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当前,科学教育中的知识教学,主要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二是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性教学。这两种不良倾向实质上是把知识学习与个体生命体验对立起来,把科学知识从学生生活中抽离出去。  相似文献   

2.
一、“知识论”教师创造教育观的特征与扬弃 在西方,“知识论”教师创造教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有这种观念的教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及认知性素质的培养,这些教师辛勤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知识型、技能型的人才,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地贡献。但是,在关怀学生的创造性的生存与发展,追求完整的、美好人格的、人生幸福的现代教育方面,“知识论”教师创造教育观之弊病日益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3.
知识生成的交往中介原理与知识创新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从这一意义上,我们接纳这样的观点:“教育要提高学生素质,主要的和实实在在的事情就是抓好科学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全部教育的共同基础”(而不仅仅是智育的基础),是“现代教育的中心环节”(我们不能离开知识经验凭空发展什么能力、品德)。关于知识生成的机制问题,有人断言:“认知起源于动作,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而“社会化起源于交往”,“起源于主体对主体的相互作用”。学习者是在面临复杂困难任务时,“寻求同伴、教师、其他成人的帮助”,社会因素只是影响自主学习、影响认知学习的环境因素之一。而交往也似乎只是儿童社会化(而非知识学  相似文献   

4.
忽视 轻视 无视 [忽视]忽略而没有重视。例:我们不应该忽视对青少年的教育。 [轻视]小看;看轻;看不起。例:轻视妇女的思想是错误的。 [无视]根本不放在眼里;不认真对待。例:不能无视党纪国法,胡作非为。  相似文献   

5.
强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是一种成就,一种来自能力(德性)的成功,即“知识成就论题”。这个论题很好地解释了知识的价值及其根源。然而,它也让强德性知识论遭遇了两难困境:一方面,它太弱,会遭遇假谷仓等环境运气反例,表明有些成就不是知识;另一方面,它太强,会遭遇芝加哥等证言知识反例,表明有些知识不算成就。这个困境之所以成立依赖两个预设:1.知识与运气不相容;2.强德性知识论是一种个体主义知识论。文章采取“破立结合”的策略:对于运气问题,以破为主,否定知识与运气不相容。对于个体主义问题,以立为主,构建一种共同体主义的联合成就观。根据这种观点,与知觉知识不同,证言知识的认知成就主要体现在促进共同体的理智繁荣。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隐喻是系统地、单向地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投射。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创造新的意义、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隐喻起到中介的认知功能。在语用学的视角下,动态的语境是理解诗歌隐喻的“桥梁”,人们运用动态的语境可以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诗歌中新的、抽象的、不清楚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包含着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既有认知的发展.也有情感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强调知识的获得.强调学生的成绩.习惯用统一标准“一刀切”衡量学生、评价学生,而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却重视不够.轻视甚至无视他们内在的情感需求.从而让众多学生不断地接受失败,一次又一次地承受挫折.直至失去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确实性问题是洛克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他从经验主义原则出发,认为认识的心理行为和知识的语言表达两方面共同制约着知识的确实性.知识确实性的本初含义是不证自明性和普遍必然性,但本质上是实在性,因而我们在主体认知范围内可获得不同等级的确实性知识:直觉的知识、解证的知识和经验的知识.洛克的知识确实性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西方对于确实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洛克知识论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知识论贯穿知识确实性主线。洛克以观念和语词为起点 ,从认知的心理行为和逻辑的语言表达两个层面展开了知识在不同逻辑层次发展的一种经验主义内涵逻辑的知识论体系 ;以人的认知行为和道德行为为起点 ,从知识和人生两个层面探讨了知识在不同领域表现的一种经验主义外延逻辑的知识论体系 ,试图为科学的基础作出形而上学的解决 ,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知识的确实性问题是洛克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他从经济主义原则出发,认为认识的心理行为和知识的语言表达两方面共同制约着知识的确实性。知识确实性的本初含义是不证自明性和普遍必然性,但本质上是实在性,因而我们在主体认知范围内可获得不同等级的确实性知识:直觉的知识、解证的知识和经验的知识。洛克的知识确实性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西方对于确实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教师知识研究的演变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国家对教学的研究从教师的行为转向了教师的认知,而对教师认知的研究也从对教师决定、感知、思维等的研究转向了对教师知识的研究。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离散的,而是各种类型的知识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教育实践性课程和教学案例学习实践性知识,从而整合职前教师所学的各种课程知识,使其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拱的认知论思想大致可归约为四个方面:即“事必求其实”的求实论、“虚心以求其是”的求是论、“贵乎知而能行”的知行论、“见闻”与“问学”的知识论。高拱的认知论思想蕴涵着求实、求是、实践、批判等精神品格。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重建知识概念”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硕 《教育学报》2006,2(1):48-5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概念隐喻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但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该理论的优缺点,从而促进其发展。从经验基础、双域映射模式、认知解释力等方面剖析概念隐喻理论,探讨该理论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概念隐喻理论以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不是"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分布式认知理论为审视信息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在语言学习中应担当认知工具的作用,即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基于"知识建构"的隐喻可以创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徒制”走向现代,得益于“工业革命”和社会职业发展的推动,也是“知识革命”和教育自身发展之使然。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经济学逻辑”和“知识论逻辑”。现代职业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就是人们认识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种知识体系的存在,而传授“程序性知识”需要“工作情景”。这样,真实、模拟、虚拟情境和...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身体只是作为心灵的物质载体存在于知识教学世界中,处于"被用"而"不知"的状态,最终造成身体的压抑乃至消隐。基于"身体认知"、"身体场"等理论视角,在知识教学中应重建"身体"概念。知识教学的目的,绝非"心灵成长、身体遭罪"。知识教学的身体检视,不仅在于将身体认知作为一个新的问题域,更应从"抽象主体"回归"身体主体",并据此观照当下知识教学中的身体遭遇,给身体一个舒适性存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观念的知识学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知识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充分体现出经验理性(实证知识)的诉求,现代教育理念的正当性就是得自这种实证主义知识论的论证。建立在实证主义知识论基础上的现代社会教育正面临根本困境,教育的危机本质上是实证主义知识观的危机。在一个时代的教育观念中,必须同时具有信仰、理性和知识三个要素,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形成信仰、培养人的理性能力,要通过教育活动培养禀赋自由、尊严、自尊、个性和有创造力的生命个体。  相似文献   

19.
教育知识动员即知识动员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其核心在于协调和融合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在对教育知识动员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引入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框架,将我国教育知识动员中所涉及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分成确定性利益相关者、预期性利益相关者、潜在性利益相关者三类,并分别进行了分析。处理好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沟通和协调、管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可以为我国教育知识动员的未来发展提供更科学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While the use of situated cognition theory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has the potential to teach prospective teachers, research on teache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from a situated perspective has been slow to emerge in reference to prosp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situated case-based knowledge framework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spectiv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beliefs. The framework includes conceptual case knowledge, strategic case knowledge, and the shared identities and beliefs of practicing teachers. In addition, we summarize findings from a study wherein the situated case-based knowledge framework was applied to support prospective teachers’ learning, as well as discus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