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春树春树,1983年出生。2002年,她出版自传性长篇小说《北京娃娃》,以早熟而敏感的笔法描写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在理想、情感、社会、家庭、欲望以及成人世界中奔突、呼号甚至绝望的历程。对于这本自传小说,诗人沈浩波表示:“《北京娃娃》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残酷青春小说。”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2005,(2):4-5
近几年来,青春小说的风潮越刮越热,已经诞生了一批批偶像级的青春作家。2005年,各出版社更是纷纷 出手,不惜重金网罗优秀的青春作家。过去几年,每年都会出现一位青春小说的掌门人,如2000年的韩寒、2001 年的春树、2002年的郭敬明、2003年的张悦然、2004年的孙睿等。2005年,谁将成为新的读者偶像和市场宠儿, 从而一举奠定其青春小说新掌门人的地位呢?  相似文献   

3.
征服你,因我个性 两年前,17岁的春树出版了首部自传体小说<北京娃娃>,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坦露了她"无比残酷"的青春,在写作界和年轻人心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今年春树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小说以欲望为主题,充分表现了欲望的巨大力量和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脆弱。欲望作为人的一个异化现象成为了人最大的异己力量,使人成为非人。德莱塞的很多小说都显示了他对欲望这种巨大异化力量的深刻见解和深入挖掘,从而从哲学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中有一类以表现现代人的欲望渴求为写作重点,其中以张欣、何顿为代表。张欣和何顿的小说都将现代都市中人的欲望作为表现题材。张欣的都市欲望小说会预设光明的结尾,而何顿的小说则对欲望失控的人物进行惩罚。这显示出他们对都市欲望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30年代革命故事里的女性反成长叙事,沿着欲望通过抑制/激活机制进行话语转移的理路完成了革命女性和边缘女性想象,彰显了欲望与理性的永恒悖论和两者间的对抗式对话,也出示了革命风潮中女性如何欲望、如何成长的部分真相和答案。《她是一个弱女子》、《一九三0年春上海》(二)和《出奔》三个小说文本,颇典型地代表了这个时段女性成长失败的诸种陷阱和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青春短暂,艺术永恒"的创作理念几乎从一开始就深入白先勇意识,进而成为其艺术创作的表达主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青春与艺术这一组关键词为切入点,把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纳入到时间创伤里进行考察,通过对作者前后期小说创作主题意蕴的比较阅读,来探讨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中对青春焦虑与艺术救赎的探讨,进而关注作者由此传达出来的创作理念以及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9.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小市民的基本需求,欲望和困惑,表现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普通小市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本能及其困境,着力于普通人的基本欲望——情欲与物欲来把握人,进而勾画出转型时代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0.
与经典爱情故事通过女性作为客体的地位和她的吸引力来描述她的性欲不同,方方的小说出现了一些能和阳具独尊相抗衡的女性形象。方方对男权社会贬抑女性的性内化的认同,使这些女性被丑化,同时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及其抗争也被漠视,但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青春时代置身底层的经历使方方仍向我们展露了部分真实。本文试图恢复这些张扬自身欲望的女子的真面目,为某些女性意识薄弱的文本提供一种抗拒性阅读,为方方的新写实小说开拓全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朱文作为新生代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一直受到各种争议,其论调也受到过众多批判。本文仅就他的小说叙事进行分析,对朱文小说中的都市文化符码进行立体透析,对朱文小说中的性叙事进行全面观照,对朱文小说中的人物身份一一甄别,发掘其欲望化叙事背后的荒诞本质,感受作家拷问生存的深切之痛。  相似文献   

12.
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的代表,他的小说在叙事上前后时期的变化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 趋势、方向和必然。他的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对象、叙事态度上分别经历了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由人物的 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由冷漠紧张转向温和舒缓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3.
作为“80后”作家的代表之一的张悦然,她的作品凄美、柔情、细腻,充满着淡淡的忧伤。展现着青春的叛逆、纯美的感情萌动、成长中的痛苦。丰富奇特的意象描摹,是张悦然小说最大的亮点,也是她的作品逐渐走向纯文学方向的显著标志。本文意在通过对张悦然小说中不同种类的意象分析,展现其作品中的亦真亦幻的唯美书写。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少女作家。她的小说里充满了迅速短暂的爱情或者性爱,不知所云的自由和朋克精神,物质的虚荣。她被认为是“80 后”一代的代表,被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前不久,在网易聊天节目中嘉宾主持张弛(作家)对目前人气十足的青春派美少女作家春树进行一次专访,使读者和网友们清晰地了解了春树的人生路途和内心世界。 不堪“虐待”决然辍学 张弛:好多家长怕他们的孩子看你的书学坏,你听说过么? 春树:听说过。 张弛:你觉得他们孩子看你的书会喜欢吗? 春树:看古龙的小说也会走火…  相似文献   

15.
李碧华作为香港的言情小说作家,其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她的小说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她对于传统道德刻意的叛逆书写。李碧华通过带有血腥味的爱情悲剧、复杂多变的人性纠葛以及毫无掩饰的欲望表达,突显了她在传统道德层面渴望反叛和背离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中国小说中的“病态青春”形象在不同作家笔下的表现形态各异,命名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运用主题学方法,重点对20世纪末80、9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病态青春”主题进行梳理研究。文章认为,“病态青春”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病态”在青年群体中的文化表现,比起那些无病呻吟的虚假之作,来自“病态青春”的呼唤倒显得真诚可贵;“病态青春”问题作为一个时代文化课题。作家和评论家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  相似文献   

17.
春树,1983年生,北京女孩。 2000年从北京某中学退学后开始 自由写作,被"诗江湖"论坛称为 "最年轻的优秀诗人"。自费编撰 诗集《80后诗选》,并已出版小说 《北京娃蛙》、《长达半天的欢 乐》,后者被译成十几种语言。春树 凭借书写"残酷青春"成为80后 写作的代表。 2004年2月成为《时代周 刊》亚洲版封面人物,被称为中国 80年后生人的代表,广受关注。  相似文献   

18.
她就是春树     
春树,诗人、80后代表作家。以“残酷青春”书写中国新生代的经典,年纪轻轻就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已出版小说《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抬头望见北斗星》等,主编《80后诗选》。新书《红孩子》已经出版。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小说中的神话、梦及苦难叙事,展示给读者以纯净、明朗、哀而不伤的艺术世界。作为当代女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她的小说以女性本真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向人们展示了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和女性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在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说观念.王安忆对自己的小说观念最集中的理论总结是在她的<小说讲稿>中,她用古典名著以及和她同时代的几部优秀作品作为例证.然而小说家的总结感性的成分较多,并且有些观念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却已经渗透到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补充王安忆自己的理论总结,并且用这些理论和她的小说互证.着重从过程的合理化、描述的日常化以及现实的经验化三个方面阐述.它们分别代表了王安忆对创作技巧的态度、对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小说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