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但是"作文不好教"却是许多语文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是"用我笔写我心",而是围绕着教师的思路来写作。作文教学是学生自由表达的阵地。学生只有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个性化地表达自己对文字与情感的诉求,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作文教学。所以,在这里,我们提出"个性化作文"的概念。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张菁 《现代教学》2008,(9):53-54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依然堪忧,学生害怕、厌倦作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而学生作文缺乏个性已经成为当下学生的通病。《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这是个性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做如是阐述:“力求有个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相似文献   

3.
中职语文教学是中职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受到不同教师的重视,而个性化写作则是中职语文教学和学习中的最重要一环。个性化写作即是学生在自己天赋所及范围之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对语文写作充满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写作的欲望。个性化写作从三个方面分析则是实事求是、冷静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让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拥有独到的见解,大胆地说真话,诉真情,表真感,用独创的思维来抒发自己的所闻所感,放飞心灵,使作文充分的自然的融入情感,一篇好的作文自然就应运而生了。所以,如何做好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写作问题就成为各位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就笔者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方面的个性化写作的经验,结合目前中职教学出现的个性化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对广大研究此方面的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由于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讲评”的程序,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大都内容单一空洞,缺乏鲜明个性,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相去甚远。为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突破口,给学生一片自由表达的空间,大力倡导个性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春花 《考试周刊》2013,(89):50-50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反映自身的语文素养。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但日常作文教学中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我就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孙兵 《甘肃教育》2005,(7):47-47
《新课程语文标准》在阐述写作能力的培养时,提出如下要求:“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可见其目的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引发真情实感,这就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应该打破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营造一个“新”、“活”、“灵”的写作大氛围。就是抓住学生原生态写作与教师个性化写作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写作变成他们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7.
王海珺 《陕西教育》2003,(11):41-4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无疑,这次课改是号到了作文教学的死脉,为中小学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也必须是学生情感和灵性的自然升华,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和判断,因此,它也必须是“情动而辞发”,是“自鸣天籁”。  相似文献   

8.
陈小梅 《广西教育》2011,(11):45-46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很多老师都为之头痛、困惑。如何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走进农村生活,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撷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地进行写作。具体可以通过下列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难,难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和策略上。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材料积累,能够自由地表达,愉快地习作,写作教学课必须弹奏好“写作预热”、“写作指导”、“写作延伸”三步曲。  相似文献   

10.
袁鹰 《华章》2012,(19)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文教学弘扬个性化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千方百计引发学生个性思考,培养学生个性人格,为学生能张扬个性化写作扩大写作空间,并尽量激励写作表达,使学生在自主和谐的写作氛国中勇于创新、勇出新作、写出个性!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快。而当下不少语文教师都苦于学生的作文难以提高,特别是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大。原因无非是没灵感,没有写作素材等。写出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缺失作文应有的灵性。在这种困境下,一些教师致力于作文教学的探究.大力提倡个性化写作,“我手写我心”。有的学者也在倡导写作教学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个性化写作,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但在实践中,由于作文教学存在着功利性,学生写作形成应试模式,忽视个性的发展,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模式化。个性化写作就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为目的,鼓励学生真实的表达,形成自己的作文特色的作文教学。它要求教师不拘泥于传统  相似文献   

13.
课改实验以来,作文教学按照“新课标”提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的要求,使学生的作文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在考场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章无法地写”的现象。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在“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开题会上,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训练,特别是作文能力的训练。作文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而现今的语文教学还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南教师讲要求、讲技巧、讲写作模式,学生去学习模仿,再由教师批改、打分,过多的要求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造成许多学生怕上写作课,怕写作文。对如何改变现状,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如何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特别是在提倡“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时代,如何正确“重视引导学生相互修改”,充分发挥评讲的作用,提高作文评讲的实效,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不得不掉进只追求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怪圈中,我们看到的作文几乎是“千人一面”的文章。《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的写作要有个性的要求,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情感,激励写自由文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作文写作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王家平 《农村教育》2007,(12):49-50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必然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然而,“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与作文“接触”.寻找学生与作文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写作.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情感来创新和丰富作文。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文本资源,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为学生自主写作开辟广阔天地,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等。由此可看出,新课程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传统语文教学法认为,作文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写作教学活动中,虽然强调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创造行为,但从根本上说仍把学生的身份定位在学习者的角色上。笔者从事自由写作多年,作为职业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可谓深恶痛绝。笔者曾多次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交流,反馈上来的信息颇为耐人寻味。学生作文既不是为自己写作,更不是为不同读者写作,而是老师逼迫的任务。加上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