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炒三冬、腊肉炒笋干,这些和竹笋有关的菜估计很多人都吃过,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吃的这些笋干都是一次性筷子做成的,肯定大吃一惊后开始恶心。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帖子。打开页面后首先看到一盘色泽油润的肉片炒笋干,接下来是这样一句话,图中的笋干是一次性筷子做的!做假技术,可谓精益求精,登峰造极!看看一次性筷子做笋干的全过程。之后,发帖人用12张图片展示了用一次性筷子假冒笋干的实验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陕西档案》2013,(3):56-56
有研究显示,如果湿度合适,坑洞满布的筷子正是细菌生长的温床。在餐馆使用3年以上的筷子上取样,研究人员发现细菌数达到10万个,堪比马桶坐圈。你喜欢用的筷子健康指数高吗?竹木筷子一材质天然,高温下不变质、不变形,火锅冷盘两相宜。不锈钢筷子一易清洗、不易滋生细菌。但导热性太好,吃热菜尤其涮火锅时很容易烫嘴。  相似文献   

3.
10多年前,尼克松开始他的“改变世界的一星期”的中国之行时,有一个关于他的筷子的故事,新闻界人士,至今还津津乐道。为了准备他的中国之行,尼克松真是费尽了心机,他知道到中国后免不了要用筷子。为了不出洋相,保证能熟练地使用筷子,尼克松在出发前曾下  相似文献   

4.
筷子诗拾趣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雅士喜欢制作筷子谜语诗。据《魏书》记载,有这样一则谜语诗:“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这首谜语诗活灵活现地从一个侧面刻画出了筷子的使用特点,并使其人格化了。不过,境界不算高。 我国清代著名文人、美食家袁枚的筷子诗读来又是另一番风味。他写道:“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成中,能知味也否?”诗人以筷喻人,意味深长。这其中既有怜悯、同情之  相似文献   

5.
筷箸文化谈(二)筷子的历史与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情有独钟的筷子,确切的出现年代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商朝时代已有使用筷子的习惯.在此之前,中国人吃饭也普遍直接用手抓.《礼记·曲礼》上说,人们聚餐时,抓饭不得乱扒或把粘在手上的饭再拨回去.后来随着食物的增多,特别是烹饪技术的日益复杂和菜肴的日益增多,才逐渐体会到使用筷子的便利,于是练就了餐桌上的这手"绝活".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个很著名的故事:成吉思汗的母亲为了教育的需要,把她的五个儿子召集在一起,每人发一支筷子,让每个人先尝试将手中的筷子弄断,儿子们很容易就做到了,而后又将所有的筷子放在一起,让最有力量的儿子掰断,  相似文献   

7.
如今,人们在饮食上越来越讲究,不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俱全,就连筷子也是花样繁多,市场上就出现了各种材质的筷子,有竹子的、木质的、彩漆的、塑料的、骨质的、银制的、不锈钢的等等。那么,什么样的筷子更实用、更健康呢?  相似文献   

8.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个国王,临死前把他的几个儿子叫到一起,先分别给他们一人一根筷子让他们折,筷子一折就断了。然后,国王又给他们一人一把筷子,同样让他们折,这下,他们谁也没有折断。国王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要几弟兄以后一定团结一心,只有这样,才会集中各自的力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流传颇广的笑话。有老外问中国人:听说中国有24人共吃一席的事情,是否是真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外又问:桌子那么大,怎能夹到菜呢?中国人说:我们有一种三尺长的筷子。老外还是不解,这么长的筷子,夹菜是没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
记得小时候上语文课时读过一篇课文,题目好像叫做"筷子头上的阶级斗争"。细想起来,那应该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文章的内容大多记得,印象深刻。不过,时至今日,阶级斗争已确然被人们淡忘,几近无人提及了,但是吃吃喝喝的风气却日见繁盛,大有席卷全球的势头。一部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球,或许可以为证。  相似文献   

11.
如果你厌倦了手中平淡无奇的筷子,或者想给朋友一个实用别致的礼物,新兴的筷子店是你的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7%,为什么日本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呢? 日本进口的一次性筷子99%来自中国 我留意了一下,往日本的各大餐馆、食堂处处可见一次性筷子。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同时,日本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年来国内文教图书市场的关键词是:新课标。虽然原订的教材改革的步子因为各种原因变缓,但是从今年春天开学起,全国有35%的中小学生使用了新课标教材。而根据国家教育部基教司教材管理处的计划:到2005年,全国各地将全部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多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人教版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编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即将发生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4.
婚姻筷     
婚姻是一双筷。小时候我们吃饭,还没有学会使用筷子的时候,总喜欢用五把叉,也就是用手抓,虽然也能吃到嘴里,而且也不影响滋味,但却吃得满脸都是,嘴上手上甚至衣服上到处都是,影响美观,也影响心情.  相似文献   

15.
9月12日晚上7点一刻,正值中秋,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清水村银美家正在布置中秋的饭桌,银美的奶奶郑重地将筷子一双一双摆在盛满米饭的碗上。全家都知道,其中一双将永远不会有人使用——这家的二女儿银美与乘坐的客船,沉没在芙荑河里。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美国图书馆状况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衰退使越来越多的人求助于图书馆,查找求职、进修的资源和获取政府服务.图书馆的业务量在增长,但是经费却日益紧张.同时,公共图书馆因特网的使用正在蓬勃发展,图书馆在提供越来越多的电子资源,并且提供无线访问.学校图书馆在全国调查中也有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曾有学者严肃地写过一句话:“吃饭工具的制造难度,表明了使用者的工业化程度”。当然这话说的有些道理:刀叉大多是机器生产的金属制品,而筷子则多半是手工便可制成。 在过去的100年中,刀叉与筷子,分别被视作西方与东方的象征——西方先进的现代工业与中国古老的传统农业相  相似文献   

18.
话中有画     
“首先要学会使用中国的筷子,学会了之后再来跟我谈‘申办护照’这件事。” 土耳其一青年向来镕基总理“要”中国护照,朱总理风趣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笑声和掌声。 “中国经济的繁荣,不是抢了周围国家的饭碗,而是扩充了它们的炉灶,对它们也是有利的。” 钱其琛副总理以形象的比喻驳斥“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9.
王艳  郎劲松 《传媒》2007,(10):61-62
贵州电视台是全国首批上星台,并于1998年提出了"西部黄金卫视"的定位,但是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影响力的节目,在全国30多家省级卫视中表现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20.
梁卓慧 《声屏世界》2013,(4):136-137
微电影应运而生随着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互动交流的感性诉求,微电影成为网友喜爱的一种新式文化消费品。第一次接触微电影是2007年5月底,"筷子兄弟"携近6分钟的原创音乐短片《男艺妓回忆录》(以诙谐的方式讲述日本一位艺妓与浪人令人捧腹和尴尬的前世今生)登场互联网,在网络快速传播。2010年秋天,"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一夜之间创下点击率的奇迹,"筷子兄弟"也凭借《11度青春系列电影之老男孩》开始被国人熟知,一个全新的产业"微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