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的高峰之一,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究其因,一方面是《聊斋志异》本身的艺术成就辉耀于文言小说史,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手法(1),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等;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聊斋志异》思想成就的高度赞扬,此种赞扬基本上源自于《聊斋志异》的“孤愤说”,如对社会黑暗的暴露与鞭挞等。蒲松龄在《聊斋自志》自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高估《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要恰当地认识《聊斋志异》的思想意义,不能不深入蒲松龄“孤愤”的实质所在,追究蒲松龄产生“孤愤”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师:(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同学们,这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几个句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师:(诵读投影显示的文字)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宫中之宝可谓……  相似文献   

3.
1、古代汉语中“因”“而”连用例可以追溯到《周易》之中。如《周易·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可见,其使用历史可谓久矣,然而,它似乎并未引起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致使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明确。为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浅见。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因而”,段德森的《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以下简称《详释》)从语法的角度出发,作了如是分析:“‘因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的文学史书都认为《史记·酷吏列传》的主旨是揭露酷吏的残酷本质和汉武帝的暴虐统治,历代绝大多数评论家也认为酷吏尽是穷凶极恶的小人,司马迁对他们可谓深恶痛绝。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未必完全如此。太史公在《酷吏列传》篇末评语中说:“然此十人中(按:连同略写的,当有十三人),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方略教导,禁奸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质有文武焉。虽惨酷,斯称其位矣。”(以下凡出自《酷吏列传》的引文不注出处)班固《汉书·酷吏传》的赞语说法与之类似而更为平和:“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方略教道,壹切禁奸,亦质有文武焉。虽酷,称其位矣。”后代评论云:“前引孔子、老氏发端,见上德薄刑,酷吏必不可为矣。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之作,由众多“鬼故事”组成,可谓“鬼话”连篇。但是,绝不单纯如此,它还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诚如《聊斋志异》主题曲所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相似文献   

6.
苏东亮 《现代语文》2009,(10):67-67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之作,由众多“鬼故事”组成,可谓“鬼话”连篇。但是,绝不单纯如此,它还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诚如《聊斋志异》主题曲所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其《小说旧闻钞·聊斋志异》条下说:“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及蒲留仙强执路人使说异闻二事,最为无稽,而世人偏艳传之,可异也。”设鲁迅先生所批评的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其说现在亦很盛。为澄清事实,本文为之一辨。王渔洋千金买《聊斋》,其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见于乾隆丁亥三十二年(一七六七)的《聊斋志异》十八卷本。当时,横山王金范任职长山县令,他根据流传于周村的《聊斋志异》抄本,分类编选了《聊斋志异》十八卷本。书成后,由长洲宋默庄给写了《跋》,其中说:“《聊  相似文献   

8.
笔者所在的城市中,几乎所有的报刊亭和书摊上均有诸多《流行歌曲》、《抒《流行歌曲》、《抒情歌曲选》《抒情歌曲精选大观》等歌集出售,且经久不衰。其消费者主要是青年职工和学生,有的青少年甚至每本必购。加之与这些歌集内容相同的盒带乃至电视、广播中的音乐节目的传播,相互呼应,其影响可谓大矣。这似乎是丰富群众、尤其是青少年音乐生活的好事。然而,翻开这些歌集那印制精美、多为港台歌星特写照片的封面后,其内容则是令人遗憾的“三多”:一是“台湾龙虎榜”“香港流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08,(3):57-57
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迅速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有人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写鬼与狐的神怪小说:也有人说,蒲松龄通过写鬼写狐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而在本书中,《聊斋志异》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它不但承载了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的男人梦,更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另类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周易》的《彖(tuan)传》解释六十四卦图形的结构和卦辞。它和《系辞传[下]》“彖者,材也”、“知(shi,同“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的“彖”、“彖辞”不同。《系辞传》说的“彖”和“彖辞”是卦辞,是《易》的经文;《彖传》是  相似文献   

11.
快揖     
一人以作揖快甚,屡得罪于人。或(有人)教之曰:“汝揖时口念正月二月至十二月,乃完一揖,则自迟矣。”一日,遇友于途,如其言作揖,又迟甚,及揖完,友已去矣。乃问傍(靠近,近旁)人曰:“是哪一月去的?”(选自明·浮白主人《笑林》)  相似文献   

12.
自私.作为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概念.其历史渊源可谓久矣。有人欢迎自私.高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痛恨自私.认为自私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可是,人们想过没有。自私是怎么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未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其中“雨雪霏霏”一句,古今各种《诗经》注本,几乎无不认为是写雪景的,如: (1)霏霏,雪盛貌。(朱熹《诗集传》) (2)霏霏,雪大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主要在其寓意,而其艺术价值之一则体现在与古人赋物传神之诗艺传统相关的以“神”致“幻”的审美特色上。从意象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赋物,而其胜处不在“形奇”而在“神幻”;从意境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造境,其胜处不在“事奇”而在“境幻”。《聊斋志异》正是以其颇富诗意的意象之神、意境之幻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5.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本身是趣味无穷的,但我们常听有人评议:某位老师的课有趣儿,味儿浓,引人入胜;而另一位老师的课,枯燥乏味,引人人睡。为什么一个有“味”,“引人入胜”;一个乏“味”,“引人人睡”?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论:“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以下简称《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比之白话作品,当然会给不懂古文的人们的阅读带来困难,然而这却没有障碍它的流传。它一问世,就赢得读者深切的喜爱,其抄本之多,刻印本之繁,发行量之大,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实属罕见。清代评点过《志异》的冯振峦说:“柳泉志异一书,风行天下,万口传诵。”段(栗玉)说:“留仙志异一书,脍炙人口久矣。余自髫龄迄今,身之所经,无论名会之区,即僻陬十室,靡不家置一  相似文献   

18.
一部中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经”的发展史。“经”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文化个性,承载并涵养着民族精神。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矣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风萧萧兮易水寒…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之梦     
樊杰英 《广东教育》2003,(12):53-5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个中味?”雪芹先生于《红楼梦》开卷处,便以知音难觅,更恐知音难觅而叹。雪芹之痴,可见一斑。而又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则可见其十年心血倾注于此书之心,可谓痛极、苦极矣。脂砚斋评曰“雪芹哭成此书”,此诚可信。《红楼梦》是悲剧,无可否认。读罢《红楼梦》,少有不掩卷慨叹者。或为宝黛爱情终成镜花水月所悲,或为荣宁二府盛极终衰所悟,又或为众女子(尤其是金陵十二钗)之风流云散、香消玉殒所叹。如此种种,亦诚然谓之《红楼梦》之悲也。然《红楼梦》之最可悲处,亦可谓《红楼梦》之最震撼处…  相似文献   

20.
《绘图女聊斋》已由夏麟书、王笑云校注标点,易名《华夏奇女魂》,1987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蒲氏曾在《聊斋自志》中引类相譬,阐释其写作《聊斋志异》的动机与缘由:“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同时还在《自志》中直接道出了写作《聊斋志异》当时的凄苦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