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铭 《青年记者》2007,(14):114-115
“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华尔街日报体”以其故事化的写作手法和颇具人情味的报道风格在西方新闻界备受推崇,近些年来也被我国业界所借鉴。文章针对国内目前医学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笔者的实践和体会,探讨“华体”在医学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人们以往认识的“华尔街日报体”的刻板印象进行了再认识,指出对该写法模式化的简单认知的弊端;文章同时按不同类型对“华体”写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其值得借鉴和需要规避的地方,希图为中国经济新闻的写作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尔街日报》是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华尔街日报》头版的第4栏出现的报道,通常称为“中栏报道”(Middle Column),是深受读者欢迎的一个专栏。《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介绍该专栏时称:“讲述商界奇闻轶事,文笔诙谐幽默”,并且取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中文名称:非常之道。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析《华尔街日报》这一专栏的报道手法以及当代美国报纸新闻写作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张志安 《新闻记者》2006,(10):82-83
“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这是特稿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的关键句。  相似文献   

6.
新闻可以是美文--《华尔街日报》作品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惠 《新闻记者》2004,(9):42-44
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较少见。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78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②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华尔街日报》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邓恩 《新闻记者》2004,(5):30-30
全美国最有钱及最有影响力的500万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之所以成功,用其出版人KarenElliottHouse的话说:“在全球拥有700名记者和编辑队伍的《华尔街日报》每时每刻都在致力于一件事,那就是让我们的读者对这个日益复杂的商业金融世界保持清晰的认识,同时为他们提供取得生意、事业和个人生活的成功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最近,针对中国读者的口味,直接由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翻译过来的《人民币升值争议》一书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人民币升值争议》是《华尔街日报》“中国观察”、“环球视野”及“…  相似文献   

8.
非“倒金字塔”模式是目前特稿写作的普遍方式。其中《华尔街日报》的模式,首先描绘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即独特面——过渡到主题——报道主题——回到起点的结构,最为时下媒体写作者推崇和仿效,而且渐成一种趋势。在这种新闻文本里,首先描绘的“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即独特面”  相似文献   

9.
由于《华尔街日报》可以将枯燥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所以业界往往将《华报》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而且通常把它的特点归结为“: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  相似文献   

10.
赵卓 《传媒观察》2004,(7):62-64
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百年来以其精准翔实的财经资讯和信息服务成为世界政治财经资讯服务的领先者,如今更是试图以互联网的形式将触角伸到中国内地。2002年1月,《华尔街日报》推出了中文网络版,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华人读者。解读《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的内容特色和经营策略,有助于为国内正如火如荼的财经报刊如何“结网生财”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是美国一份侧重财政金融的全国性报纸。该报读者对象主要是大资本家、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股票市场投资者、专业人员和政府官员等。“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①“华尔街日报体”的结构与特色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生动活泼,有力吸引读者眼球、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呢?《华尔街日报》在上世纪…  相似文献   

12.
行业     
《网络传播》2008,(2):8-8
中国网同日本“中国情报局”结成奥运报道合作伙伴;“中国正版电影网站联盟”计划启动;百度结盟中国教育网欲打造社交网;华尔街日报社论网站完全免费;巨人网络获网游《体育帝国》运营授权  相似文献   

13.
王博 《新闻传播》2006,(12):42-44
“华尔街日报体”以其颇具人情味的报道风格在西方报界备受推崇,近些年来也被我国新闻界所借鉴。但“华尔街日报体”还是主要被应用于财经类报道和社会新闻中,在其他种类的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报道中采用甚少。本文试图以一篇体育新闻特写为例,分析华尔街体如何在体育新闻中更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一个媒体的新闻写作,能够形成独具个性且具有标志性的新闻文体,并不多见。新华体以其及时、准备、鲜明、简短、生动活泼而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如《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名篇,至今仍广为传颂,奉为经典。近年来,随着特稿写作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媒体又引入了一种新的写作文体——《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月2日,改版第一期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在全美范围内免费赠阅(见图1),这张一向以版式保守著称的老牌报纸,在坚守了117年独特风格之后,终于被时下改版潮流裹挟着“随波逐流”了。改版后的《华尔街日报》变得苗条了。原版面高度不变,宽度减少7.6厘米,对比改版前,相当于减少  相似文献   

16.
余婷 《新闻实践》2010,(7):26-28
2010年1月20日,苹果发布了新款电子产品——平板电脑iPad。《华尔街日报》紧随其后开发了iPad付费应用程序;两周后,已有3200多名iPad用户成为《华尔街日报》iPad程序的注册用户。这些用户可以通过使用iPad阅读《华尔街日报》的iPad版,该报执行主编罗伯特·汤姆森表示:“《华尔街日报》开发的iPad应用程序能给用户带来阅读报纸的纸般感受。”  相似文献   

17.
《美国受灾地区重建路漫漫》由Ben Casselman采写,刊登在2012年11月1日的《华尔街日报》,共2 381字,是一篇深度报道。报道以飓风过后美国受灾地区的受灾情况多面观,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为主要内容。全篇可分为导语、受灾情况的严重与居民的不安、对经济的影响三个部分。基于此,笔者从报道的信源、报道的结构与内容等方面,来分析《华尔街日报》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刘祥平  许芊芊 《新闻知识》2023,(1):48-54+94
本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以《华尔街日报》2000年至2019年有关中国对外援助的112则新闻报道为例,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华尔街日报》通过对关键词的选择,同时利用主位推进模式、霸权野心的预设和隐秘表达观点的话语互文,虚构出中国利用对外援助称霸世界的国家形象。报道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从“不值一提”变为“机会主义”再到“野心勃勃”的变化,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折射出,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受到意识操纵,他塑形象的建构过程彰显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9.
传媒点击     
子川 《新闻记者》2008,(10):63-63
《华尔街日报》(WSJ) 【2008年9月3日报道】《华尔街日报》当天在纽约举行仪式,推出针对高端读者群的《WSJ.》杂志。《WSJ.》创刊号将随9月5日的《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欧洲版和9月6日的美洲版送达读者手中。《WSJ.》主编蒂娜·戈杜安说,该刊将面向“高雅、有影响力、富裕的”读者。《华尔街日报》希冀通过新刊物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  相似文献   

20.
甘露 《新闻记者》2007,(2):71-73
道琼斯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出版人L.Gordon Crovitz说:“我们将印刷版和网络版打包提供给读者,是发行量得以增加的一个原因”。2007年1月2日《华尔街日报》改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改善报网互动。一通过调查,《华尔街日报》发现,该报的目标读者往往早晨看报纸,或者花一个小时来精读,或者先花10分钟扫视,晚些时候再细细阅读,其余时间则越来越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