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媒资讯     
《记者摇篮》2012,(8):67-68
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阅读中国》(Read China)近日"登陆"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用户下载后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触摸到"最新发生的重要财经新闻以及对中国经济新闻的专业解读。《阅读中国》英文版聚焦财经领域深度报道,面向全球关注中国经济的中高端人士,主要栏目包括封面故事、经济观察、中国百问、在华外企等,通过一键分享、评论反馈等实现与用户互动。专设的彩虹桥栏目支持中外企业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问世  相似文献   

2.
封面的艺术     
《新闻天地》2001,(9):58-59
封面文字封面文字的主要功能也是吸引读者,去说服他们购买自己的杂志。事实上很多杂志是被提前订阅的。不管怎样,封面文字既是为了鼓励读者去阅读他们所买的杂志,也是去满足他们对杂志内容的期待。这种对封面上众多题目的设计处理,是为了达到一个整体的效果,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在素雅的前提下.在复杂的环境中突出主要内容。每种杂志的每一期都有它特殊的卖点:一次大型的采访或是一场重要事件的报道。在这些内容中,设计师应该使用文字尺寸和色彩来让主要的封面文字不仅突出于它的竞争者,也突出  相似文献   

3.
夏永玲 《青年记者》2007,(17):62-62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艺术的形式帮助读者理解书籍的内容、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杂志是特殊的书籍,"杂"是多种多样的意思,"志"则指文字记事或记载的文字。封面是杂志的外貌,它既体现杂志的内容、性质,同时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并且还起着保护书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杂志是报道、解释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的杂志,形式以深度报道和评论为主.封面相当于新闻杂志的"头版",是新闻杂志的"门面".一些世界知名的新闻杂志,如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英国的<经济学家>等,都很重视杂志封面的设计制作.在我国,一些新闻杂志也在借鉴国外新闻杂志封面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模式,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新闻杂志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封面文章是一期杂志的主打,也是该期杂志的灵魂。如果一本杂志的封面文章期期都能引人入胜,那么杂志的品牌效应就会迅速提升。怎样才能使封面文章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封面文章应具有三大特点杂志的封面文章是否好看,关键要看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基础上,封面文章要突出以下三大特点,只有同时兼具了这三大特征,封面文章才能做得成功,吸引读者。首先,封面文章内容要有新闻感。需要强调的是,“新闻感”并不是做新闻。因为,如果是做新闻的话,即使是半月刊甚至是周刊杂志,也无法与报纸或网络相竞争。这里的“新闻感”指的是,最近一个阶段读者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当然,最好是半个月内的热点。因为根据相关的研究统计,任何重大新闻的发生与发展,都基本符合了“两周效应”的规律。因此,杂志虽然不能像报纸、网络等媒体那样突出新闻的时效性,但也应赶在新闻降温冷却之前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6.
新兴传媒     
《传媒》2012,(8):8
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问世7月初,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阅读中国》"登陆"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用户下载后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触摸到"最新发生的重要财经新闻以及对中国经济新闻的专业解  相似文献   

7.
我一直认为研究杂志就好像研究人一样.我这样说,还并不是仅仅因为杂志的对象是人,而是主张办杂志者要把杂志当成一个审美的"活色生香"的人来看待:封面是杂志的面孔,标题是杂志的穴位,插图是杂志的眼睛,栏目是杂志的身段,文字是杂志的经脉……此外,杂志的叙述形态也应该是有魅力的,或者说是有风格、有个性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2012,(8):86
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阅读中国》(Readchina)近日"登陆"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用户下载后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触摸到"最新发生的重要财经新闻以及对中国经济新闻的专业解读。《阅读中国》英文版聚焦财经领域深度报道,主要栏目包  相似文献   

9.
季苓 《青年记者》2009,(18):54-55
新闻杂志是报道、解释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的杂志,形式以深度报道和评论为主。封面相当于新闻杂志的“头版”,是新闻杂志的“门面”。一些世界知名的新闻杂志,如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英国的《经济学家》等,都很重视杂志封面的设计制作。在我国,一些新闻杂志也在借鉴国外新闻杂志封面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模式,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新闻杂志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每次收到《新闻与写作》月刊,那张封面总叫人爱不释手,想写几句话。 我觉得一家杂志的封面有如一个人的脸。初见一个人,首先看到的是他那张脸,是美、是丑、是端庄、是放荡、是严肃、是轻佻、是高雅、是猥琐,大体上可以从脸上看出来。 一家杂志要珍惜自己的面部。在封面的设计上要有所考究。通俗杂志或影视刊物放上一个美人头像,那是可以的。一家严肃的刊物如果以美人头来吸引读者,那就是自己贬低自己。而在封面上为某一企业做广告,印上几幅彩色商品图像,犹如在人脸上贴  相似文献   

