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落突破式例谈江苏金湖县实验小学殷光黎以课文的某一段落作为教学的突砷破口,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常用的段落突破式有:1.上挂下连式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之间连接转换的绪构方式。许多课文段与段之间巧妙地运用了过渡段,不仅勾连上下,使文章结构严谨,而...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好似一列火车的每节车厢。车厢之间需有“搭钩”连接。为了使文章的段落之间能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也需要“搭钩”,即文章的过渡。 文章中事件与事件、层次与层次之间,往往有过渡。有的单独成段,有的出现在一段的开头,有的出现在一段的末尾,也有的出现在一段的中间。  相似文献   

3.
王伟媛 《学周刊C版》2011,(7):140-140
在写作时,学生常常重视段落和层次而忽略过渡和照应,导致文章结构松散,文气不够贯通。“过渡”与“照应”都是作文中常见的技巧方法。一篇文章在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很大,用一两句话过渡,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没有不衔接的缺陷。如果文章缺少照应,就会给人一种不完整或是偏离题意的感觉。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过渡与照应,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4.
在文章的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经常要通过词语、句子、段落和其他事物把上下文连接起来,这就是过渡。过渡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过渡,才使得一篇文章环环相扣、自然完整、浑然一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过渡有两种方法:明过渡和暗过渡。所谓“明过渡”,指的是在文章中通过一些词语、句子、段落把上下文连接起来,而这些词语、句子、段落又都是很醒目地出现在课文里的,让人一看便知。明过渡有三种形式:1郾过渡词。就是在相关的上下文之间插入一个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类词语常见的有“此外”、“因为”、“所以”、…  相似文献   

5.
段落是由若干个句子或句群组合而成的。为了清晰地表达文章的思路,必须处理妤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段与段之间互相衔接,彼此关联的表达方式,这就是通常所指的“过渡方法”。过渡与承接有相似的地方,它也可以使用关联词语、数词、代词、重复实词等手段,但不同的是,它还可以使用过渡句、过渡段等方法;此外,过渡还反映思维的跳跃,它不是简单的承接,因而有必要把过渡的方法同承接方法区别开来,单独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篇文章从上一段到下一段怎样自然地衔接起来,这就是过渡要解决的问题。过渡,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段落衔接紧凑,前后连贯,在文章的段落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好像桥梁一样,把河两岸连接起来。常用的过渡形式有三种: (1) 用过渡词。课文《海上日出》第三段写日出时的情景,这一段开始用了“果然”一词,便是承接上段:“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然后用这句话过渡到“太阳果然升起来了”这层意思。除此以外,用“因为”“所以”“然而”“但是”“那么”等关联词语来过渡的情况也比较多见。 (2) 用过渡句。课文《太阳》由前三段介绍太阳距离地球很远等情况以后,第四段的开头写到:“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然  相似文献   

7.
分析文章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路,宜从段落入手。而段落是文章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它既包括那些把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阐发完整的一般性段落,也包括那些只提出某个意思而不作发挥的特殊段落,诸如总提段、过渡段、总结段、强调段等。这就是意义段与自然段的  相似文献   

8.
过渡段是文章段落的桥梁和纽带。它能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过渡段有多种形式,试举几例:一、连贯式“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别了,我爱的中国》)这是作者在离别祖国时的感受,是眷恋,是期望,是奋进;它一咏三叹,贯串于文章的过渡段,成了全文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仍是摆在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掌握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应试技巧,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把握主题句理解文章文章的首段与末段、段落的首句和末句,一般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段落中心思想,其它段落及句子只起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搜索目标,找出文章及段落中的主题句。了解了它们的含义,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去捕捉文章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篇章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也就是文章布局谋篇的问题。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篇章教学的具体要求是: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和编写段落大意,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安排材料。三年级要加强段的训练。其实,段是组成篇的基础,段和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研究段和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固然是篇的训练;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逻辑段,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也属于篇的训练。因为不通读全文,没有把握住整篇文章叙述的条理,也就不可能恰当地分段。严格地说,段的训练只限于了解自然段中的句与句的联系,如何写好一段话。三年级以段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段落教学是小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实际就是强调对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的训练.一、段落教学的意义大纲中指出,概括段落大意,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提纲,这是一种逻辑训练,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按顺序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了文章的叙述层次,就可以掌握故事发展的线索.有了这条线索,就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整体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对发展学生思维,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段的写作     
许多人至今还不清楚段落写作与文章写作的关系。写作教学,尤其是中小学作文教学严重忽略了段落写作,造成学生不应有的一种写作问题:懂得文章的结构却不知段落的构成。本文针对写作教学的这一问题进行段落构成的论述,力图使得学生的写作基础更加巩固。 段落,又称自然段,是文章中以段首空格形式自成起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文章应说是积句而成段,积段而成章。句子的写法属于语法的范围。而段落其实是文章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的写作教学中,除了重视段落的写作指导之外,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和具体写作过程的指导也非常重视。美国比较受欢迎的写作教材《哈布雷斯学院手册》专门有“作文”一章,就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下面是这一章的摘译: 一段文章只阐明一个中心意思,而一篇文章是由许多段落组成,阐明一个总思想统率下的几个方面。一篇文章不管是只有一段或有许多段,不可能随便一写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要做到圆合严谨,浑然一体,体现出高妙的艺术性。下面以课文为例列举文章圆合八技: 1.利用过渡文章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讲究衔接和摔合。做得好,文章会联络到一起,成为有机的整体。如何才能做得好呢?这就需要利用过渡,成功的过渡将使文章很好地圆合。如茅盾  相似文献   

15.
开头,结尾和过渡,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功用。有的开头堆砌辞藻,离题千里,有的结尾就像放风筝一样,只管放线,不知道怎样收线;有的前后段落既无逻辑联系,也没有使用过渡段,过渡词去衔接……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怎样去解决呢?  相似文献   

16.
分析文章的方法很多,解答问题的思路也有很多,但就高考而言,若能"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就能较好地突破大阅读这一瓶颈,取得满意成绩。那么,何谓"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呢?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文章思路就是把握文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表达主旨的路径、脉络。  相似文献   

17.
段落教学是字、词、句教学向篇章教学的过渡,在阅读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段落,在文章中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有独立的一面,才可把整篇文章划分成若干部分;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各部分才能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所  相似文献   

18.
<正>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说:"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段"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从形式上,它具有明显的换行标志;从类型上,有表达文章基本内容的基本段,有表明结构的过渡段等。对于段落的感知力("段感"),也应是"语感"家族中的一员。所谓段感,是指在长期规范的语  相似文献   

19.
段落教学是由句过渡到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段落训练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认识能力、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就小学语文段落结构教学作些例析.段落是文章中相对独立的部分.一般来说,无论是记叙、说明,还是抒情议论,凡属能够独立表述一个完整意思的段落,即完全段或称规范段,它的结构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起始部分.概括提出本段的内容或中心,确 定全段涉及的写作范围或中心意思,一般以首括句出现.它的作用在于介绍或说明全段要说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文章的过渡问题属于文章结构的范畴,文章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它不仅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也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在写作方法上的反映,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无论哪一篇文章,它的结构总是和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及其思想脉络紧密相关的。作者用文字把自己的认识理解一个层次连着一个层次反映出来,表现在文章结构上便是一个段落接着一个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这种“连”和“接”,有的紧密无缝,成一条直线;有的便不那么笔直,中间有转折,有跳跃。在这些层次之间、段落之间有转折或有跳跃的地方,作者常常采取一定的办法来过渡,承上启下,使层次之间、段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