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家喻户晓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究竟是从传说的哪个人物为始呢?盘古氏纯粹是神话,不可信。三皇的传说人物有十多种说法,汉代起多认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因史书、谶纬书有燧人氏为伏羲、女娲氏之"父",华胥氏为他们之"母"的记载;伏羲氏和女娲氏的生地(今甘肃秦安县)、事迹、迁徙,以及他们的创造发明等,都比较清楚。故从1989年起,由天水市的伏羲文化研究逐渐扩大到全国。1992年8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2.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相似文献   

3.
石中元 《寻根》2002,(4):15-18
人从何处来?人应该如何生存?人往何处去?这三大问题,时时困扰着人类,可以说至今很多人还没有完全弄明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周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这一段话道出了人类所关心的三大问题,也成为后人据此解释三大问题的依据。台湾高怀民先生在《〈易经〉对人类三大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之道》(载《大易集要》,刘大钧主编,齐鲁书社1994年版)一文中,对这三大问题作了初步的阐述—第一个问题:“人从何处来?”此为易学首圣伏羲氏所提出,他解决此一问题之道,在他所创制的八卦之象中。第二…  相似文献   

4.
前些年,《瞭望》杂志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大理喜洲的民俗时写道:"喜洲实际上是大理历史上的文化重镇,早在汉武帝时期便为叶榆县县治所在,其建城历史超过2500年。直到现在,喜洲人  相似文献   

5.
伍振 《寻根》2011,(1):108-111
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第一个重镇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进入天水地界,一路上,几十米相隔,就会有醒目的标牌挂在高空中——“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全球华人,打造祭祖圣地”。我国神话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中,伏羲、女娲的故乡就是天水。  相似文献   

6.
藏明 《华夏文化》2014,(3):25-27
正一、冯友兰对"阴阳家"源起的论述"阴阳家"是阴阳五行家的简称。其究竟发端于何处?阴阳之为"家"始于邹衍,所以,要想弄清阴阳五行学派究竟源自何处,就必须对邹衍思想的源头进行探究。据《盐铁论·论儒》载:"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终始之论,卒以显名。"可见,邹衍最初可能是习儒学的。除此之外,司马迁还认为,邹衍思想的核心是"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相似文献   

7.
《寻根》2020,(5)
正生殖崇拜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古老民族中,是人类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在某些地方仍有生殖崇拜的遗风。如在今天的河南淮阳太昊陵,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都要举行盛大的"人祖庙会"。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当地人称伏羲为"人祖",称女娲为"人祖奶奶",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  相似文献   

8.
读书三题     
读书人 家乡人称我为"读书人",我以为他们在叫法上有错误,就试图纠正说,现在哪个没读过书呢,凡读过书的就叫"读书人",不能吧?他们说,哈,读书人就爱咬文嚼字.他们一笑,反而把"读书人"这三个字盯紧了.母亲是个天才,她说,说你是个读书人,就是说你是读过书的,读过书的懂道理,所谓知书达理咧.这我就懂了.书里面有理,知书便是知了理,也实在是家乡人的天才见识."开卷有益"的古训大约是益在理上吧?  相似文献   

9.
秋日小记     
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相似文献   

10.
郑文 《世界文化》2005,(5):11-11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将走向何处。——David M ocullough冬季的一个早晨,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大学里,在该校有名的常青藤社团,我和25名历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术讲座,窗外雪花轻舞。这些学生代表了历史系的骄傲,是被公认为最优秀的学生。“你们中有几个人知道乔治·马歇尔是谁?”我问道。没有人知道,甚至连一个人也没有。在中西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一个女生说她来听我的讲座后非常高兴。因为直到那时,她才能清楚最初的北美13个殖民地都位于美国东部沿海。这是一个大学生以很认真的口气对我说的话!我们,我们美国人是谁?我们是怎样来…  相似文献   

11.
正像藏区藏族人围着某座神山举行庄严虔诚的"转山"仪式一样,这些年来,我怀着一个心愿,那就是围着野猫山庄严虔诚地"转"一回。野猫山是祥云境内的高大山峰之一,彝名"则摩",白族则将其尊称为"力的摩",也就是"像父亲一样又高又大的山"。它主峰海拔2868米,磅礴高耸在祥云米甸、禾甸、东山三个乡镇与大姚县三岔河乡毗连处,雄视三州八县。主峰延伸出的一道道迤逦山  相似文献   

