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传播现象的一种。其范围比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和组织传播都要广泛。美国政论家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一书,最早使用“大众传播”一词。大众传播的定义是:由职业的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的不特定人群进行的传播.什么是“大众”?美国社会学家沃斯认为它有以下特征,以与“公众”一词相区别:一、人数众多;二、广泛分布在地球各角落;三、由不同文化、阶级、地位和职业的人构成;四、是大多数匿名者的集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一向被认为是影响与被影响关系和买卖关系。本文以生态学角度重构两者的关系 ,认为处于传播系统中的传播者与受传者是协同进化关系。协同进化的途径是信息互动 ,动力是制约因子的变动 ,过程是“双螺旋”结构 ,集中表现是传播内容。重构传受关系可以解释长期的宏观现象 ,为传播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是传播现象的一种.其范围比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和组织传播都要广泛.美国政论家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一书,最早使用“大众传播”一词. 大众传播的定义是:由职业的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的不特定人群进行的传播. 什么是“大众”?美国社会学家沃斯认为它有以下特征,以与“公众”一词相区别:一、人数众多;二、广泛分布在地球各角落;三、由不同文化、阶级、地位和职业的人构成;四、是大多数匿名者的集合;五、是无组织的;六、他们之间无支配个人行动的共同规范;七、由彼此毫无接触的个人构成. 后来出现“大众传播媒介”一词,指的是传播范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消费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当前亟须弄清楚3个问题,即:大众传播消费的范围是什么?谁是大众传播消费者?开展大众传播消费研究应明确哪些主要理论问题?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大众传播消费方面的许多理论问题也就明确了。一、大众传播消费的范围目前,人们对大众传播一般定义为:传播者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的定义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说明大众传播包含四项内容,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工具、受众;第二层含义说明大众传播是一个动态过…  相似文献   

5.
网络启示:后传播时代的到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把我们带到了后传播时代。在此之前,人类的传播史可以划分为前传播时代和后传播时代。在后传播时代,传者和受众的极限被打破了。从理论上说,每个人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也被缩小了。网络对传媒的舆论把关人角色是一种解构。按照传统的概念,传媒至少应该是一个组织机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单位,而网络既可以是一个组织,又可以是个人。过去的传播大多是由组织向个人传播,或者是群体对群体的传播。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是:网络是不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媒体?网络是不是最理想的传播工具?网络是不是用形式“颠覆”着内容?网络是不是使大众传播变成了小众传播或者分众传播?  相似文献   

6.
怎样把握网络传媒的舆论导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除了具有传播速度快、海量信息和多媒体传播等特点外,最大的区别是在传播方式上的变革。我们知道,大众传播的方式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方式,即由传播者主导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有组织、大规模的定向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媒介即信息”,传播媒介的控制者,无论是特定的社会集团还是媒介组织或个人,他们是传播的主体,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是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大众传播主体(包括传播组织和传播者个人)在信息的制作、传播和反馈过程中所导致的责任问题引发了伦理学的广泛关注。过去人们总是习惯于从他者的视角去探讨如何规范大众传播者的行为,其结论往往是强调法制、纪律等惩戒性手段的制约功能,而不够重视大众传播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对传媒人行为的规范作用。本文试图就大众传播者的伦理责任作初步分析,从伦理的视角探寻大众传媒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不是专业化的传媒组织,但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博物馆的传播类型以大众传播为主,是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等因素相互作用的集合,传播各环节都受到不同的社会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传播者和受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双向(乃至多向)的信息传播,传播效果也作为这些要素和环节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传播活动,其起点都是传播者,整个传播活动就是由传播者所引发,而在一定“时间-空间”格局中存续和建构的过程。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者组织”。①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最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在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当越来越多的个人、组织、团体等上网成为传播者时,传播者成分的多元化是否会动摇专业新闻传播媒体的地位。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11.
张永年 《今传媒》2013,(1):125-126
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在于:从两个学科研究范围比,新闻只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更确切的说属于大众传播。传播学的范围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等;新闻学研究的是新闻本体,而传播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新闻学的研究要远远早于传播学;从研究对象来看,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的一切传播活动。新闻学研究的则是这些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从研究方法看,传播学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变量分析,实验分析进行研究,提出理论和分析模式。新闻学则更注重的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更多地是通过直观的考察分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罗春明在《西南师大学报川998年第5期撰文指出,人际传播媒介就是人际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中介物,因此人际传媒的本质是人际传播本质决定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在于受传者的情况不同。人际传播的受传者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是特定的;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是作为群体的大众,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是不特定的。在人际传播中,因其受传者是特定的,传播者知道他的传播对象是谁,受传者的身份得以明确。因此,人际传播的本质是:人际传播的受传者(或传播主体)是身份明确的、特定的个体。由此而论,我所说的“人…  相似文献   

13.
浅谈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纯 《新闻知识》2002,(6):27-28
任何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活动都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总是期望自己的传播行为能够达到预期的意图或目标,产生良好的效果.然而,事情并不总是随着传播者的意图而发展,传播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许多传播者意想不到的结果,这里所谓的“传播效果”通常具有双重含义。狭义上,它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  相似文献   

14.
谭力  刘宁 《新闻窗》2012,(4):76-77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而主持人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它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可以说,主持人语言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优劣,甚至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科学信息因内容的特殊性和话语的专业性而使其具有一定的传播障碍和难度.而且“科学报道在传统上习惯于科学传播的精英惯性思维”,①受众对于其接受和理解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信息.此外,大众传播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渠道,但是大众传播过程和解读过程中也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发生,这些因素加大了科学信息的传播难度.  相似文献   

16.
韩天高 《新闻记者》2003,(12):18-20
传播环境的网络化变迁使传播者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知识结构的又一轮优化和能力素质的崭新重塑,成为新闻工作者队伍从个人到集体都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课题。职业传播者把握未来的出路,在于及时有效地培养、塑造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传播能力——多媒体传播能力。 一次次传播科技为人类不断创造、积累着各式大众传播媒介,这为传播者多媒体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到第四媒体的兴起,由于其革命性特点之一就是多媒体性,这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以传播者搜集、传递信息开始,以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反馈结束。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信宿,即“目的地”。因此,自从人类出现大众传播现象以后,也就有了受众的存在。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总是把自己的传播意图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受众,并有意无意地把受众接受传播的状况作为自己传播是否成功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听众热线”是广播扬长避短、与其它媒体相抗衡的重要手段。听众通过电话直接参与节目使许多电台建立起一个介入大众生活与听众交流信息、分享信息的亲切可人形象。但是热线节目在显示出其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节目呈现媚俗倾向,主持人被参与的受众所左右等。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媒介人对热线广播节目的传播层次没有深刻的认识.以致于对传播层次的关系处理失当。广播是传播者向不确定的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大众传媒,因此广播节目都具有大众传播的特征。热线电话则使处于…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客观性原则要求传播者以客观、冷静的专业姿态投入新闻报道,避免个人情感介入,从而干扰新闻的公正、客观。但新闻传播归根到底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情感与理性一样,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人的任何活动都难以摆脱情感的影响,这当然包括新闻传播活动。且与受众相比,传播者位于信息“一线”,接触着更原生态、更大量的事实信息,其所受到的情感冲击势必更直接、更剧烈。所以,拒绝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的情感介入既不现实,也是违背人性的。  相似文献   

20.
国际传播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传播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陈岳雷伯勇一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是指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个人和组织之间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现象。与一般的大众传播相比较,首先,国际传播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即传播者和受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