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间过得真快,邓拓同志离开我们不觉已二十年了!缅怀在抗日战争中对敌后新闻工作做过杰出贡献的邓拓同志,更是思绪万千! 邓拓是一位才华洋溢、胸怀坦荡的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贞的无产阶级战士。他没有死于反动派的牢房,没有死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战场,却死于“四人帮”残酷诬陷的“围剿”,能不令人痛心! 我是1939年春由组织上从敌占城市天津调到晋察冀平西地区的。到根据地后,就知道邓拓,但只是慕其名,而不识其人。1942年底,  相似文献   

2.
“五色土”是《北京晚报》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以文艺为主,也包罗其它的东西,例如历史、地理等等,中外古今其它内容的稿件也包含在内。邓拓同志在晚报上开了一个栏目叫做“燕山夜话”。一个星期两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邓拓同志有所接触。他说:“你们晚报办副刊,包括办一张报纸,一定要抓一头,不能够武大郎攀杠子,两头抓不着。”怎么叫做两头抓不着呢?这是说一张报纸,包括副刊,究竟是办给谁看的,是办给上面的人看,还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接触邓拓同志生前总喜欢开玩笑地对我们说:“我给《北京晚报》写《燕山夜话》,是被你们逼着上马的。你们真有一股磨劲儿。”确实,我们当时那股磨劲儿,也真够邓拓同志受的。按我们自己的行话来说,对有的作者,就是要抓住不放。邓拓同志就是被我们抓住不放的一个。当他还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在我们组稿作者的名单上,邓拓同志的名字就列在前面。很多作者都被编辑部的同志一个个“攻”下来了,唯独邓拓同志,因为他太忙,却始终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在1980年第4期《新闻战线》上,姜德明同志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回忆文章《想起〈鲁迅晚报〉》。在文章的最后,他无限感慨地说:“事隔三十几年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提到过《鲁迅晚报》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恐怕人们更要隔膜了。真希望当年参加过《鲁迅晚报》工作的同志能回忆一下这份晚报的诞生,以及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杂文作家邓拓在世的时侯,十分重视资料的积累,常见他在上衣口袋里,装着个小本本,不时地掏出来记点什么。有一次,我专程去他家登门拜访,聆听教益。邓拓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他那诲人不倦的学者风度,至今还给我留有深刻的印象。谈话自然地转到了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上。邓拓同志郑重地对我说:“无论你是进行学术研究,还是从事新闻写作,除了经常注意摘抄文字资料以外,还要把你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使你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他说:“这在当时或许认为没有多大意思,但是过了10年20几年以后,它们就都变成了你  相似文献   

6.
晚报和日报在新闻报道上应该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有些晚报的新闻报道,题材大而全,面上的东西多,概括性的语言加上一大堆统计数字,像个小日报。尤其是一版上的文章,更爱犯这个毛病。本市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多少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多少成绩,架子摆得很大,内容空泛。读者对这样的新闻往往只扫一眼标题,而在有些编辑的意识中,似乎没有这样的文章就撑不起一张报纸。而恰恰是这样的文章多了,晚报便失去了其生动活泼的特色。早在三十年前邓拓同志便讲过:“晚报既然是一份小型报纸,我们就要从这个特点出发,在‘小’上作文章。”“晚报的新闻就不要求大而全。”“总结性的  相似文献   

7.
记得在颐园评读报纸开始不久,胡乔木就提出了记者和编辑要认真采编新闻。新闻在当时也称作消息。他说:“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辽阔无限。”可是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新闻很少,本报记者写的新闻更少,重要新闻主要是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记得胡乔木曾问过总编辑邓拓,“人民日报有那么多记者,为什么写的新闻那么少?”邓拓回答说:“主要是记者的新闻观念不强,我们一定设法改变这种情况。”邓拓说到就办到了,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以后,版面上的新闻数量确实增多了。不过新闻  相似文献   

8.
时间过得真快,邓拓同志离开我们不觉已二十年了!缅怀在抗日战争中对敌后新闻工作做过杰出贡献的邓拓同志,更是思绪万千!邓拓是一位才华洋溢、胸怀坦荡的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贞的无产阶级战士。他没有死于反动派的牢房,没有死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战场,却死于“四  相似文献   

9.
陪同黎澍下江南1956年5月间,邓拓同志忽然打电话给我说:“黎澍是理论部的顾问,帮助我们做了许多工作,现在他想去外边走走,你可否陪陪他?你也应该到下边去看看嘛!”当时理论部的两个顾问胡绳、黎澍,的确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同事们都说:“这是个‘美差’”!  相似文献   

10.
一本《邓拓散文》,使我爱不释手。看一幅画、听一出戏、听一首歌,在邓拓同志的笔端就流出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章。读后会使人增长知识,同时能悟出写文章的道理。我觉得邓拓同志的文章贵在“准确”二字上。  相似文献   

