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清静是《道德经》的重要范畴,也是早期道教派别太平道的修道思想之一。五斗米道的教义经典《老子想尔注》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清静学说,并将《太平经》的清静修道思想一以贯之,以"清静"为基本教义,它体现在道教尊神太上老君的意志,道教俗世生活的戒律,道教修持方法与原则三个方面。《想尔注》重视清静之说并树立为宗教教义的做法对后来道教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道家思想史上,《淮南子》是一部"总覈万略,错综百氏""雄长千古"的"绝代奇书",为历代学者、文士所欣赏与称誉。《淮南子》的成书是以西汉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精心撰著的历史产物,是他们"论道""悟道""修道"的思想智慧结晶。与先秦时期《老子》、《庄子》相比,《淮南子》既有前者的哲思之魅,又有后者的文学之美,可谓是兼得二者之长而别具自身的汉代道家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庄子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是继老子之后最具代表性的道家思想家,与春秋战国之际其他思想家相比,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庄子思想强调深入体验,这种体验是谨慎和虚静并重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这一评论抓住了道家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老子和庄子都非常强调直面现实、少私寡欲、  相似文献   

4.
正庄子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是继老子之后最具代表性的道家思想家,与春秋战国之际其他思想家相比,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庄子思想强调深入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谨慎和虚静并重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这一评论抓住了道家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老子和庄子都非常强调直面现实、少私寡欲、全神贯注、忘怀物我。老子  相似文献   

5.
《道士下山》是一部充满道家精神意蕴的影视作品。该作品通过巧妙的象征、隐喻的方式、无为的音乐来揭示道法自然的主题。本文以道家的"大音希声"自然乐论,采用板块式的结构,从故事主旨、情节段落、人物关系、背景音乐入手,分析该作品中音乐的"大音""无形"、真朴、淡然特色,以及对作品意蕴的烘托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解葱"葱"字,甲骨文写作"■",象葱形。《说文·部》写为""(音同葱),是葱的先字。造""字是有因由的:此字上部的"",义为百卉,以二屮象其丛生,也表示""是植物,即一种蔬菜;中部的"囱",《说文·囱部》释为:"在墙曰牖,在屋为囱。"这是说,在墙上开设的称为"牖",  相似文献   

7.
“玉”字考     
正《说文解字》:"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许慎对"玉"字的解释是:像三块玉相连。沿袭至今的这个解释若是对三横一竖的篆书"玉"字,从字面形态上解释似乎还说得通;但要解释《说文》中提到的古文"玉"字,即带有对称两点的""字(图1:《金石字典》,中国书店2015年4月第1版),是说不通的。"玉"字构形起源及其衍生字形成的原字链的研究,于汉字文化乃至华夏  相似文献   

8.
"心"是《管子》四篇(《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的核心范畴之一,其与道、气、德等范畴一起,构成了一种包含心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在内的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管子》将"心"分为体和用两个基本层面,并试图通过正静安和、专一心意等修心养心方法达到聚精养气、抟气如神的精神境界。《管子》四篇的心论对道家和儒家思想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10.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变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老子作为道家之鼻祖,对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子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蕴涵着颇为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本文拟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管见。一、“道”的物质实体存在性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道”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字本来是人生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从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道教四大真人与四大天师《兼谈理学家罗从彦和颜钧)唐玄宗天宝元年《74年)追封庄子、列子、文子、亢仓子为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洞灵真人,其著作称真经。传闻通玄真人文子姓李名《刑、肩两音),字计然,师事老子且教导范蠢,然则《文子》堪称最早阐释《道德经》的宝典。洞灵真人亢仓《桑》子或庚桑子,即《庄子·庚桑楚》之主人公。庚桑乃复姓,此篇介绍老胭之役《门徒》有庚桑楚者,偏得老阳之道。偏曲等于《天地》篇孔子批判汉阴丈人修浑滩氏道术未到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南宋林希逸误导陈鼓应教授错解这贬词为褒…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文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孝"观念亦是如此。"孝"字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舜以孝行感化家人,从而使家庭和谐。《说文解字·老部》将"孝"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指善于奉侍父母的人。最初,"孝"体现为对祖先的崇拜。《礼记·坊记》记载:"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以此坊  相似文献   

13.
常淼 《华夏文化》2013,(1):40-42
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册,197页)鲁迅先生也说过:"前曾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流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一脉的《老子》及由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其形成固然与殷周以来的文化传承密不可分,然而它更深远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则与中国上古的华胥文化相关。老子及道家重"朴"的理想社会、"守柔""守雌"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雌性文化的推崇等特征,无不与华胥文化有着渊源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曲彦斌 《寻根》2014,(4):87-90
<正>《俚俗集》是清代福申所著一部具有一定规模的笔记体类书,因其以稿本存世,故而愈显珍贵。"俚俗"并非粗鄙庸俗言及"俚俗",即会让人产生"粗鄙庸俗""不文雅"之类的联想,但并不尽然。其实还应想到"民俗""土俗"之类,甚至专指通俗浅近的"俚语""俚  相似文献   

16.
正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放烟花、张灯、观灯、赏灯,是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流光溢彩的狂欢节。永昌""字灯源自明朝北京灯艺,当时永昌毛卜喇村的李发仁在北京做小生意,日闲便绘制""字灯艺图谱,用了三年时间,绘成一角带回毛卜喇,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字灯的灯艺制作包括裁剪、书画、灯谜等,灯场的图谱绘制及摆布科学而讲究。""字灯俗已经被国务院列入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传承人为永昌  相似文献   

17.
正戴震字东原,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哲学家。胡适先生认为其思想对近代以来束缚人性的宋明理学具有根本革命的意义(参见胡适:《戴东原的哲学》,载《胡适文集》第7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这种革命意义充分表现在戴震的人性论思想中。关于戴震人性论的研究,学界多从细小处深入探究,并未将其人性论与其思想体系及当时的学术氛围、时代背景相联系,对戴震人性论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也多言同,少言异,存在片面之处。本文拟从《孟子字义疏证》出发,对戴震的人  相似文献   

18.
<正>《茶经》作为中国茶业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它在中国农林业史上的地位可想而知,但《茶经》中所蕴含的思想却少有人提及,就算提及,也多以中庸等思想为主。例如孙长龙谈及《茶经》中的儒家思想时,就从中庸入手,认为茶不仅具有中正、平和的气质,而且人们通过饮茶能够达到消除烦恼、平和心境的目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思想相契合;儒家思想要求人可以运用中庸之道来作出不偏不倚的观察和对待,这也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文本和思想特色这两个方面对《十八空论》进行了考察.首先,通过文本考辨,笔者认为该论虽是解释《中边分别论》部分段落的论书,但却是独立的一部论疏,而不太可能是真谛所著的《中边分别论疏》残本.其次,本文从该论对十八空的归纳和料简、以佛性义释性空以及阿摩罗识义这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十八空论》在解释义理上的特点,指出了论中真谛思想的独特之处,及其与奘传唯识学所说义理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军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学术名,自古及今,有不少人将它视为兵书,甚至王夫之将其称作“言兵之祖”。老子生当春秋衰乱之世,为了实现其“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家军事思想。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兵家影响至为深远:一是开启了道家兵法的先河;二是通过《孙子兵法》广泛影响了历代战争理论和战场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