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覃嫔 《时代教育》2010,(6):9-10
自从黄梅戏诞生以来,它所创造的经典剧目不断.<女驸马>等作品的成功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它的特色音乐与优美的唱腔已成为黄梅戏的一大招牌.通过对它的唱腔、语言语汇、旋律、伴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经典剧目,关注和喜爱黄梅戏.  相似文献   

2.
剧目移植是中国戏曲传承的传统。在长期实践中,黄梅戏的剧目移植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坚守抒情性、民间性的风格,二是坚持兼收并蓄、吸纳创新的精神。黄梅戏的未来发展,仍需做好剧目移植工作,在"再创作"中坚守自身的民间属性和艺术特色,充分借鉴其它剧种优秀剧目的艺术成果。  相似文献   

3.
韩再芬探索剧是韩再芬作为舞台创意参与到黄梅戏创作中的剧目,在这些剧目中韩再芬和其创作团队创新性地融入了其他不曾在黄梅戏中使用的艺术形式,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力,使其观赏性更强。以韩再芬三部最具影响力的探索剧中艺术形式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唱腔、描写音乐和舞蹈三个方面分析比较其创新之处,指出其成功之处和在黄梅戏发展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认真贯彻中央戏曲改革政策,推行以"改人、改戏、改制"为核心的黄梅戏改革.通过对艺人的思想改造和身份重塑,黄梅戏艺人由旧社会的"戏子"成为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剧目的整理和改革,剔除了传统剧目中的糟粕和不健康内容,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和宣传国家政策的新剧.通过艺人组织的变革,将黄梅戏民间班社改造为国有剧团,艺人被纳入体制化管理.建国后的黄梅戏改革,推动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使黄梅戏由民间小戏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剧种.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传承和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确立创新思路、打造精品剧目、培养领军人物三个方面,就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薛晖 《儿童音乐》2011,(11):44-45
课例:梨园百花——走近黄梅戏这节课由永州宁远一中李文英老师设计,也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高中鉴赏教材。该课的教学目标有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黄梅戏的起源、剧目分类及其特点;学习演唱黄梅戏选段,积极参与黄梅戏的表演,大胆尝试黄梅戏歌词的创作,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感受能力,丰富艺术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从民间的采茶小调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民族国粹,其主要艺术特色的“俗”,则充分展示了黄梅戏的娱乐休闲与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本文通过阐述黄梅戏艺术生长元素“俗”,并联系实例,进一步分析了俗的大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等艺术特点,同时对黄梅戏艺术的内容形式、情节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鄂东即湖北省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黄冈市、黄石市及鄂州市。黄梅戏作为鄂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也丰富着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该地黄梅戏历史悠久,在来源、声腔、表演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其内容与鄂东地区的民俗联系密切。在《四川戏剧》期刊2022年第1期《戏曲评论》栏目下,有学者对鄂东地方戏声腔的差异展开探究,结合鄂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黄梅戏的调式、音阶与旋律特点。参考上述文章的观点,本文结合鄂东地区黄梅戏的具体剧目,就鄂东地区黄梅戏的文化特点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第八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共计演出剧目27部,其中现代戏18部,所占比重最大。现代戏的创作,题材以扶贫为主,因其情节的设计以道德的逻辑代替了人物行动的自然逻辑,致使创作出现模式化、概念化倾向。本次黄梅戏艺术节的亮点在于:部分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在戏剧技巧的运用方面非常娴熟;新创剧目在舞美设计方面的成就突飞猛进,一是布景装置在舞台上的自由活动,二是声光电技术的大胆采用,三是地方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舞台之上有"玩意儿",传统技艺回归舞台,戏曲好看好玩。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研究文献的产出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所属期刊变动性较大且尚未形成核心区期刊群;在研究方向上,黄梅戏音乐与表演、剧目、文化发展与传承、产业化发展等研究是黄梅戏研究当前的主要研究主题。同时,黄梅戏研究与发展还需要在人才培养、传播方式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改革性举措以适应并促进未来黄梅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在湖北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湖北黄梅戏理论研究的人才相对缺乏,理论研究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申报立项的“黄梅戏艺术研究”课题下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即黄梅戏声腔及其发展研究;黄梅戏表演研究;黄梅戏剧目及起源研究。要通过这一研究为从整体上促进黄梅戏艺术在湖北发展作出努力,并在相关的学科研究领域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和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西厢记》在主控思想上和王实甫《西厢记》有前后承继之处,但黄梅戏剧目更突出了“真情’’的地位。黄梅戏《西厢记》在很多地方对王实甫作品进行了超越,这表现在故事更加真实可感、结尾更为合情合理、语言更加雅致等方面。黄梅戏《西厢记》也可被看作是黄梅戏改编文学经典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舞台演出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任何艺术传播活动都传播一定的艺术信息,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活动传递的是以黄梅戏表演艺术为核心的系统信息.黄梅戏舞台表演艺术的信息系统包括表演系统、音乐系统、美术系统和文本系统方面的内容,其借助的符号也相应地包括唱念、形体与舞蹈、器乐、造型、脸谱、剧本、剧目等.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黄梅戏艺术改革转型,使黄梅戏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传播形式呈现新特点,涌现出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作品。理论研究聚焦戏曲本位,关注传承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黄梅戏传播生态。黄梅戏创作、表演在继承中创新,黄梅戏传播形态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打猪草》是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之一,它随着黄梅戏的发展而发展。大体上在二十世纪它主要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改革:一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改革,二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从这两次改革中可以看到黄梅戏在二十世纪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方性是地方戏的本质特征,地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语言的地方性乃地方戏的灵魂。黄梅戏以安庆方言为基础,语音、词汇、语法均带有浓厚的安庆方言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改编的传统剧目和创作的新戏,语言地方性特征正在逐渐削弱,这是应该警惕和扭转的。  相似文献   

18.
《徽州往事》是著名艺术家韩再芬在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推出的新创剧目。作为一部新戏,《徽州往事》在情节设计与舞台表演之间出现了仳离。其主要表现为:外在结构与内在情节的抵牾、舞台传达与剧场共鸣的反差、高潮与尾声的错位。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曲调婉转动听,不仅有地方戏的幽默诙谐,更给人带有清新曲调感觉,因为其唱腔优美清新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黄梅戏的长期发展中,乐队伴奏起到了重要作用。黄梅戏乐队伴奏可以很好地烘托气氛,渲染情绪,也有确立调式调性以及帮唱等作用。为了探究黄梅戏伴奏音乐在黄梅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黄梅戏乐队伴奏发展情况,对黄梅戏伴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戏改”运动之前,黄梅戏旧艺人旦行有“三大名旦”,田玉莲先后拜两大名旦即桂月娥和严凤英为师。期间桂月娥和严凤英等一批知名黄梅戏演员相继离开安庆,奔赴新的岗位,安庆出现黄梅戏表演人才断档的危机,田玉莲作为严派传承人坚守安庆,支撑起胜利黄梅戏剧团的一隅天空。传承严派,田玉莲在黄梅戏现代戏表演上前进了一步,做出可贵的探索和创新,提出现代戏演出要“生活化”。在黄梅戏行当方面,其本工为花旦、青衣,兼擅武旦和老旦,以一己之力丰富和拓宽了黄梅戏的行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