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徐宁 《宜宾学院学报》2007,7(10):124-126
抬工号子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山区丘陵地带、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巴蜀抬工号子代表的仁寿抬工号子,其内容丰富多彩,在"表情"方式上则主要有情绪活泼程度、抒情与陈述的结合程度两种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2.
"诗穷者而后工"是由"发愤著书"衍生出来的子命题.其产生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为"穷而发愤",其文"要约而写真";二为"穷而发愤",其文能"写人情之所难言";三为"人穷则诗工";四为"欢愉之辞难工,穷愁之言易好"."诗穷者而后工"其实道出了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3.
《职教论坛》2015,(4):62
<正>曹晔在《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1期撰文,从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发展、构建现代职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等维度,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试行"工士"学位制度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实施"工士"学位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作者认为,实施"工士"学位制度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的经济救国思想中,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商战思想,而对工战与农战思想的研究只是有所触及。工战思想大致产生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清末工战与商战等混同,这是国人的主流认知;而到了民国初年对之则更加重视,"工战时代"概念得到广泛认同;工战思想的产生,乃列强侵略的激发所致;民国初年国人将工战与教育联系起来,强调发展教育对工战的基础性作用。戊戌维新时期,农战思想渐有抬头之势,20世纪初得到了相当推展,民国初年则广泛存在;出于农战的需要,国人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如传播西学、发展教育、完善管理及一些具体措施;农战思想在清末民初由抬头走向风行,与当时的重农思潮有关。总之,无论是工战思想还是农战思想,在清末民初都广泛存在。由兵战到商战,再到工战、农战,直至学战,构成了近代中国完整的救国思想链;工战、农战与商战一样,乃近代中国经济救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古代涉"工匠"义的词语,名词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的双重作用以及语言约定俗成规则的影响,古代涉"工匠"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动态系统之中,有的词语出现较早,有的出现相对较晚,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中仍见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工"、"匠"、"工匠"等仍见使用,但"工"、"匠"已经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工匠"一词已经成为取代其他词语而独立广泛使用的最主要的涉"工匠"义词语。  相似文献   

6.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F0002-F0002,F0003
正一、专业背景及发展历程酒店管理专业始创于1996年,创办之初即与世界一流酒店白天鹅宾馆合作办学,本着"用企业专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的水平"的与安全全年则,校企共同实施"七双一合多证书,道德教育贯全程"工  相似文献   

7.
我国工农业关系处于实施大规模"以工哺农"的时期,学界从多个角度围绕"以工哺农"展开讨论:以工哺农的理论有经济控制论、体制改革论、产业互动论和和谐发展论;"以工哺农"的方式有工业企业反哺、制度反哺、财政反哺、要素反哺和综合反哺等。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党和政府更加有效的推进"以工哺农"政策,促进我国工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工程"一词古已有之,将之简单视为engineering译入语是存在问题的,因此,欲厘清"工程"义项,置于中国历史语境下的考据势在必行."程"在古代为律法形式之一种,所谓"工程",其意即工之程式.战国时期秦律《工人程》,句读应为"工+人程",且"人"是量词而非名词,故语义即为"工程".汉后改制,不再颁布"程",但其估算、计量等动词义仍在,又"工"与"攻""功"古通,则工程以动宾结构之"程攻""程功",渐而演化"功程""工程",多为"估算计量工作量"之义,直至清代,"工程"的使用仍不失汉语涵义.厘清"工"与"程"在历史上的结合与渊源,也即是理解中华先民对于"工程"认识的思想发展脉络,此或可使我们跃出西式术语窠臼,对具象思维"造物"向抽象思维"时间及工作量的考核"方面的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工士"学位的设立,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的关键举措,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工士"学位制度在湖北省的尝试,引发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的多重争鸣与省思。文章认为"工士"学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创新,其必要性源于社会进步性需求、教育内生性需求与学生发展性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工士"学位的实现策略应从三个方面推进:在思想层面,需统一原则化认知;在制度层面,应完善高职学位制度的规范化体系;在实施层面,应构建"工士"学位授予与评价制度——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审定学位授予权并健全学位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新疆地区屯垦事业得到了发展,与之相应的是出现了"粮贱工贵"的现象,"粮贱工贵",一方面可以吸引劳动力到关外,促进边疆开发,另一方面,粮贱伤农,工贱伤工,对新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存在着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经济"模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使得劳动关系呈现出灵活化及多样化的趋势,各类新型网络用工形式不断涌现,网约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目前网约工劳动关系确认困难,司法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现象频发以及网约工劳动保障体制的欠缺,使得网约工的权益保障陷入困境。为了使网约工劳动权益得到保障,进而促进互联网经济的有序发展,应首先构建劳动关系认定的"三分法"模式,其次统一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的裁判思路,最后完善网约工劳动权益的保障机制,具体从强化网络平台方的责任,完善政府监督和社会保障工作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业内     
正"工士"学位"‘工士’学位更能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工士"学位提出者、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梦卿"当前的重点是怎样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包括学位授予权的审定、学位攻读者的培养、学位的授予、与高级学位的衔接和学位评价等多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家教世界》2012,(19):4-5
"他的天赋到底从何而来?"肯尼斯和妻子蒂凡尼曾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肯尼斯是个可乐装瓶工,酷爱滑雪,足球运动员出身。蒂凡尼则是个瑜伽教练。"我们对科学都近乎一无所  相似文献   

