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历史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写错别字,如把“威胁”写“危胁”或“危协”,把“统治”写成“统制”,把“袁世凯”写成“袁土墩”,把“片面”写成“偏面”,把“资政新篇”写成“资政新编”,把“黄宗羲”、“王羲之”写成“黄宗曦”、“王曦之”,把“辛亥革命”写成“新亥革命”,把“洪仁歼”写成“洪仁轩”,把“镇压”写成“振压”,把“导致”写成“导制”或“导至”,把“遵义”写成“尊义”、“尊议”,把耦犁、曲辕犁、伊犁的“犁”写成“梨”,等等。  相似文献   

2.
博士生,全称“博士研究生”。所谓“博”,就是“广取博纳,博采众长”;所谓“士”,就是“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所谓“研”,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谓“究”,就是“正本清源,寻根问底”;所谓“生”,就是“创造创新、生机勃勃”;而所谓“博士研究生”,就是在学术方面博采众长、切磋琢磨,创造创新,在生活方面生机勃勃、生意盎然,在精神方面勇于担当、善于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  相似文献   

3.
敦煌吐鲁番法制书中,“待实、待至”义为“等到(发现实情)以后”,“对众”义为“当众”,“上言”义为“奏”,“稽程”义为“延误程限”,“推迁”义为“死亡”,“论说”义为“争论”,“容奇”义为“收留”,“高下”义为“好歹”,“青好”义为“愿意”,“交”义为“总共”,“陪填”义为“堵塞”,“守当”义为“看守”,“影授”义为“靠山”,“得实”义为“真实”。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肯定“真”字的前提下,强调“善”字,强调“美”字,即既要“立诚”,又要有“心行”,又要有“文采”。“高致说”是对“境界说”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6.
安沙沙 《语文知识》2009,(3):90-91,93
“窃”、“盗”、“偷”是表示“偷盗,盗窃”义的一组同义词,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1、“么(也写作“么”)姓,姓“腰”,不读“什么”的“么”;2、“干”姓,读“甘”,不读“干部”的“干”;3、“行”姓,读“形”,不读“银行”的“行”;4、“应”姓,读“英”,不读“应酬”的“应”;5、“黑”姓,读“贺”,不读“黑白”的“黑”;6、“仇”姓,读“求”,不读“仇恨”的“仇”;7、“区”姓,读“欧”,不读“地区”的“区”;8、“任”姓,读“人”,不读“任务”的“任”;9、“朴”姓,读“瓢”,不读“朴素”的‘’朴”;10、“折”姓,读“舌”,不读“折扣”的“折”;11、“单”姓,读“善”,不读“单…  相似文献   

8.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计、虑、谋、图、求、寻、觅 “计”本义是计算、算账,引申为盘算、思谋.与“虑…‘谋…‘图”同义,区别如下:“计”是个人心里盘算、计划,如《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虑”是反复思考、深思而熟虑.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图”是考虑而后图求,如“弃旧图新”;“谋”是磋商、谋求,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图”“谋”都有“求”的意思,但“图”没有“磋商”的意思,所以“不谋而合”不说“不图而合”。“求”可表示“寻求”,如“缘木求鱼”.与“图”“谋”同义;也可表示“寻找”,如“刻舟求剑”,与“寻”“觅”同义。“寻”多用于找物,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觅”多用于找人,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过.这种区分并不十分严格。  相似文献   

10.
太田辰夫(2003)谈到“专有名词”,认为“一般不用数词量词,用的时候就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如“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其实,从古至今,汉语都有“数量词+人名”,是正常用法。太田辰夫认为“白干一下”“去电影一下”“人家母女一场”“二房一场”等,都是凭着使用“一下”“一场”这些次数补语,和“可以”“那么”“怪”等助动词、副词,而勉强使得名词用作动词的。其实,“母女一场”的“母女”与“白干”等其他词语不同,不属名词活用,而是关系名词,而关系名词有它不同于一般名词之处。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关系到全体幼儿的生命安全,牵动着所有家长的心,因此,幼儿园要加强安全管理,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由“被动”转向“互动”,由“专线”转向“联网”,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单干”转向“合作”。  相似文献   

12.
“徵”、“征”、“祉”是中文里的三个汉字。其字音分别为:“徵”是多音字,有两种读音,一为“zhi”,一为“zheng”;“征”与“祉”均为单音字,都只有一种读音,前者读成“zheng”,后者读成“zhi”。  相似文献   

13.
考定甲骨文“匕”为“臂”之初文,并对“比”、“皆”、“并”诸字作了补充说解,特别是对长期存在的甲骨文“比”、“从”混淆不分的问题作了分析,即“从”从二人,义为“随从”,“比”从二匕(臂)·义为“偕”,即“偕同”,或用作副词,则训“俱”。甲骨文“”从“匕”声,义为“鸟母”·后又称“雌”。甲骨文“ ”、“ ”、“ ”也从“匕”声,与“ ”字音同义近·后来都为“ ”字所兼,三字遂废。  相似文献   

14.
范也冉 《辅导员》2010,(9):26-26
“图形王国”里的成员越来越多了,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其中“三角形”里又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里又有“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他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呢?这不,他们正聚在一起开大会,“图形国王”也参加了。  相似文献   

15.
街头常可见“录相厅”、“录像厅”的招牌,细心的同学也许要问啦;到底是“录相”还是“录像”?如果这里的“相”与“像”能互换,那么“照相”不就是“照像”了?其实,“照相”的“相”与“录像”的“像”是不能互换的,至少,目前不能。  相似文献   

16.
“渡”与“度”,人们很容易混淆,如“欢渡春节”“度过难关”等。其实,“渡”的基本意是“从一岸到另一岸”,而“度”则指“过(时间)”“经过”。这样,“欢度春节”就不能写成“欢渡春节”,“渡过难关”不能写成“度过难关”。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中第五、六单元都是古诗文单元,涉及的文体众多,简直就是古代文体的大荟萃,如“书”“传”“说”“序”“诗”“词”“曲”“记”“歌”等。“诗”“词”“曲”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如何理解其他文体呢?  相似文献   

18.
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代表的传统教法,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有悖于语文素质教育。教法改革,应立足于学生学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实行“教法学法化”。教师应当从讲台上“走”下来,变“教师爷”为“学长”,变“范文”为“例子”,变“教完了”为“教会了”,变“平面教学”为“立体教学”。  相似文献   

19.
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诗。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多年以来,我一直把“当午”的“当”宇理解为“当着”,把“当午”给学生们讲成“当着正午或中午”。现在,我读的书比以前多了一些,才知道“当午”的“当”不是“当着”的意思,而是“正”的意思,“当午”就是“正午”。  相似文献   

20.
“粪土之墙”的“粪土”是一个动宾结构,义为“掉落或扫除尘土”,由此引中出“脏土、秽土”,进而引申为“鄙贱下劣的事物”或“形容恶劣的环境”;“粪”指“粪便”义,是汉代以后才产生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不能理解为动词“鄙视”,它只是名词的意动,即“把……当作粪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