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乃《伊索寓言》里的名篇,广泛传播,世界享用,可以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可若按辩证法来看,事物往往有两面性,狐狸吃不着葡萄,有时说它是酸的,有时也会又想那葡萄也许很甜。尽管“这一面”《伊索寓言》里好像没讲,可事实一再证明辩证法没错。 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的贝利,有一则已成名言似的“轶事”:当别人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他总是说:下一个。按贝利这种逻辑来推理,他永远踢不出“最好”的球。当然有人会说这话里有谦虚也有矫情,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机智。 如果说贝利的…  相似文献   

2.
从目 前 情况 来看 ,时评 正在 成 为各 种媒体 树立 “社 会公 器 ”形 象、争夺 读 者的 有力武 器。不 仅我 国 传统 严肃 大报 开 设有 时评专 栏,如 人 民日 报》的 人民 论 坛”、“时 《 “代新 语”,《中国 青年 报 的 青 年 话题 、 》 “ ”“冰  相似文献   

3.
奈斯比特说,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新的中心。这个“很中国的”预言,让《中国大趋势》中文版一面世就大卖20万册。中国人的热情也源于奈斯比特的神奇纪录:《金融时报》曾经证实,他最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8,(1)
读《中国报刊月报》『每期一星』(上)读《中国报刊月报》『每期一星』(上)文/若文拜读《中国报刊月报》1996年至1997年的“每期一星”,禁不住怦然心动:我们这些“为他人作嫁衣者”,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嫁衣!手提自己的嫁衣,很自然地掂量到“每期一星”这一...  相似文献   

5.
汉 字中的省略词“等”字 ,实在是个奇妙的发明。如果没有这个“等”字 ,凡记者作文都要“一一道来” ,巨细无遗 ,那不知要虚耗自己多少笔墨 ,浪费别人多少时间。但也有用得不妥的 ,就是该“等”时不“等” ,不该“等”时乱“等”。该“等”不“等” ,主要见之于会议报道的出席人员名单。有些并非十分重要的会议 ,与会者名单也是长长一大串 ,赵钱孙李 ,无一遗漏 ,读者读不到一半已经不耐烦 ,但后面还有周吴陈王哩!不该“等”的乱“等” ,也有。如有一则消息《中国诞生3·15标志》报道说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日正式推出《3·15标志》…  相似文献   

6.
1967年1月,刘少奇在“文革”中被“打倒”之前,曾与毛泽东见过最后一面。毛泽东在谈话中要刘少奇“好好学习”,并推荐他读几本书,其中有两本外国书是西方哲学的著作,一是“海格尔的《机械唯物主义》”,一是“狄德罗的《机械人》”。刘少奇当时曾要身边的工作人员查找这两本书,但未找到。“文革”结束后,人们从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到北京各大图书馆到处搜寻,亦终无所得。  相似文献   

7.
年轻的心开始起航──读《花季·雨季》后感张成淦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因此,研究时代,不可不研究青年,要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去培养接班人,更不可不研究青年。《花季·雨季》这本长篇小说本属文学作品,但出于教师这一职业的本能,...  相似文献   

8.
最近十多年来,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想颇为广大学者所瞩目,就此进行了不少讨论。但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低估甚至忽略“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它之前一些求改革的尝试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然而,只要我们不割断历史,就会发现,早在辛亥革命前,特别是ZO世纪最初几年,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就曾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其代表作就是《新民说》。深入研究梁启超的《新民说》,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梁氏的整个思想及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都有着重要意义。一《新民说》的缘起早在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就批评洋务…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8,(2)
大视野真性情有朝气读《当代青年》文/朱希良1997年第11期《当代青年》封面上似乎看不出什么个性,粉红色是主色调,照例有一明眸皓齿的丽人玉照,但一行不起眼的小字“你的心灵所感,便是我们的目光所及”,一下子让人感到了独特的内涵,遂认真研读,有以下印象:...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了两本中国出版史,感到很亲切,如逢故人。一本是宋原放、李白坚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出版史》,另一本是吉少甫主编,曹予庭、杨震方、周元高、顾承甫四人执笔编纂的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出版简史》。如果只凭书名猜想两书的内容和篇幅,会以为后者单簿,而前者详备,其实不然。《中国出版史》从“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文字传播”到“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近代出版事业”,时间上只写到20世纪初叶。书后有一篇宋原放编的《中国出版大事年表》,也只  相似文献   