11.
福建人民出版社收集有关悼念邓拓同志的文章,编成《忆邓拓》一书,准备出版。丁一岚同志要我为这本书作序。我是“三家村”的唯一幸存者,又曾经和邓拓同志一同工作过十多年,对这个委托当然无可推辞。但是经历过这十多年人所共知的沉冤浩劫之后,我在感情上发生了一种并不自知的变化;特别是每一提到同受灾祸的邓拓、吴晗两位同志,便情不自禁地伤心落泪,不可抑制。因此在受命作序之后,踌躇再三,只好撇开对邓拓同志本人的沉恸哀思,将自己的思路引向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2.
怀念丁一岚先生(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胜 《传媒》2003,(1):25-26
这之后,丁阿姨还给我介绍几位身居高位的老同志,或是邓拓当年的战友,或与邓拓一个时期有过较多的交往,或是对有关史料较熟悉的知情者。为了了解邓拓当年做党的地下工作的情况,丁阿姨引见我先后去找了三十年代在河南大学当系主任的罗章龙、河南大学地下党的负责人刘子厚等同志,她还介绍我去当年晋察冀时期同邓拓有过  相似文献   

13.
注意动静结合、软硬结合,是北京晚报自1958年3月15日创刊以来,其五色土文艺副刊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自1986年初至1997年初我主持北京晚报文艺副刊的十一年里,一直遵循的原则之“文革”前的北京晚报五色土文艺副刊,是由原北京晚报总编辑、全国晚报协会会长顾行同志主持的。动静结合、软硬结合的办副刊原则,便是那时提出来的。“文革”前,项行同志经常到邓拓、廖沫沙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家中去拜访、聆教。他把这些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对他办晚报指点的谈话,整理成《学艺札记》。动静结合、软硬结合等办文艺副刊的原则,是不是顾行同…  相似文献   

14.
邓拓书法     
邓拓同志是大家熟悉的新闻界老前辈。他热心收藏、研究古代文物,又以精湛的书法深受人们的赞赏。最近,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了邓拓藏画、书法展览,邓拓同志的夫人丁一岚同志在前言中说:“许多朋友希望再看到邓拓的书法,‘文化  相似文献   

15.
陪同黎澍下江南 1956年5月间,邓拓同志忽然打电话给我说:“黎澍是理论部的顾问,帮助我们做了许多工作,现在他想去外边走走,你可否陪陪他!你也应该到下边去看看嘛!”当时理论部的两个顾问胡绳、黎澍,的确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同事们都说:“这是个‘美差”! 我们这次出行是下江南。先到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石西民同志表示欢迎,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上海市思想理论界的概况,并给南京等地的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16.
“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这是不少人的阅读习惯。一本书封面设计没特色,难以引人问津;一篇稿,标题“平铺塌”,也调动不起读者的兴味。标题像人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探知文章独特的主题和意蕴。好的标题犹如美人顾盼传神,具有勾魂摄魄的力量,让人看了第一眼就放不下。要使新闻作品吸引人,必须在新闻标题上下功夫。邓拓同志曾经诙谐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相似文献   

17.
一个记者,应当具有哪些基本素质?他应当怎样严肃地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做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28年前,新闻界的前辈、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邓拓同志,曾经就这个问题,不是用说教,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言行,给我上了毕生难忘的一堂启蒙课。 (?)夜挥就“英雄路” 1957年岁末的一天早晨,我在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接到报社记者部的电话,说邓拓同志要前往成都参加宝成铁路通车典礼,当天中  相似文献   

18.
今年四月,苏联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举行了全苏晚报工作讨论会."莫斯科晚报"的编辑福米切夫同志概括了讨论会参加者的意见,他说晚报应该是日报的补充.我们尽量不使晚报成为日报的翻版,不去重复日报的消息.晚报和日报不同的就在于.我们不发表官方的文件,而为了使官方文件能得到普及,我们就去朵访和了解对文件的反映,等等."新西伯利亚晚报"的编辑波诺玛列夫同志说:报纸要为让者提供新鲜的题材.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我们则引用日报,简短扼要地向让  相似文献   

19.
1945年12月20日,郭沐若同志为《华西晚报》题诗: 五年振笔争民主,人识华西有烛龙。今日九阴犹惨淡,相期努力破鸿蒙。题诗原件是我在父亲李衡(次平)的遗物中找到的,以前未曾听他讲过这件事。在四川和北京查阅资料,均未找到1946年元月的《华西晚报》,未敢遽断郭老此诗确已在当年发表。现综合父亲遗下的零星材料和查得的文献资料,对《华西晚报》作个简单的介绍。“华晚”的老同志健在的还多,如总经理田一平同志(现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主笔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八月二十日,在邓拓同志追悼会上,原晋察冀日报的战友们写了不少挽联,其中有两幅引人注目: “一腔忠贞文章满纸书生奋挥如椽笔十载血火风雨同舟战友长怀英烈魂”“八载抗战,反扫荡中坚持报纸出版。记得当年篝火红,风雨同舟肝胆共,文旗随战鼓,抗敌气若虹。实践证明,是新闻战线的坚强战士。“廿年飞笔,在征途上始终宣传马列。不忘燕山话正浓,深切时弊拓新风,常助百家鸣,对贼铁骨铮。盖棺论定,是忠于人民的共产党人。”这些挽词表达了在那战火纷飞、艰苦奋斗的日子里,与邓拓同志共同战斗的所有战友的共同心声。邓拓同志是我尊敬的良师益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在邓拓同志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