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分析我国逮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逮捕条件过高给侦查实践造成严重障碍为基础,深入剖析出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对逮捕制度的定位存在严重偏差,所以本文从逮捕制度的再定义出发,建议降低逮捕条件。错误逮捕与逮捕条件的改革也密切相关,逮捕条件降低后,错误逮捕的机率也降低了;此外,错误逮捕在国家赔偿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的认定标准也在逮捕条件降低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避免了实践中出现对错误逮捕认定的混乱。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逮捕决定权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诉讼法目前制定的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自行决定逮捕制度存有重大缺陷。被逮捕人程序权利的虚无,违反了程序权利的最低标准。特别是被逮捕人异议、救济程序的缺失,使这一制度有侵犯人权的非诉讼化之嫌。基于我国司法体制的实际,从被捕者人权程序保障中寻找这一制度改造的路径,建立逮捕的异议程序、逮捕的复议(复核)程序以及被动司法审查程序,初步完善逮捕程序。  相似文献   

3.
提出对现行逮捕制度的改良办法,建立保释制度,实行逮捕与羁押相分离制度。一切进步的、符合人类根本利益、体现程序正义精神的制度都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法目前制定的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自行决定逮捕制度存有重大缺陷。被逮捕人程序权利的虚无,违反了程序权利的最低标准。特别是被逮捕人异议、救济程序的缺失,使这一制度有侵犯人权的非诉讼化之嫌。基于我国司法体制的实际,从被捕者人权程序保障中寻找这一制度改造的路径,建立逮捕的异议程序、逮捕的复议(复核)程序以及被动司法审查程序,初步完善逮捕程序。  相似文献   

5.
附条件逮捕的实践难题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条件逮捕是逮捕工作机制的创新。我国立法关于逮捕的规定粗糙,附条件逮捕缺乏统一的范围标准,不利于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完善我国附条件逮捕制度,其适用范围现阶段宜小,要确立附条件逮捕后检警工作衔接机制,完善附条件逮捕被捕人的权利保障,确认附条件逮捕中错捕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6.
因逮捕的适用关涉公民的人身自由。所以,应正确理解逮捕的条件、严格把握“有逮捕的必要”。如何把握“有逮捕的必要”?其切入点是,以“无逮捕的必要”为题,阐述“无逮捕的必要”的价值、含义及其把握三个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无逮捕的必要”,是正确适用逮捕的关键,也是本文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1997年7月1日起施行的经过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对原逮捕的规定作了修改,逮捕的条件有所变化。从分析修改逮捕条件的原因,揭示逮捕条件的含义以及对逮捕条件中几个关键词的理解三个方面,逐一加以评述,对理解新的逮捕条件和执行逮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逮捕的条件与程序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但实践中,逮捕羁押率偏高的现象并没有因此而明显改变,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目的并未真正实现。实证分析表明,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包括:逮捕条件存在缺憾与不足,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措施的执行存在诸多困难,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启动难,案件不捕存在较大风险和压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权制衡理论和人权保障理念,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确立了逮捕羁押司法审查制度。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构建逮捕羁押司法审查模式的理论已经具备、条件业已成熟。根据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文章着重从司法审查的参与主体、逮捕要件的证明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救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分为公诉和自诉两种,逮捕是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强制措施。由于刑诉法规定人民法院的逮捕决定权在公诉案件中是不能行使的,在自诉案件中也是不宜或者不能行使的,因此刑诉法规定人民法院的逮捕决定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冲突。应当取消。国外的法官行使逮捕决定权的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1.
审前羁押制度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制措施,虽然我国强制措施体系中并未确立与之直接对应的措施,但有中国特色的拘留与逮捕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就是中国的审前羁押制度。在分析审前羁押制度的基础理论之后,提出了修正中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逮捕是刑事诉讼活动中最为严厉的强制手段,适用恰当可以惩罚犯罪,保护受害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而适用错误将伤及无辜,侵害相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侵害人权。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逮捕措施,对提高逮捕工作质量,至关重要,而正确适用逮捕措施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适用逮捕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未决羁押在我国已经是一种对待犯罪嫌疑人的常态化处置方式,由于混同了逮捕与羁押,导致未决羁押司法审查的缺失及司法救济的虚无。应当从根本上对未决羁押制度进行完善,实现逮捕与羁押相分离,设置独立的羁押审查程序,让中立的司法机关对羁押的根据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将未决羁押纳入司法控制的范畴,赋予被羁押者对羁押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利用司法权来保障被羁押者免受非法羁押。  相似文献   

14.
逮捕是针对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一项刑事强制措施,因为它直接剥夺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正确把握逮捕条件,认真采取逮捕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我国目前司法实践来看,某些地区依然存在滥用逮捕权的现象,比如构罪即捕和以补代侦。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法律关于"有逮捕必要"条件规定得比较原则和笼统,实践中难以把握。本文笔者结合具体的专业知识、经典案例、网络数据材料,对侦查中如何把握逮捕条件提出了一些具体看法。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项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为手段的刑事强制措施,逮捕既关乎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又关乎公民最基本人身自由权利的保障。因此,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逮捕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对检察机关逮捕条件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基层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刑事诉讼法实施半年来其所在的基层检察院审查逮捕工作进行了实证调查,发现逮捕条件尺度难以把握、径行逮捕条款过于刚性、“社会危险性”证据收集意识不强等问题;认为优化逮捕条件的可操作性、加强对侦查机关的监督引导、培养高素质的审查逮捕队伍是当前检察机关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裙带罪犯     
《海外英语》2012,(9):28-28
好心下车帮忙,却被警察逮捕……8岁小女孩抢劫为了什么?如此也能抓到罪犯?各种精彩故事,赶快一睹为快吧!  相似文献   

18.
针对触犯国法的诸侯王,汉代政府有时会采取逮捕的方式来限制诸侯王的自由,以使得对诸侯王的调查和审讯程序得以继续。但由于诸侯王的特殊身份,针对他们的逮捕又具备很多鲜明的特点。表现为多样的逮捕方式,包括诱捕、诏捕、征诣、征召等形式。逮捕后拘押的场所,也要经过缜密的考虑。本文即针对汉代政府逮捕诸侯王的方式及拘押的场所进行了逐一考察。  相似文献   

19.
临时逮捕是引渡的前提,在引渡实务中很具必要性。临时逮捕的条件、期限及其实施是如何规定的?本文将从国际条约及各国的引渡法规中对这些问题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20.
逮捕措施的证据范围不仅包括证据要件,而且还包括罪责要件和社会危险性要件。逮捕措施的证明标准是证明逮捕措施必须达到的真实程度,是刑事司法实践所认可的以证据为基础来衡量逮捕措施施用与否的准则,也是在证明理想作用下的现实证明追求。逮捕措施的证明应当达到清晰且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在以卷宗材料为中心的行政化书面审查过程中,逮捕措施的证明过程其实是流于形式的。逮捕措施的证明是否达到证明标准基本上依赖于案件承办人的内心判断,这种内心判断往往取决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需要以及追诉犯罪的职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