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风"与"骨"都是强调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情志内容的充实与饱满,"风"是就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思想以及融合于其中的作家的生命精神而言的,它强调一种动态的感染力量;而"骨"则是就静态的篇章而言,它所强调的是精炼的文辞中所包含着的充实饱满的事义内容,刘勰"风骨论"体现出了儒家"充实之谓美"的人格观与"辞尚体要"的文辞观.  相似文献   

2.
“风骨”究竟是指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建安文学何以有“风骨”?它有哪些具体表现?提倡“建安风骨”在今天有无意义?这些问题我认为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风骨”究竟是指什么? 关于“风骨”的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作了专门阐述,但对刘勰的阐述究竟怎样理解,很久以来就存在着分歧。清代的黄侃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后来的说法更多了。有人认为“风”指内容,“骨”指形式;有人认为“风”指形式,“骨”指内容;有人认为“风”和“骨”均指内容而言;有人认为“风”是对作品内容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3.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采”三个方面探讨“风骨”内涵,归纳出“风骨”是浑然一体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由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力度和刚健风貌。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提出的,它是文章的内质美呈现,是刘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4.
"风"与"骨"是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的文艺美学范畴,从构成文章的两大要素——情、辞角度看,"风"侧重对情的美学内蕴的规范,表现为一种灵动的活力;而"骨"则侧重于对辞的美学内蕴的规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品质."风"、"骨"都源自作家的"气",它们是作家之"气"赋予作品的内蕴之美."风骨"和"采"达到圆练的统一,才是作品理想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风”与“骨”是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的文艺美学范畴,从构成文章的两大要素——情、辞角度看,“风”侧重对情的美学内蕴的规范,表现为一种灵动的活力;而“骨”则侧重于对辞的美学内蕴的规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品质。“风”、“骨”都源自作家的“气”,它们是作家之“气”赋予作品的内蕴之美。“风骨”和“采”达到圆练的统一,才是作品理想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风骨”问题是龙学研究中的经典悬疑之一。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予以阐释:“风”的内在之意是符合雅正传统的情,且要情感真挚饱满,“风”的外在表现是成文后的以情动人的感染力、鼓舞力;“骨”的内核是经之雅正。外在表现是辞之精约、端直。对于像诗赋类的文学性文体应注重“风”,以“情”感人;对于奏启类应用性较强的文体应注重“骨”,以义理、辞约动人。风骨合意是指雅正体约、极具感染力的文章风貌,“六义”说是风骨的集中体现,风骨不同于风格。  相似文献   

7.
风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很难三言两语诠释清楚的概念,历代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本文立足<风骨>篇,认为刘勰"风…‘骨"均指语言而说,情感说或内容说是后人敷衍的结果,"风"是语言的简洁精要,"骨"是语言的质朴刚健,"风骨"是二者整合后对语言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刘勰所用"风骨"一词的含义,后世众说纷纭,歧见甚大。现今学界对其整体风貌有渐趋一致的认识。多认为那是一种雄健峻爽、真力弥漫、刚健挺特的美学风貌。但若细绎刘勰所提到的具有风骨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所说的"风骨",应主要是指作家的精神活力贯注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富有气势和生机的文章风貌。文风刚健者固然有"风骨",那些称不上刚健,却柔而不靡、充满生气者也具有"风骨"。  相似文献   

9.
关于"风骨",历代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是一个很难诠释清楚的概念。立足《文心雕龙》之《风骨》篇,笔者认为刘勰的"风""骨"均指语言而说,情感说或内容说是后人敷衍的结果;"风"是语言的简洁精要,"骨"是语言的质朴刚健,"风骨"是二者整合后对语言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风骨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文艺学美学的意蕴至魏晋才得以生成。风和骨是两个概念,风是指文学的抒情性,骨是指刚健有力的语言。这两者结合才具有美的意义。风骨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气化育了风骨的情感性和美感力量。气就是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是风骨的审美标准,它是刚健壮大美感力量的代用语。风骨与西方美学的崇高在内涵上有相近之处,两者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崇尚简易是朱雷先生《北方图腾》组诗的写意美学特色,由简易引中到风骨,由风骨的提炼而表现出一喝三叹的旋律之美,在作品评价的同时,也简要论述了写意美学的主干内容。  相似文献   

14.
析《风骨》议《通变》 《文心雕龙》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析《风骨》《风骨》篇是《文心雕龙》争议较多的一篇文论。争议的焦点是对“风骨”两字的不同理解。有的认为风含文的意、志、清、气,属于内容方面;骨是指文章的结构和修辞,属于形式方面。有的却反过来,认为“深于风者,述情必显”,风是情的表现形态,属于形式方面;骨则是立辞之本,“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属于内容方面。也有认为“风骨”就是风格,是指一种刚健有力的风格,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我们认为上述几种观点,从局部来看都有其正确一面,但从整体来论,却都嫌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5.
音乐作品中情感因素的相对确定性与确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中包含着某种音乐之外的东西。“情”是音乐美的集中体现。它有两种含义: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情感美,而后者的美恰好就在音乐的形式语言中得到体现。所以,笔者认为音乐内容是作品的情感因素和形式因素的统一,它具有较强的相对确定性与确指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典诗词作品不仅具有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形式美等美学特质,还具有十分鲜明的音乐美的美学特质。且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风》即为当时各地的民歌,《雅》则是当时周朝京畿一带的民歌,《颂》则是当时专用于民间祭祀或者皇室宗庙祭祀的祭歌。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要使学生感知作品的自然美,逐渐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品发生感情的共鸣,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美学渗透。一、朗读中感知表象美作品的自然美首先要从朗读开始。朗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音乐美、语言美甚至情感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述了唐及宋元明清各代画论、书论、文论中有关“风骨美”的重要论述,勾划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风骨”这一重要范畴的理论内涵逐步丰富、发展的历史轨迹。重点探讨了“风骨”的主要美学特征。“风骨美”具有生命力,焕发着勃勃生机;重质、讲究内容充实;追求力度,崇尚宏壮雄伟的壮美,“风骨美”异于“气韵美”,“神韵美”;是自然清新的真实美,不是矫情伪饰、人为雕琢。  相似文献   

1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风骨”,是指顽强的风度、气质;写字、作画或作文的风格有个性、有力量。“风骨”最初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来形容人物,大约始于汉末。此后,“风骨”二字含义不断深化,到魏晋时期,一度达到高峰。人们认为,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精神,表达出壮志未酬的幽怨;魏晋时期的名士,各个才高八斗,性格独特,  相似文献   

20.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们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典型代表“建安风骨”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刘勰对“风”的具体要求应是“刚健、充实、真挚”,对“骨”的要求则是“端正、精当、劲健”。只有在“风力遒”的同时做到“骨髓峻”,才是其理想的审美范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