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书是云南师大历史系教授潘镛同志的一本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著作,属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范畴,是隋唐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作者通过对文献和实地考察资料、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论述了隋唐时期运河和漕运的渊源、开发刊用、经济价值和历史作用,对运河和漕运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运河线上的重要城镇及名胜古迹作了介绍。全书共  相似文献   

2.
<正>张强教授是运河学研究的首倡者,21世纪以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历经多年耕耘,其新著《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1](以下简称《运河研究》)终于面世。《运河研究》一书共五卷,洋洋270余万字,集众家之大成,第一次全景式地将中国古代运河史铺展开来,并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思想启蒙等角度综论其影响,兼顾大局观瞻与细部雕琢,对新时代运河学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中国运河史是一个大题目,而大题目的展开离不开精妙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漕运对徐州的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漕运的畅通促进了明清小说和地方戏曲的传播,明清时期徐州兴盛的科举教育、繁荣的建筑文化和商业文化也都与便利的漕运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漕运对徐州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徐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漕运起源于先秦时代,自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南至余杭,北达涿郡的长达5000余里的水上运输线,从而使古代漕运跃进到一个新阶段:至元明清时候又通过山东将运道拉直,成为一个新的运河系统、一条名符其实的“漕运”。这条贯穿南北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古及今,无不对此充满赞誉和自豪:“世界最早的伟大工程;”“运河史上无与伦比的创举”;“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东方巨龙”……但是,如果我们把大运河漕运放在传统中国社会环境中用发展的眼光作以综合性考察,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尽管大运河在统一多民族的封建集权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及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诸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与世界上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经济运河”不同,具有纯政治意义,不妨称作“政治运河”,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从而对传统社会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尤其是明清时期,它如同一条动脉大血管不断给行将就本的封建肌体输送营养,使其延年益寿、日趋僵化而迟滞不前,因此,不可不认为大运河漕运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对隋唐以降的大运河漕运作一宏观审视,从政治结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产关系诸方面探索它对传统社会的消极影响,揭示其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凝化与延缓作用。乖谬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史》(选修)《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一节中有“漕运和海运”一目,介绍了元朝的运河运输和海道运输情况。但内容单薄,并给人一种“漕运”与“海运”概念并列关系的错觉,教学参考书也无相关的注释,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结合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人教版)有一幅题为“扬州大运河”的彩色插图,“扬州运河”指沟通长江与淮河的人工河道。这段运河最早在公元前5世纪由吴王夫差连接江淮间自然湖泊开凿而成。当时名邗(hán)沟、邗江等;隋唐又称山阳渎、官河、漕河;宋元称扬州运河、楚州运河;明清称淮扬运河。而尤以邗沟和山阳渎最著称。它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京杭大运河是在隋代定型的。我国主要河流受地形限制,都是从西向东而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通过开凿运河造成腹地广阔的水路交通网,以弥补东西向河流的不足。因此,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在隋朝以  相似文献   

7.
略论秦汉时代的运河和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河的开凿、疏浚,和漕运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国策,因为它们关系到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兴衰隆替,所以秦汉朝廷都重视运河的整理和开凿,以利于漕运而养关中。本文论述了秦汉两代对运河的整理、开凿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隋唐运河商丘段是隋唐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渠段,全长约199.7公里,大多埋藏于地下,保存基本完好。对隋唐运河商丘段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历史风貌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可以为研究隋唐运河商丘段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价值提供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及多地运河博物馆在述及隋唐运河时仅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八省市,且不乏大量常识性谬错,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竟然遗漏了京畿所在重地陕西。事实上,隋唐时修治的运渠遍及各个地区,运道、溉渠如网络经脉,并具有各不相同的功能。除巡游、漕运、灌溉、居民用水外,京畿河渠需维系都城的供给与稳定。西北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渠主要服务于农田、饮用和军事,江淮运渠以供应两都钱粮、绢布、护田、护城、火备为主,东北、华南运道多涉及军事行动,西藏的渠水以农业灌溉为主。  相似文献   

