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论语》的版本及其注释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变化。从《论语》发展变化的宏观角度来看,《论语》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汉朝时期,《论语》的版本及注释逐渐形成;宋朝时期,《论语》杂糅各学,内涵逐渐丰富;19世纪末20世纪初,《论语》得到了新的诠释,并直接影响当前对《论语》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论语》的版本及其注释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变化。从《论语》发展变化的宏观角度来看,《论语》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汉朝时期,《论语》的版本及注释逐渐形成;宋朝时期,《论语》杂糅各学,内涵逐渐丰富;19世纪末20世纪初,《论语》得到了新的诠释,并直接影响当前对《论语》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顾建平 《科教文汇》2009,(12):F0002-F0002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遗作《小团圆》于2月23日由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在台湾出版,2月26日由皇冠出版社在香港出版,4月8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大陆出版。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文化精品和语言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因此对其进行英语翻译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本文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英国翻译家霍克思两个英译版本的分析,阐述杨译版本和霍译版本分别采用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产生的语言效果和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著名小说《金锁记》经自译成英文,却在译语国遭冷落。本文拟结合多元系统理论探析其中的原因,认为文化、文学地位的悬殊,赞助人,接受环境和读者期待视野都是影响译作接受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著名小说《金锁记》经自译成英文,却在译语国遭冷落。本文拟结合多元系统理论探析其中的原因,认为文化、文学地位的悬殊,“赞助人”,接受环境和读者期待视野都是影响译作接受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施思 《科教文汇》2008,(19):233-233
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张爱玲,是传奇;三毛,亦是传奇。李延年的一首诗,促成了一桩千古美谈的爱情故事。也成全了后世文人,两篇同名佳作的问世。同样是传奇的两个文坛奇女子,却因着不同的情感、人生,铸成了迥然相异的文风。但是在爱情上,在结局里,两人却是殊途同归的。张爱玲的《倾城》是最残酷的开头,最欣慰的结局;三毛的《倾城》却是最美丽的开始,最伤痛的结局。看似完全相反的两组开头和结局,却真正完整了二者对人生和爱情的看法—爱情是美好的,人生却是无奈的。  相似文献   

8.
《论语》在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论语》导读课主要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完成:一是逐章讲解与专题讲解相结合;二是中文版本讲解与英文翻译版本阅读相结合;三是诵读、抄写与背诵相结合;四是同学们的讨论、分享和辩论。这四种方法也可以酌情应用到其他古代经典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众多小说中结局较为圆满的一篇,然而,一向以荒凉为作品底色的张爱玲并没有在这篇小说中改变初衷,而是将悲剧的内核包裹于圆满的外壳中,从而更加彰显小说的悲剧意味.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小说环境,小说主人公以及小说结局三个方面阐释《倾城之恋》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0.
周婕 《科教文汇》2008,(18):174-175
电影《喜马拉雅王子》承袭了《哈姆雷特》的故事框架和人物语言等,但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宗教思想、哲学思辩的不同,两部剧注定在内容、内涵上有不同的反映,两个王子在复仇之路上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本文站在跨文化的角度上,分析了两者不同的原因,探究何以一样的悲剧,奏响了两段不一样的悲歌。  相似文献   

11.
李南 《内江科技》2004,25(3):31-31
本文介绍了《四库全书》成书历史及印刷版本和电子版本特点,并提供了如何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吴小雪 《科教文汇》2007,(8X):177-177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众多小说中结局较为圆满的一篇,然而,一向以荒凉为作品底色的张爱玲并没有在这篇小说中改变初衷,而是将悲剧的内核包裹于圆满的外壳中,从而更加彰显小说的悲剧意味。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小说环境,小说主人公以及小说结局三个方面阐释《倾城之恋》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3.
黄昱旗 《今日科苑》2010,(16):50-51
作为一部写就于1976年的小说,张爱玲对其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修定,但是在张生前却终究还是未将其发表,甚至在其遗嘱中还明确提及要将其销毁,这也着实令人称奇。本文依据文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张创作《小团圆》的初始动机、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流变以及作品所传达出的心理内涵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把握张爱玲写作《小团圆》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4.
潮州筝曲《诸宫调·粉红莲》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 《科教文汇》2011,(2):154-155
《粉红莲》是一首著名的潮州筝曲,并有很多版本。在《诸宫调粉红莲》中包括了四种调,它们几乎囊括了所有潮州音乐的调。这四个调的巧妙穿插和催奏的大量应用使得整个乐曲动静合一、富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世界发明》2004,26(3):125-126
国产影音播放的先锋软件《超级解霸》经过近一年的沉寂之后终于推出了售价仅30元的新一代视频播放软件《超级解霸V8》,它不但承袭了以前播放器的特点还别出心裁的填加了很多新的功能和技术。像抓拍画面发送彩色图片短信等。上一个版本的《超级解  相似文献   

16.
清末,倡导西方文化但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之风日益强烈。面对历史沧桑巨变,辜鸿铭作为清末大儒,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欧洲各国应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并开始思索怎样把国学推出国门之问题。辜鸿铭在1989年把《论语》翻译成英文,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把儒家经典"东学西传"之人,而且其《论语》译本更被誉为风靡欧美的唯一英译版本。该书透露出的文化自信与翻译方法,不仅便于《论语》在世界的传播,而且重建了中国文化的尊严与自信。  相似文献   

17.
《易》·《内》二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和光辉,她的不朽和继住开来将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将成为世界进步的灯塔。“医易同源”流传古今,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明言:“小知易,无可以言大医。”中医之鼻祖是《内经》,中医将在《内经》理论指导下一步步走出国门造福于全人类。《内经》不但是医书,她与《易经》同源于大自然又为大自然运动发展变化和进步的指南。  相似文献   

18.
曾国屏 《科学学研究》2003,21(2):116-116
最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了著名科学学家、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退休教授齐曼的两本新作《技术创新进化论》和《真科学》。《技术创新进化论》包括“进化思维”、“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创新”、“作为一个过程的发明”、“制度化的创新”和“宽广视角中的技术变化”五篇 ,共 2 2章。这是齐曼领导的课题组的集体产物。齐曼在中文序的结尾处语重心长地写道 :“进化隐喻通过聚焦于选择的作用而非有意识的设计 ,强调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在促进技术变化中的重要性。它也许能够揭开过去误入歧途的秘密。而且 ,对于在当代高度竞争的产业世界中将中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白毛女》及其两个版本进行对照,对不同版本中同一内容所作的修改分析,说明这种变化体现出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干预,以及由此打下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20.
张霞玲  包向飞 《金秋科苑》2010,(20):119-119,120
《伊索寓言》中的《蝙蝠、鸟与兽》的故事根据《伊索寓言》的版本的不同都有些轻微的不同。但是不同的版本最后都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为人立场要坚定,没有立场的人是没有朋友的,没有立场的人是要受到惩罚的。通过细读这则预言,人们发现:伊索的蝙蝠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选择"中立"的权利,它甚至无法保持沉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