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的核心使命是传承技术精湛的"工匠精神",为国家培养大量高技能型复合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更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使"工匠精神"潜移默化融入和渗透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与实践中,并内化为一种潜在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努力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化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中国古代提出实利教育思想的重要人物。出身与成长环境形成了他重视谋生技能、重视生产技术改进的特点并进一步孕育出其实利教育思想。其实利教育思想主要内容有:以"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天下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产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提出所有有利于生产力提高的内容,都应该教和学;认为人人都可以教,人人都应当学,创造了一套符合知识特点和学以致用原则的教学方法。墨子实利教育思想中的"赖力而生、志功合一""人人平等、各事所能""道技合一、学术并重"等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对"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本文从高职教育体系入手,重点探讨了在工匠精神引领下现代学徒制的培育路径,以期更好地推动高职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4.
人类要关注自然,要以正确的生态观去安排生产和生活,而这一切都要从对儿童的教育做起,应将正确的生态观渗透到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去。具体办法是:在有关动植物的活动中及其有关生物生存条件的活动中渗透生态观;将可持续发展观渗透到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活动中;直接设置环境保护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渗透,使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是高职院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指南,规定着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要达到的标准,也是进行教育评价、评估的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了"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型""技术技能型"的发展,随着"工匠精神"正式的提出与获得高度的重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又在酝酿着新一轮的调整与改变,"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新探索并对其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已经从一味地"求快"到"求质"的转变,所以,这对于中职教育的重要启示就是在对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更要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理想进行培养。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当下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语文教学现状,探讨如何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7.
洪明 《教育学报》2007,3(1):10-16
"课堂主渠道"观点批判的实质,就是否定学校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否定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依然起着主渠道作用;它是当前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火"现象中的典型事例,非常值得重视.此论的错误根源在于,缺乏对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误解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课堂教学主渠道"观点,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批判观,正确对待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要立足于教育改革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2016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培育工匠精神成为全民共识。对教育期刊来说,工匠精神就是精品意识、品牌战略、精益求精的编辑理念、坚守教育本位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教育期刊在新媒体融合进程中,需要深化传统媒体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内化为教育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外语教育对"人的存在"缺乏应有的关注,因而失去了其本该拥有的存在论意义。外语教育要贯彻引导学习者走向"本真存在"的教育理念,不但要培养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如何通过外语教育引导学习者走向"本真存在"。具体策略有:语言本质观要从"工具论"转向"本体论",课程观要从"重理性"转向"重人性",教学观要从"重知识"转向"重体验"。  相似文献   

10.
段媛 《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61-162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在施教过程中就提出"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本文将对墨子"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进行简单论述,同时从这一教育思想中探讨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重点探讨"不叩必鸣"这一教育方法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从与中医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来看,主要是指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知行合一、敬业创新。培育工匠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就中医药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提出了在"工匠精神"背景下中医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技术哲学在批判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教育技术观的基础上,提供了思考教育技术活动的第三种思路。现象学技术哲学通过"悬置"已有的教育技术观,面向教育技术实事本身,具体探讨教育技术活动中教育主体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中除了个体建构、社会建构之外,还有技术建构的因素,要从信息化高度重构教育技术问题,关注教育技术转移中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制造业技术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智造"成为当前制造业热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有"工匠精神",这就要求担负职前教育重任的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本文结合高职教学实践,对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核心素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已经进入新时代,教育领域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旨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严格遵守职业操守,热切树立创新意识。随着工匠精神育人体系的提出,职业教育中要将工匠精神渗入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重劳动教育。发挥工匠精神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实施劳动教育,并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着重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思政教育是为祖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目前,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求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因此,高职思政教育也要响应国家的需求,把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合到高职思政教育中。本文将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工匠精神如何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6.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教育故事:墨子对弟子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别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当然驱赶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我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读罢墨子怒责耕柱子的故事,深感墨子的批评术可谓炉火纯青,令人回味无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只有让自己的批评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激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朵朵浪花。试想,当滋生骄傲情绪的耕柱子终于弄明白恩师的那片良苦用心——他才是老师众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经济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新形势、新背景、新时代中,五年制高职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出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增加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增加"窄口径"专业设置、重视实质性校企合作、重视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将"工匠精神"纳入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计划中。  相似文献   

18.
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即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的判断,技术哲学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下运用演绎逻辑的方法,从教育技术本质观、认识观、价值观、实践观和审美观等维度,可以勾勒一幅较为完整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从关系思维的认识角度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本质上是生成的,教育和技术相通相融;应克服单一的价值取向,守护"手段"和"目的"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价值观,摒弃"效率至上"的审美取向,形成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审美观;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应践行本土化实践观,塑造教育技术的中国魂。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度,在道德方面,工匠精神的培育抓住了思政教育的"灵魂";在精神层面,工匠精神强化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以工匠精神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需要通过构建二者相互融合的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身体力行等途径来实现,从而提高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全面加强并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起点.目前,应用型高校对劳动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重视不够,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未得到充分彰显.鉴于此,应用型高校应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理顺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打造以崇尚"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构建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