11.
开卷有益。青年人要读书,老年人也要读书。青年人读老年人写的书有益,老年人读青年人写的书,也有好处。我昨天打开《学作文报》慢慢看来,越看越愉快,越看越高兴。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些青年人多可爱啊!现在有些人看见社会上还有少数青年思想不好,行为不端,甚至还有犯罪分子,就摆头、叹息,以为出现了什么信仰危机。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一个次要的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更广泛的一面。眼前的几期《学作文报》便是鲜明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21世纪是个“偶像破灭”的时代,偶像的“速成”和“速倒”令人应接不暇。作为一份以成长中的中国青年为目标受众的周报,《青年参考》一直在思索:新世纪的中国青年需要偶像吗?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们既忐忑又困惑:我们该怎么做?我们的出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3.
关于"核心期刊"与"SCI期刊"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继元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14(6):72,74-72,74
关于“核心期刊”与“SCI期刊”的思考叶继元(南京大学图书馆)近读《中国科学报》上《关于我国自然科学期刊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一文,受益良多。文中对我国期刊的编辑出版如何走向国际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文中关于核心期刊及50期刊作用的意见,恐有进...  相似文献   

14.
“组织社会力量”这句话,凡是五十年代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过编辑的人,大都很熟悉的。前些年,由于林彪和“四人帮”为害,许多同志对于这句话恐怕不一定很清楚了。这不是一句普普通通,可有可无的闲话,在那金子一般的五十年代,在如何做好编辑工作上,这句话确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五十年代,中青社从总编辑到传达室,总共二百来人,但却出版了七种期刊(《中国青年》、《世界青年》、《农村青年》、《中学生》、《辅导员》、《旅行家》、《文学知识》两种丛刊《红  相似文献   

15.
德国柏林Axel Springer(艾克赛尔·施普林格)大街65号,一楼能容纳140人的“大新闻室”里,有十几名年轻人总能比那些西装革履的《世界报》(《Die Welt》)采编人员更引入注目:他们会三五成群走出“大新闻室”抽根烟放松一阵,有人可能通过纹身来彰显个性,这帮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青年是《Die Welt(Kompakt)》(即《世界报》紧凑版)的编辑,但他们只在这份报纸工作了半年。  相似文献   

16.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注音版《论语》(2002年9月版),是专门给小孩子背诵用的,其中“曾”字的注音却有些问题。因为是给孩子读的,所以应该予以纠正。《论证·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以上二句中的“曾”,人民文学出版社《论语》均注为c啨ng,很可能是受成语“曾几何时”的影响。但实际上,这里的两个“曾”字都不应该读c啨ng,而应该读z叆ng。《汉字大词典·日部》“曾”收有以上两音,但在c啨ng音下有三个义项:①副词。尝;曾经。②深。③通“层”。而在z叆ng音下有9…  相似文献   

17.
加“0”问题始终是分类标引工作中的难点,为彻底地解决《中图法》的加“0”问题,笔认为应从时代背景、《中图法》发展的角度以及读的检索角度去重新审视加“0”问题,并提出了加“0”的唯一规则:标准不同、跨越复分、均要加“0”。  相似文献   

18.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19.
常听经济台直播板块节目《青春快车》的听众一定对这么一句话印象深刻:“《青春快车》提醒您:青春没有回程票!”而《青春快车》节目主持人王泉(播音名周卉)也正是用她自己的努力向青年朋友注释这句人生哲言的。听王泉的节目,人们会感到购是一名快乐的“司机”,在“快车”开通的1600多个日子里,风雨无阻地驾着“快车”准附驶向站台,通过电波播撒她那充满阳光的笑声,甚至有人说“她(王泉)就是阳光的代名词”;然而走近王泉,你会发现热情、开朗的王泉的另一面──勤奋刻苫,踏实敬业。每天,王泉匆纫吃罢午饭就和搭挡走进直播…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史料》2007,(1):65-65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人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记得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