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四、现代性、博物馆和旧秩序埃利亚斯社会学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坚持现代性的元素源于宫廷社会。他的观点不是关于传统遗存及其对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或"传统创造发明"产生有害影响的陈旧主题,而是采用西方长时段理性化观点的论证。他的论题是现代资产阶级理性元素及其物质文化与宫廷理性的紧密联系。例如,他强调,像莱布茨  相似文献   

2.
埃利亚斯·阿什莫尔(Alias Ashmole)创建的阿什莫尔博物馆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对于博物馆管理的一些见解和主张,却鲜为人知。本文旨在对此作一些介绍。埃利亚斯·阿什莫尔,1617年5月23日出生于英国的利奇菲尔德。中学毕业后,他就被送往伦敦攻读法学。成年后,曾担任过法庭辨护士、国产税局审计官、温莎纹章官等职。他一生兴趣广泛,博学多才。曾研究  相似文献   

3.
开场白:酷暑已过,秋风渐凉,但是对方针目标管理利与弊的辩论热度却丝毫没有减弱的势头.圈内人关注方针目标管理,自在情理之中,圈外人又如何论道呢?最近,<每期一辩>的常客,远在千里之外兰州的一位办公室老主任专门对该局下属的一个中型国有企业搞了一次调查之后,深有感触地说,原以为圈外人论道圈内事,会不着痛痒,哪知他们还真有点"另类"的高见.也许是因为他们身在"庐山"之外的缘故吧.应该说,听听圈外人的看法,对久居"档案山"的同行,拨开云雾,认识目标管理的"真面目",可能会有所启迪.为此,这位老主任把他调查的素材写成稿子,换了名姓,并风趣地喻为"纪实文学",寄给本栏目.现在就让我们认真拜读吧.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5,(19):67-68
<正>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为什么现代报刊最早出现于欧洲?学界曾经长期有所讨论,有"阶级斗争需要说"、"社会需要说"等。前者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王权联合资产阶级(平民)与割据的地方诸侯进行斗争,这很难说是哪个阶级与哪个阶级的斗争,而是同一个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而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主要代表——王权的斗争,发生在现代报刊出现  相似文献   

5.
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为主题,该主题侧重于博物馆如何面对争议性历史,让博物馆成为促进人与人之间和平关系的枢纽。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教授Viv Golding通过博物馆对于争议性历史的态度、讲述,强调了在争议性历史的认知和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合作态度,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展现了博物馆在挖掘争议性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7.
杂文喜忧录     
近年来,各种级别的杂文征文活动似乎热闹非凡。一些不写杂文的文友,羡慕之余,也有染指杂坛之意愿。而局中人对此则是喜忧参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就是感触较深的一个。喜者,姑且不论杂文征文活动于实际社会效果如何,单是冲这表面的轰轰烈烈,也足令圈内人欢欣鼓舞,圈外人刮目相看的。鉴此,且作自我陶醉罢,尔后再反作用于杂坛,促其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8.
杂文喜忧录     
近年来,各种级别的杂文征文活动似乎热闹非凡。一些不写杂文的文友,羡慕之余,也有染指杂坛之意愿。而局中人对此则是喜忧参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就是感触较深的一个.喜者,姑且不论杂文征文活动于实际社会效果如何,单是冲这表面的轰轰烈烈,也足令圈内人欢欣鼓舞,圈外人刮目相看的.鉴此,且作自我陶醉罢,尔后再反作用于杂坛,促其欣欣向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的报告——对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里齐奥·马吉是国际生态博物馆著名专家,意大利社会和经济研究所教授。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会议后考察了贵州、内蒙古的生态博物馆。他的考察报告已刊登在会议的论文集中。今年6月他再次来华考察了北京和云南的文化遗产和生态博物馆。这是他写给苏东海先生的考察报告,文中提出了对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议。本刊得到苏先生和马吉先生的同意,发表其中译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将中国的报刊业划一个圈,圈外人说:现在社会上什么东西最多?报纸杂志最多!圈内人说:现在圈里什么最缺?能提高质量的东西最缺!这一说法虽不全面,但反映了一种意见和倾向。恢复、发展与整顿——十五的的变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百废待兴,中国报刊业严重萎缩,当时全国只有报纸186家、期刊930种。报刊印张数少得可怜。中央采  相似文献   

