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9年以前,我国大学生总量少,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具有浓厚的精英意识,这种意识很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特别是巨大的就业压力驱使大学以就业为导向,家长和学生也越来越把高等教育看作职业培训。大学生的精英认同感越来越淡薄,精英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提出了高等教育如何处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双重使命的关系问题,如何开展精英教育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扬 《考试周刊》2010,(12):206-207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我国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高等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999年至今,大学扩招已走过了8个春秋。实践表明: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出现了高等教育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失衡等一系列矛盾,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陆问题。因此,回首大学扩招8年,分析大学生就业与大学扩招的相关性,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态势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学生自身的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长远发展。文章将结合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就业难的原因入手,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的变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年有611万大学生毕业。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增多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  相似文献   

6.
直面就业     
大学生择业观念和行为的变化.源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变化和用人单位择才标准的变化。始于1999年的高等教育大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规模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倾斜。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出,在不断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大学生强化基层意识有"三点要求"、"三个需要"、"三大障碍",必须"三管齐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高等教育越来越受欢迎.自1999年以来,由于大学扩招,高校毕业生在短期内迅速激增,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研究方面的职业期望在专业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了职业期望内外部维度与就业的关系以及人口特征变量对就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人,表明我国已经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阶段的跨越。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次。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大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就业形势随之发生改变。大学生不仅要认识到新时代下面临的就业挑战,更重要的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就业意识。  相似文献   

10.
彭晓波  王贺 《高教探索》2012,(4):136-139
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实施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随后2008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又给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造成更大影响。在社会转型和大学扩招两个因素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异常严峻。大学生负面就业心态的特点逐渐凸显,主要呈现出自卑、自负、盲从三个类型。本文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认为要帮助大学生摆脱负面的就业心态的影响,必须要第一,主动转换就业心态,破除自卑就业心态;第二,加强职业规划训练,转变自负就业心态;第三,健全职业性格评价,走出盲从就业心态。  相似文献   

11.
高桥  刘春阳  刘敏 《教育与职业》2007,(15):178-17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伴之而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受损的问题日益严重,就业权益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健全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与指导,规范人才市场运作规则,努力构建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体系,是唤醒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意识,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不受损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陈楠 《文教资料》2009,(35):177-17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地递增。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危机日益凸显,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业已成为了当前高校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关系现状和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障碍性因素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中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障碍性因素及成因,有利于就业政策的制订,有利转变大学生就业意识、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便于大学生排除或回避就业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政策出台后,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98年643万增加到2004年2000余万,6年间增长了两倍多,毛入学率已达19%,成为世界上大学生数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10年,在校生要达2800万左右,毛入学率达25—27%左右。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趋势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相应地取消了“包分配”,以“双向选择”取而代之,但是大学生就业体制等没有随之改变,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而大学生就业难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高等教育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避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成功经验,确立了以就业为中心,政府、社会和高校全面参与、相互协调,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孙爱军 《文教资料》2009,(35):227-229
确立就业主体意识是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解决目前就业压力的内部动因。,高校德育课程在新生中强化就业主体意识教育.就是要以大学新生刚刚入学为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中蕴含的有关就业指导的丰富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贯穿德育课教学的一条主要线索,启发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主体能力。  相似文献   

17.
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政策出台后,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98年643万增加到2004年2000余万,6年间增长了两倍多,毛入学率已达19%,成为世界上大学生数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10年,在校生要达2800万左右,毛入学率达25-27%左右。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趋势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相应地取消了“包分配”,以“双向选择”取而代之,但是大学生就业体制等没有随之改变,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1.就业观和就业机制的矛盾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立了“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并确立了以市…  相似文献   

18.
王素芳 《考试周刊》2014,(35):152-152
实现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问题,也是世界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共同探讨的话题。我国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作为沟通大学生与需求市场之间的桥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对帮助毕业生释疑解惑,调整好心理状态,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创历史新高,伴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导致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从源头抓起,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理想,也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朱三九 《文教资料》2012,(2):209-211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究其原因,非常复杂,有国家政策层面的,有高校体制机制的,也有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个人来说,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是否顺利和质量高低的最根本的原因。本文试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入手,从国家、学校、大学生自身等方面解析,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总结一些经验和做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