11.
瘦马 《传媒》2004,(8):31-35
编者按在书报亭,杂志与杂志之间惟一的区别几乎只剩下了封面的比拼.从尺寸的大小、封面人物的知名度到封面关键文字的色调.读者只能凭肉眼作为简单的判断,至于杂志的用纸规格、重量、页码一类的信息其实是容易被忽略的,它们只是在后来的反复阅读中成为聚集读者信心的一种允诺."六秒钟决定论"早已受到传媒人的肯定,大量的读者调查反复验证一个事实:读者在经过书报亭时决定购买杂志的时间只有五秒钟.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吸引有效的眼球一直是媒体人不断探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黄静  李慧 《大观周刊》2012,(28):29-30
杂志封面设计是满足读者的阅读和审美需求,色彩的设计是在杂志封面设计中成功与否的关键。众所周知,利用色彩来传递杂志内容的信息,色彩要强于图形和文字,因其强烈的视觉感知功能和情感表达优势在封面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读图时代,色彩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封面是色彩的载体,色彩是杂志封面必不可缺的部分,所以它用独特的魅力来诠释杂志的意义,时尚杂志中色彩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时尚杂志的美观和读者的购买欲望。  相似文献   

13.
从《财经》封面报道看期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封面报道是期刊媒体新闻价值的体现,杂志在做封面文章时必须考虑到其新闻价值,凸显其编辑特色。《财经》作为一本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财经类刊物,从创刊到现在始终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以权  相似文献   

14.
黄静 《大观周刊》2012,(25):27-28
杂志、封面设计是满足读音的阅读和审美需求.色彩的设计是在杂志封面设计中成功与否的关键。众所周知,利用色彩来传递杂志内容的信息.色彩要强于图形和文字,因其强烈的视觉感知功能和悄感表达优势在封面设计中起着重要受的作用、在读图时代.色彩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封面是色彩的载体,色彩是杂志封面必不可缺的部分,所以它用独特的魅力来诠释杂志的意义.时尚杂志中色杉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时尚杂志的美观和读者的购买欲望。  相似文献   

15.
手机杂志的未来猜想:人人皆媒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滴滴声响起,手机屏幕上显示出一段文字"你收到新的手机杂志(<南非大草原游玩攻略>,阅读请点确认".打开后首先是一段手机拍摄的视频,晃动的画面中狮子在草原上追逐羚羊,伴随着急促的南非鼓点,"这是我在南非大草原旅游遇到的精彩好玩的事情和旅行中的记录,我编成了手机杂志,希望对大家到南非游玩有所帮助."手机杂志的作者Jack对着手机摄像头说.这份手机杂志里面包含了视频、声音、文字,可以给作者留言,也可以点击介绍文字里面包含的超链接去访问相关旅游点的介绍和查询旅行社购买机票、预定酒店.  相似文献   

16.
作为杂志“容貌”或“窗口”的封面,它是至关紧要的。因此,凡用于一期新闻杂志封面的图片——无论是反映新闻事件的照片,还是拍摄的或绘制的新闻人物肖象,或者是揭示形势动向的漫画,等等,大都体现该期杂志宣传的巾心思想,并与该期报道的人物和事件有关。在新闻杂志上,以漫画作封面,中外早已有之,因此,这不算什么新颖的宣传方法。但,对此作法,至今看法不一,而且运  相似文献   

17.
在我面前摆开今年1——5期《新闻知识》,仔细端详品味各期的封面,顷刻被1、3、5期的封面所吸引所倾倒!先看第1期封面,作者独具匠心托出一幅三口子阅读书  相似文献   

18.
查晶 《青年记者》2005,(4):20-20
经过书摊,总会多留意几眼。因为总喜欢看看有没有新进的体育杂志或自己喜欢的书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书摊上似乎多了一些东西,那些封面花花绿绿的不知道是给小学生还是给中学生看的杂志。起初不很在意,不料突然一天,发现那些花花绿绿的杂志怎么已经盖在了我最喜欢的《NBA时空》之上!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第六期的杂志让我无比惊喜.尤其是特别策划的“我们在报道”专题。不论是封面、内文版式还是图片选择都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0.
有位朋友看到我数十年自费订阅的《新闻战线》排满两个书架,不解地问:你的职业与新闻工作无直接关系,为什么对《新闻战线》情有独钟?我说,从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虽不搞新闻工作,但订阅这份杂志也收益颇多。一是学会了读报、用报。我从走上工作岗位起,每天都要用两三个小时阅读报刊,但好长时间只停留在“看热闹”状态。订阅《新闻战线》后,逐渐掌握了看报刊的“门道”,提高了阅读报刊的效果,理论水平、文字能力也相应提高。无论在学校任教,还是到机关搞文秘工作,后来又调到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搞党务工作,我的讲话、讲课中新观点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