11.
张桂元 《博物馆研究》2006,(1):85-86,65
与过去相比,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有了新的内容,最主要的变化有二,一是"非营利"的概念更科学的表述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强调了"为社会服务"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一再被宣传成"二战期间采访欧洲战场的惟一中国记者",萧乾往往被误认为在生前没有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其实他亦有苦衷。因为涉及国共关系,起初限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恐惧心理,"胆小"的他没有及时出面予以澄清。后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展开与改善,他在私人信件、公开文章以及日常交往中都有所反思,并以"我们是一家"做出过澄清和解释。他还呼吁各方承认和正视两岸的鸿沟,尽力为此做些填补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文学经典文本的阅读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尽的"热点"话题。经典文本阅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学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期博物馆提出了"博物馆与文化景观"(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的研讨主题是一个与文学经典类似的尝试路径。这一主题扩展了博物馆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存在增添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内蕴。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一主题同样也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的新的生长点,那就是要将文学文本还原为社会生活本身。"博物馆与人文景观"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纳入到了我们关注的视野之中,这既是博物馆文化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文学经典作品重读的重要方法和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泰拉尼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语境中对传播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他认识到了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但强调传播技术与传统传播渠道的结合;他创造性地将传播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与林肯所说的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进行了类比。他理解传播的立足点较高,视野宽广,他从强调"人"的发展出发,找到了一条发展中国家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注重挖掘民族内驱力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是进行文化展示、教化、交流、沟通的空间。"博物馆"的概念和博物馆的实体在中国出现,始自近代以来中西交通之经历。明末清初以降,西方传教士与外交通商人士在其中多有作为,而博物馆的实体源自清末"百鸟堂"。虽然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谭微道神父几次深入中国内地,考察探访,发现新物种近百种,在国际生物界影响极大,但他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百鸟堂"却为学界所遗忘。本文通过对谭微道建立的自然博物馆"百鸟堂"历史的梳理,从北京天主教北堂迁建这一历史事件的视角,审视博物馆这一新鲜事物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文化角色与发展趋势。博物馆对国人教育、启迪心智、开拓视野的功能,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步开展和国人对博物馆理解的逐渐深入而不断拓展,博物馆终成社会发展之精神一助,并为一时所倡导。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是进行文化展示、教化、交流、沟通的空间。"博物馆"的概念和博物馆的实体在中国出现,始自近代以来中西交通之经历。明末清初以降,西方传教士与外交通商人士在其中多有作为,而博物馆的实体源自清末"百鸟堂"。虽然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谭微道神父几次深入中国内地,考察探访,发现新物种近百种,在国际生物界影响极大,但他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百鸟堂"却为学界所遗忘。本文通过对谭微道建立的自然博物馆"百鸟堂"历史的梳理,从北京天主教北堂迁建这一历史事件的视角,审视博物馆这一新鲜事物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文化角色与发展趋势。博物馆对国人教育、启迪心智、开拓视野的功能,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步开展和国人对博物馆理解的逐渐深入而不断拓展,博物馆终成社会发展之精神一助,并为一时所倡导。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在不断增长。世界各地这些年里产生了一些新的博物馆,而一些老博物馆也在探索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一个博物馆和外界的关系是什么?怎样与社会相联系呢?虽然这仅是我个人在伦敦一个博物馆的经历,但它又是带普通意义的问题,是与世界上任何博物馆都有关系的一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博物馆的性质,《大英百科全书》有如下权威性的阐述:“所有的博物馆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保存和解释社会文化意识的物质形态。”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大多数博物馆(就笔者在中国和欧洲所访问过的而言)都或多或少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结构。这表现在:以收藏为核心,偏重于馆内藏品的长期性陈列;围绕藏品建立和不断扩充特有的研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空间将器物与观众型塑为被动观看的"物"与主动观看的"人"。现代性社会赋予了博物馆公共性与文化性的属性,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器物则被表征为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与感官体验的物品,观众亦成为了器物表征的建构者。在博物馆现代性的影响下,观众通过自身的观看方式改变着器物的表征方式,并改变着博物馆、器物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是生活于现代性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体,是博物馆发展与现代性社会发展契合过程中的观众。博物馆在型塑器物表征的同时,亦在将观众型塑为器物表征的建构者。  相似文献   

20.
地域歧视长久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信息传播碎片化、实时化、互动化的今天,公民表达意愿空前高涨却更加情绪化,这无疑加重"地域黑"等问题在网络平台的发酵。作为主流媒体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报道时,应把握好角度,做好公众认知引导,避免成为地域歧视扩大化的助推器。本文聚焦大众传媒与地域歧视之间的关系,探究大众传媒为何会加深受众对某些地区和地区人民的刻板印象,扩大地域歧视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