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从文本中开掘出适于学生体验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可感的情境的浸润下,促发学生的自主体验,从而让阅读教学充盈情趣之美。一、通过联想体验,将语言融合于画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两条视线来进行文本的理解和体悟。一条即目力视线,认读文本中的语言符号;另一条即心理视线,将文本语言想象成画面。这两条视线的共同运用能使文本中文字符号所展现的内容连接成为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吸收文本精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和“悟”这两条主线,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心灵。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感悟体验是加深对文本理解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让感悟行之有效"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感悟,先要给学生一个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由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要引领学生品味揣摩文本的语言尤其是别具一格的语言,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有效感悟,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情境产生的“独特体验”.是发展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主动体验,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他们对文本情境的体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呢?杜长明老师在《摆渡》一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体验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却有点舍本逐末的倾向。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放弃了文本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外拓展等手段来组织阅读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两位教师的课例,谈一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体验,还学生一个本真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走进文本、倾听文本,调动学生的审美思维,激活学生的语义联想和感悟体验,将作品化为自己的语言和精神的养料。文本所在的语境都是由许多复杂的关系组成的,在对这些关系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就能激活文本的无限“张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张力”。在发现和消除的过程中构建阅读教学新的本质意义,这是提高生本阅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刘伯承)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必须着力两个转化:一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精神的陶冶;二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材料,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精美的语言,在情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由此,阅读教学理应以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为主线,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教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笔者在课题引领下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优化阅读教学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1.情境体验,促入境生情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动情的语言描述、激情的音乐渲染、巧妙的问题引领等创设体验情境,可使学生产生一种奇妙的“在场感”,从而形成强化阅读的内驱力,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必须要确立学生是阅读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围绕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文本,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走进文本的内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文本,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10.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思路。而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当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文本,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这样的对话教学才能有效地铺展开来。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因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审美体验等的限制,在阅读文本时,会对文本产生深浅各异的理解。作为教师,就是要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自己与文本对话中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与学生分享,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12.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这是语文教学新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学生的“悟性”培养,离不开语文个性教学。一、导其入境是悟性培养的基础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与作者所表达的审美情感相融合的教学情境。要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把握文章精华,首先要引导他们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家所构建起来的形象,然后让自己置身于文学情境之中。“入境”的教学方法是:①表情朗读;②绘声绘色地叙述。教师借助于诗情画意的语言和画面,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去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产生美感。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呢?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语言形式而言,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侧重通过对实词词义的阐释和感悟来激活文本,唤醒相关的体验,达到对文本意义的完整解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版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自主积极地阅读那些原本静止的语言符号,按语义单位组合后准确顺畅地读出来,使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要与文本深人对话,学生还需要能够整体把握课文。  相似文献   

16.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这已被所有语文老师所公认。“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说明了读的重要性。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具有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真实的感受。一、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对课本的领悟、感受和认识都统一到自己的标准答案下,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话”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三方互动的“对话”中,尤其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最终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只有学生和文本真正对起话来,才能真正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为学生体验情感内化语言做好铺垫。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呢?不久前在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教师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一、品读感悟语境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学生…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三者多元的情感体验,还应引导正确的文本解读与价值认同。阅读的过程是语言感悟的过程,是言语训练的过程,更是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理应在丰富学生言语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的载体是由抽象的文字组成的文本。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开掘,拓展出学生生发体验的有效资源,如画面资源、角色资源、语境资源等,让学生深入体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