将其作父母的责任具体地转授于天之子,所以天之子即是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②而作为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天之子即应为人民负起如父母对子女所负之责任。在传统经典中,此责任即被直接规定为:"作民父母"。《尚书·泰誓上》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谓"元后"即民之大君也。  相似文献   

10.
常强 《华夏文化》2010,(2):30-31
<正>传统中国崇奉嫡子继承制,但仅就帝位承袭而言,真正嫡子承统者数量有限,毕竟一般而言皇庶子往往多于正宫皇后所生之子,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庶子继统,乃嫡子继承制遇到困难时的最有效选择。这些庶出皇帝登基后,若嫡母(即前朝皇后)己去世,其生母自然晋升皇太后(如汉文帝登基,庶生母薄氏称皇太后);而若嫡母与庶生母都仍在世,就会出现两宫帝母并尊现象了。在此情况下,前朝皇后被尊皇太后无疑,而新皇帝的本生庶母,却不能那么轻易地被奉为皇太后。帝制时代,两宫并尊下的皇帝庶生母之尊号,  相似文献   

11.
正我國數字的起源和記數法,雖經中外數學史、科學史、文字學家的多方研求,至今尚未能找到具體的證據,提出較圓滿的解答來。甚至反而有愈來愈感到令人迷惑的情形存在。例如"中國之科學與文明"~1這一名著的作者李約瑟氏謂:"……現代形中最初幾個數字,無疑的是象形文字;自四以後,便好像係由植物或動物的命名,假借而來。"接着注謂:"四可能係由‘犀',六或許是‘菌',百或許是由‘柏',萬確係由‘蝎'假借而來,并象徵其具有多種性能。至於描寫在  相似文献   

12.
编后     
《中国文化》2010,(1):205-205
<正>本期刊发汤一介先生两篇文字,都是警世警策之语,关心吾中华文化之命运者不可不读。张立文先生的两篇,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新解之外,还有他为韩国版文集所写的序言。另一探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教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正>亘古伊始,歌者亦为华藻美文之前驱。人之思想行入文情,势必先发于音声。《类经》云:"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人类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洪荒初期,尚象制器时代,就会歌声了吧?朱自清散文:"江南好采莲,莲叶荷田  相似文献   

14.
张泓 《华夏文化》2019,(1):28-30
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针对这句名言的产生及其真实含义,在国内有多部专著及多篇研究论文涉及,本文试稍加概括。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提出者众所周知,顾炎武最早提出这层意思,他在《日知录·正始》篇中明确提到:"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相似文献   

15.
“仁、义,中、和”是中国传统的做人的伦理道德中心。四字四义,两段一体。先讲仁、义。仁者爱人。爱是为人的本质属性,但人的爱是社会性的,这就是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之人,仁者安人。爱的行为准则是义。义者宜也,事之宜者,行必利。因之,义是利之合,因和而合...  相似文献   

16.
<正>洛阳、菏泽、彭州三地为"牡丹"最盛的基地,人们对其赞誉有加,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资本。然而"牡丹"因何得名,世人解说甚不统一,亦甚不可信。或谓之因"雄性之物色丹"而名;或谓之因"武则天改名"而成。仔细考察,此两说均不确凿,有必要对其得名缘由进行进一步探讨,以解"牡丹"真正得名的原因。"牡丹"又名"花王",为花中之最大者,与"花相"之"芍药"相并提。据调查,主要存在两种较为典型的说法。其一,"雄性之物色丹"说。论者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牡丹'以色丹者为上品,虽结  相似文献   

17.
<正>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便名列其中,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可见一斑。但不管是与人交谈,还是课堂教学,我发现为数不少的人以今天的民俗为准,认定清明节就是寒食节,甚至把二者的来历都当成是一样的,谬之甚远。一、清明与寒食的起源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其由来已久,《逸周书·时训》就有记载:"春分之日玄鸟至……清明之日萍始生……。"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  相似文献   

18.
正一什么是"徐学"?要而言之,徐学是研究徐霞客的一门学问。徐霞客是徐宏祖的号。徐宏祖字振之,明末江苏江阴人。据明末浙江名士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载,因徐宏祖"天下畸人癖爱册……青霞括苍局于掌",故其尊师黄道周为他取号"霞逸",后来另一位浙江著名画家陈继儒给他取了流芳天下的霞客为号,这个号取之于《楚辞·远游》的"载营魄而登霞"一句。  相似文献   

19.
<正>一、海南"番神"信仰由来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卷下《海南·万安军》中这样记载:万安军在黎母山之东南……城东有舶主都纲庙,人敬信,祷卜立应,舶舟往来,祭而后行。在海南宋代"番神庙"即"舶主都纲庙"就已建立。百姓将"番神"视为其出行保平安之神。至明清时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八○《琼州府部汇考八·祠庙考·万州》记海南万州有"番神庙":昭应庙,在州东北三十五里莲塘港门。其神名  相似文献   

20.
《赤伏符》文本表明,《赤伏符》是道士西门君惠为刘歆所作,目的在鼓动刘歆劫持王莽归降更始,以复兴刘氏。"四七之际"指的是第四个七十年。光武帝刘秀兴起之后,于是人们将刘秀与《赤伏符》联系起来,其将领以此劝其称帝。由于《赤伏符》内容多不合于刘秀称帝时情形,故其登基文中并未征引《赤伏符》原文,只是转述其大意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