12.
取名的艺术     
杨文利 《寻根》2022,(2):122-126
一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举办新年迎春征联活动,其中上联之一为"碧野田间牛得草",下联"金山林里马识途",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其上联由三个人名组成,"碧野"是作家,"田间"是诗人,"牛得草"是豫剧丑角大师.与之相对,下联亦由三个人名组成,"金山"是演员,"林里"和"马识途"是作家,别具新意.  相似文献   

13.
正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亦即"世外桃源",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心中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社会给人以极美极深的印象,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无限憧憬。那么,这个理想社会究竟是何种社会形态?有何社会特征?在中国古代儒道两个思想派别中,它符合哪家主张?就笔者所见,一般涉陶选本皆泛泛而论,未作细究;只有个别选本的论述较为具体,认为其具有儒家"大同"社会的特征,是"大同"社会理想的体现,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相配套的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20,(3)
正李固是东汉著名的辅政大臣,官至太尉,以直谏刚直闻名,有"北斗喉舌"之美誉,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称赞其为耿直派的领袖。147年李固被梁冀杀害,归葬何处,后世史籍记载纷纭,约有三处:一、河南省林州市城郊乡东街村北李固墓。2008年11月26日的《安阳日报》刊登文章《大汉忠臣魂归何处》,写道:"在林州市城郊乡东街村北,诸山脚下,有一座古墓,透过突兀的残冢和坚固  相似文献   

15.
亚特兰狄斯(Atlantis)大陆的消失是世界上一个最大的秘密。柏拉图在其《对话录》里首先叙及此事。从此以后,人们一直议论着这一有趣的话题。 1968年,有人从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附近洋底发现了一段残破的城墙。美国一位著名心灵学者说那里曾存在过亚特兰狄斯大陆。他还预言:亚特兰狄斯大陆的更多残迹很快会被人发现;并且,今后总会有一天,这一大陆将重新跃出水面。亚特兰狄斯大陆到底在何处?它存在于何时?它为何消失不见?它还会重新露出洋面吗?关于这个神秘的大陆,人们很想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柏拉图在谈到亚特兰狄斯大陆时认为,它离直布罗陀不远。柏拉图之后很久,一个叫做伊格内修  相似文献   

16.
顾乃武 《寻根》2014,(4):4-7
<正>龙是伏羲氏族的图腾,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血缘之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能见到的龙,大体有两种形态:一是生物的形态,一是文字的形态。学界大多认为生物形态的龙,是一个以蛇为主体的组合图腾,是华夏部落联盟族徽的标志。部落联盟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华夏部落联盟的发展过程中,构成龙图腾的"部件"由少到多,龙的形象随之不断丰满。与龙的生物形态演变情况大体一致的是,龙字形体也经历  相似文献   

17.
正孔子活了73岁,这在春秋时期,应算是高寿了。直到晚年,孔子的身体还很硬朗,思维也很清晰,71岁时还在作《春秋》。他虽然自叹"甚矣吾衰也",也只是久"不复梦见周公"而已,未见有什么大病。(《论语·述而》)那么,孔子是如何养生的呢?概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顾颉刚先生认为,伏羲是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回溯古代社会,因而从理性上推演出来的一个古代社会的渔猎阶段。我赞同这个观点,以它作为我议论伏羲文化问题的一个前提。宗璞先生概括他的父亲冯友兰先生的见解说,文化本来就是一种有选择的积累。“有选择的积累”是个很好的表述。它是一种文化观点,也是一种研究方法,表示研究文化要重视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能否定传统,不能忽视根基和由来。同时要向前走,把传统中的优良材料选取出来,加在一起,给以概括,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把文化推向前进。我也赞同这个见解,以它作为我议论伏羲文化的另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19.
走进寺前村     
正六月的一个周末,我们来到了佛教名山鸡足山脚下,鸡足山脚下遍布着很多大小的村庄。我们这次前往的是寺前村。刚到村口,村门建立在村边的小河上,是一座小小的廊桥建筑。廊桥正门口一块黑漆的匾上,镌刻着三个耀眼的镏金字"寺前村"。门框上贴着对联:"临水登山一路渐入佳境,寻源访古此中无限风光",也是黑底镏金  相似文献   

20.
离魂刀     
"铛、铛、铛",空旷的更声在寂静的夜里突兀地响起,已是三更天了,李园外一片沉寂。秋雨方霁,园外还有些许寒意,乳白色的晨雾弥漫在落红小径,淡淡烟雾间,隐约可见泛着朱漆的李园大门两侧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迷雾间浑然欲飞":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字上有些朱漆已剥落,看来是有些年头了。有风从远处吹来,漫过园前柳梢,卷起门前枫叶"沙沙"而过,天上一弯新月在柳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