14.
女娲补天神话的表象是"补天"和"治水",但从某种意义上则暗示了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对社会人伦秩序的认识。人们通常把女娲补天理解为女娲修补因共工触不周山而导致倾斜的天地。从传世文献留下的信息来看,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两则神话反映的时代内容不在一个平面上,这两则神话的粘连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有其特殊性,就要求辅导员博士学会处理"学与工"、"破与立"、"转与守"、"升与降"的四对矛盾。通过解决"学与工"矛盾,以合理优化时间;通过解决"破与立"矛盾,以促进学业质量提升;通过解决"转与守"矛盾,以促进职业发展;通过解决"升与降"矛盾,以培育良好职业心态。  相似文献   

16.
近期,读到了两则故事: 故事1:诺比斯的父亲是有钱的绅士.一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理亏,无法辩解,冲着倍梯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午饭过后,烧炭工和绅士都来到了学校.绅士当着烧炭工、倍梯和周围人的面谆谆劝告儿子:"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诺比斯遵照父亲的要求向倍梯道了歉.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去,烧炭工用力紧握着.最后,绅士又请求老师把诺比斯和倍梯安排坐到一起.待他们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才离开.  相似文献   

17.
<正>一、项目课程——实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结合点我校五年制高职项目课程是实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结合点,主要体现在"三结合"上:"工"与"学"的目标相结合。我校开设项目课程的目标就是要紧密联系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态度,并能适应企业生产过程的"企业人",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工"与"学"的环境、模式相结合。我校项目课程是在模拟、仿真和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模式,模仿企业的实际生产与工作模式。"工"与"学"的行动、成果相结合。我  相似文献   

18.
"工士"学位的设计者在对"工士"学位进行定名时,主要通过典籍考释"工"的词义,指出本土创生的其他学位名称的缺陷以彰显"工士"的定名优势,在研究过程中逐步修正"工士"名称的内涵等方式来实施名称推定。然而在这一名称推定的研究积累过程中,仍存一些矛盾和不足之处:如"工士"名称与上层的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名称匹配性不佳,概括度不够;语义过于繁杂,且并非成词,易生歧义;设定的语义指向与通行语义产生冲突,导致理解的混乱及其美誉度欠缺等。  相似文献   

19.
正"巧"与"拙",涉及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审美,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地点,对于美所持的标准会有差异一样。"巧"是相对于"拙"来讲的。看待巧的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四联总处对广西工矿业的贷款主要集中在1941到1944年,且因国际国内局势的变迁,四联总处在广西的工贷分为两个阶段,并具有工贷对象以公营企业为主、区域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审核"严格"及带有战时性等特点。工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西工矿业的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却加速了民营企业的衰落及工矿业发展的不平衡,工贷在广西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