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诗英译美学研究》有六个特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美学理论、写作文风朴实,写作与翻译的快乐,从"三美"到"五美",打通古体诗词与新诗英译的研究路径等。另外,汉诗英译中主语与人称的处理、关于诗行与篇章之美、关于诗语的反复之美、关于汉诗英译的朦胧之美、关于古典诗美与现代诗美的关系的阐述等,都是本书的亮点。《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的出版,能够助益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传递诗歌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关键因素。意境之美,美不胜收,意味深长。故能否恰当地把古体诗中的这份美传递给外国读者成了汉诗英译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意境传递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因为它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这使得许多译者望而却步,惊呼诗歌不可译,意境无法传递。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文章基于对诗歌这朵中华文化奇葩的热爱,力图通过对意境的重要性的阐述,说明意境传递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和诗歌翻译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关键性,进而通过对许渊冲、吕叔湘等学者关于汉诗英译的理论和佳作的总结和反思探考如何弥补汉诗英译中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为旅游景点导游词英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指导。本文以漓江游船导游词英译为例,依据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探讨了三维转换原则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弘扬传统文化背景下导游词英译指在导游词要做到简洁精准,能够减少文化符号外延差异,让国外游客在旅游体验中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在导游词英译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需要采用删减重组、增添补译、采用意译、结构改译方法翻译导游词,在多维整合中宣传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每年国内旅游景点都会接待大量的外国游客,对导游词英译的需求也加大。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中文导游词的英译问题。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过程。本文首先从导游词文本的特征和功能开始分析,指出导游词译文的目的是使外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景点的相关信息,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以该目的为准,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导游词文本兼具信息功能、表达功能和呼唤功能的特征,在有关翻译要求的指导下遵循"目的"原则,并同时以景点导游词的译文为例提出相关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音韵、词汇与修辞、意蕴三个层面上分析格律诗英译中的翻译和变通问题。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格律诗中的平仄押韵等与英诗的音步韵格之间存在可译性,因此应在不损原意的基础上表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中国诗歌的用词、文法和修辞要有适当的译入语与之对应;上乘的译品能再现原作的意蕴。作者提出论点并结合大量翻译实例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发现<昭通旅游导游词>中的非景点地名翻译存在译名拼写错误、内涵把握不准、译名不符合规范和译名不统一等四类失误.运用注重地名内涵、准确传达信息;地名英译地道规范;发挥译语优势、注重读者效应等策略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失误,实现非景点地名翻译时地名信息的准确和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8.
“三美论”是中国古诗词英译大家许渊冲先生总结出来的古诗英译美学追求。三美之中,作为内容的“意美”本应是翻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作为形式的“音美”和“形美”次之。但是,在许先生的翻译实践中却表现出一种对形式的极端追求,以“音美”和“形美”作为翻译时先入为主的前提条件,从而导致了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外旅游业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导游词在旅游英语中的翻译显得越加重要。在新疆导游词翻译中,民族区域特点明显,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对应词缺失的问题十分突出,导游词错译的现象也很严重。在导游词翻译的具体过程中,时常运用增译、略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技巧。同时,新疆导游词翻译与内地有所不同,导游词的翻译是新疆地区文化间的传译而不是文本上的翻译;作为中国最西北的边疆地区,新疆地区的导游词翻译尤其要注意译与不译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丁星星  岳国法 《海外英语》2013,(21):145-146
在西方译论史上,美学所起的作用仅是一个推动作用,而早在中国,译论和美学早就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诗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该文旨在以其英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分析研究其诗歌"美"具体体现,并为诗歌翻译提供参考和标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武当山推广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感受武当文化和领略武当魅力。为了更好地向国际推广武当山、发展武当旅游、弘扬武当文化,武当山导游词的英译显得越发重要。通过分析汉、英导游词的文本异同,探讨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武当山导游词英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界定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引用美学理论的相关论述,以张培基教授的译作《巷》为个案,从选词与美、音韵与美、意境与美以及补译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采用变通和补偿传达美学意境,达到文学翻译的真正对等,对于与美学有关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高度浓缩。其意境深远,蕴含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特质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并阐述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原则,并用其理论赏析了不同的英译版本,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张朵 《培训与研究》2009,26(9):128-130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高度浓缩。其意境深远,蕴含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特质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并阐述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原则,并用其理论赏析了不同的英译版本,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宗教、色彩、美学和地域的视角解读若干英汉语汇的文化内涵,强调理想的英汉语际翻译必须基于对相关语汇指称和内涵意义的整体把握,关照“归化”或“异化”取向并辅之以相应的翻译策略。唯其如此,方可避免源语文本的意义流失,最大程度实现语际间的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16.
姚懿  廖海 《英语广场》2023,(20):12-15
杜甫晚年所作的《登高》沉郁顿挫,哀转久绝,被誉为“七律之冠”。然其意蕴内涵,实难译出。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三美”原则,并翻译了《登高》,他的译文字字精准,句句含情,完美符合“三美论”倡导的“形美”“音美”“意美”。本文以“三美论”为指导,综合探析英译唐诗《登高》中的形、音、意之美。  相似文献   

17.
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广告语言是一种集文学、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及修辞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语言,本文旨在运用翻译美学的基本原理探析广告翻译的策略,即在翻译中应注重语言的音韵美、结构美、内涵美与文化美,从而提升广告语言的美感,展现独特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蒋阳芬 《考试周刊》2011,(10):34-35
本文基于翻译中的语境观,通过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英译的实例分析,探讨汉语成语英译的具体方法:直译、套译、意译、补译,其中补译可分为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文化内涵,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之间达到认知对等或接近,保全原文的风格,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晶 《海外英语》2011,(15):142-143
词,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婉约之宗的李清照,在宋代词史以及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地位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词的翻译是一个特殊的门类,既与文学创作相似,又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词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词作品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的极为重要的领域。通过形美视角对李清照词英译研究,能更好地研究赏析原词和翻译之中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20.
意象的传译是汉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之美的可译性、再现,以及意象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