10.
先秦秦汉漕运史研究在古代漕运史研究中具有突出地位,研究成果繁富。就现有成果来看,漕运的开创问题尚存分歧,而漕运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比较深入,漕运与政治军事、漕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仍存薄弱的课题点。漕运工程沿革研究在早期运河史上仍然存在着争议,一些新的研究课题仍需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大运河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凿和扩建,开通后漕运成为其主要功能。运河对便利南北交通及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运河沿线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隋唐时期江浙地区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江浙地区兴起了一系列的新型城市;第二,江浙地区的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第三,江浙地区的城市经济繁荣,港口城市增多,对外贸易发达;第四,江浙地区的城市突破了传统的"市"、"坊"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     
正各地有丰富的运河遗存,在历史的进程中,运河的兴废往往与漕运方向的改变联系在一起,漕运方向的改变又往往与政治中心的迁徙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样的缘故,许多地区的运河遗存在人为的破坏下或荡然无存,或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乃至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急需抢救和保护。很有意味的是,当黄河流域的运河因政治中心迁徙处于消亡状态时,江苏运河的大部分航段仍保持良好的通航条件,为后人研究运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主要是由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宋立国均仰赖运河。北宋定都无险可守之汴京,实迁就于运河漕运之便利,依靠运河维持“强干弱枝”立国之势。运河、尤其是汴河,漕运东南粮米、钱帛,不仅供养京师上百万官兵士庶,而且兼顾边防和灾区所需。河漕运之阻滞,是北宋亡国的重要原因。南宋将行都定于临安,运河也是重要条件。江南运河对各地财赋之转输、政令布达之通畅,以及沿岸地区之繁荣,成为南宋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浙东运河又成为对外贸易获取商税的重要通道。另外,盐税在两宋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而运河又在食盐运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直隶景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属漕运码头、商业重地、河工枢纽,其由明代与清初的直隶州降为散州,既体现了其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变迁,也是国家漕运政策、地域社会冲突、自然环境恶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景州作为运河城市在明清五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充分显示了交通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也反映了运河对城乡的辐射作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漕运,本意指水道运输,后专指从水道解往京师的税粮运输,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在我国封建史上,漕运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唐代,它关系到唐王朝的昌盛或衰败,很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看做是国家的一项国策。运河是漕运的主干。唐代并没有像隋代那样大规模地开凿南北大运河,主要是利用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而加以疏浚整理,以及开凿并不太长的新运河(如三门运渠等)。但是唐代漕运却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兴盛发达的历史时期,开创了我国漕运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为  相似文献   

17.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试验修订本)隋唐部分,共有历史地图4幅、历史图片28幅、文字史料10则。  相似文献   

18.
五代末年周世宗大力发展漕运,推动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他疏通了汴河、蔡河等运河,重建了唐末以来的衰败的漕运体系,组织了一支强大的运河水军,改善了军事交通和后勤供应的状况,并因此取得了淮南之战和关南之战的胜利。周世宗的这种统一战略对宋朝完成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旧音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学者为《说文解字》所作的音读,主要佚存于《说文解字》大徐本以前的各种字书、类书、音义书、笺注及敦煌文献中。旧音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能反映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说文解字》传本的状况,可以订正大徐本的音误,有利于确定汉字形、音、义的对应关系,叠置了魏晋到隋唐时期丰富的语音材料,为《说文解字》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课本有大量插图,其中历史地图又占了相当篇幅,以中国史第二册为例,全册有十七幅之多。现以中国史第二册为例,谈谈自己运用历史地图的体会。(一)自绘新图与课本历史地图作新旧对比。如第2页《隋朝的运河》突出以隋炀帝营建的东都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抵余杭:今运河无所谓中心城邑,南起杭州北至通县,但运河走向已不相同。讲课前,我照课本图先画一幅,又画今运河图一幅,讲课时指出原江南河、邗沟基本上没有变动,而通济渠、永济渠已不存在,现大运河由苏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