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欣赏中的理与情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学欣赏全过程分为由理入境、由境生情两部分。欣赏一开始就带有理性,理性决定欣赏的兴奋点和直觉点,理性引导读将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综合地进行各种意象相加。不同的读有不同直觉点和兴奋点,在欣赏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震动。理智对情感的控制及理智对情感的顺应是欣赏中理与情统一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音乐审美体验是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听,又是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欣赏活动中,将听、唱、奏、演、跳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觉感知结合在一起,是获得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依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应让学生边听边动,边唱边记,注重实感而不是付诸理性的分析,注重音乐实践中亲身参与、主动欣赏而不是干巴巴地静坐着被动欣赏,注重问题层层叠加式的欣赏而不是枯燥无味地一遍遍无问题欣赏,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从感性愉悦…  相似文献   

3.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独树一帜,它以非理性的“情”作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与情合一的直觉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并通过“性情”之辩提出了情善说,论证了情这一非理性要素在伦理价值中的正面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唯理性哲学具有纠偏作用,而且对于全面地理解个体生命,对于哲学的健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欣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音乐素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相似文献   

5.
许多中学生都爱看书,特别是小说。但他们在阅读时,往往局限于社会大众的欣赏水平。欣赏动机单纯,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只重故事情节,没有理性的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欣赏审美能力,使他们不但成为文学的爱好者,而且更进一步成为文学的欣赏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提高审美。  相似文献   

6.
从元杂剧“关目之拙劣”看其诗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中确实存在如王国维指出的"关目之拙劣"的问题,一味批评或护短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关键是找到一个合理解释它的角度。中国戏曲以"曲"为本位的观念决定了欣赏戏曲时的重"情"性,而不是传统叙事文学的以故事情节为主导。观赏者更多从"情感"的层面去接受戏曲,导致元杂剧叙述带有强烈的诗性特征,而"关目"、场景等戏曲要素只是抒情的手段,人们不会特别留意,丰富真切的情思意绪才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汉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共识。事实足,任何人学习任何语言都是为了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它,而不是单纯为了掌握它的语音、语法、词汇诸要素来用以欣赏。与此相适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教授给学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在凸显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走进了重感性轻理性的“唯情”、“矫情”、“滥情”的“伪体验”之怪圈。运用迁移戏剧欣赏中的“理性激动”这一概念,提出探寻阅读体验理想之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学作品,既是对人类情感的全方位揭示,又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情与理共同构筑学作品从感性到理性的统一体。学作品要么重情,要么重理,要么情理并重,但它都处于由情与理所构成的正常区域之内。非正常的学作品都因为对情或理的拒绝,而游离于情与理所构成的区域之外。  相似文献   

10.
儿子养金鱼     
耿李英 《今日教育》2009,(12):43-43
儿子虎虎今年六岁,生性顽皮好动,对做任何事都是兴趣十足,耐心不够,往往事情都在半途中不了了之。为了培养他的责任感和做事的条理性,我从儿子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入手,让他在饲养金鱼中学会正确的做事方法,了解做事需要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1.
儒家哲学论证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语言论证基础上的哲学论证,其理性不是纯粹理性而是实践理性,且其逻辑也并不是十分重视追求西方式的线性推理或形式推演的理论逻辑,而是追求一种从问题求解和实践论证需要出发的工作逻辑。儒家哲学论证实质上是一种模式型论证,它并不满足于从理智上接受符合形式推论或纯客观的认知,而更重要的是讲究"合乎情理",换句话说,既要诉诸理性论证,又要诉诸生命体验,以满足情感需要和价值期待,进而巧妙地融合理性的认知与生命的情感体验,确定人生的方向和价值选择。这种论证模式不是线性推理所构建的命题证明系统,而是融知、情、意于一体的"情理论道"的论证模式。  相似文献   

12.
欣赏古代诗歌.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学生在阅读欣赏时的难题。作品的创作背景.亦可由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学生自行了解.课堂教学的藿点应放在对作品情境及内在意蕴的把握上。诗歌的欣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相会的过程.而诗人之情的表现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于是,欣赏过程也就是读者根据诗歌的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品潜在的生命力,只有在欣赏者的欣赏过程中才能获得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者也不自觉地参加了创作.这里所谓的欣赏是指欣赏者对作品的心领神会,被作品所感动,而不是指一般的看和听.巴尔扎克曾说过:“我们去剧院和看画展……我们议论得很内行,但我们从那里出来以后却依然故我.“这不是欣赏.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话:“有权势的人既看过屠格涅夫、也看过谢德林,但是他们依然故我:贪婪而又凶恶.”这也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艺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包含着深刻理性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解释学方法,以“诗哲之争”为切入点,分析了《理想国》中教育观的冲突和融合。研究发 现:《理想国》中诗哲之争的背后是教育的主导权之争、正统的正义观之争,而本质上是人的欲望和理性之 争。这种理性和欲望之争一直是西方教育传统的主线,但柏拉图为解决理情的颉颃而提出的教育方案存在 固有缺陷,会导致理性对欲望的专制。因此,本文提出教育要超越理性和情感的对峙,以理性为指引,以情 感为动力,基于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培养他们形成社会认知、理解社会情感、改造社会的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小说创作有主情说、主智说两种倾向,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小说的审美规范。只有情感,那不是好小说,或者构不成小说;只有理性(主智说),那恐怕就是议论文了。小说应该是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所谓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是指情感产生于理性,制约于理性,理性以情感的形式得以寄托、显现,它们既对立又依存,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于小说,促进小说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以诗明“理”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历代皆有。明理之诗以其在诗情氛围中透露出的理性光亮而引起的人们普遍的审美关注。即景寓意、因物寓理;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在言外、委婉含蓄,则为明理诗高层境界所具有的三种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7.
苏拭词纯以情胜,其词情的内容由于与其人生的曲折、仕途的起伏紧密相关,包含了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故显示出深刻的理性美;而其词情的表达方式,从语言、意象结构、用典到章法等诸方面都与主体内在情性的自在表达相适应,而具有了独特的畅达美;此外,苏拭词的风格,从内容到形式的结合上又呈现出鲜明的旷放美。  相似文献   

18.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生成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出现了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可是,面对课堂纷至沓来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热烈奔放的激情美。“文章不是无情物。”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会饱含激情,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与思想上的共振,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充盈于课堂。高度集中的内容美。语文教学因为受空间、时间和教学目的的限制,教学内容必须相对集中,教学结构要严谨,教学节奏要紧凑。一堂课落实多少“双基”,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都要清楚明了。灵动活泼的跳跃美。语文教学虽有很强的时空性,但并不是什么都要讲,都要学。应根据单元及课文教学要求,突出重点、难…  相似文献   

20.
儒家教化说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诟病者多,这些批评与诟病不少就值得再商榷、再检讨。孔子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治教官师合一”而以“教”化天下的社会。孔子开出诗书礼乐教化传统的价值理性的人文基调,强调教化培植人的价值理性而“成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儒家教化说的真义乃在“为天下而教化”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教化,它的强固存在正是孔子教化为天下为人的理性启蒙之精神不灭的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