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强烈的道德感和宗教意识,以及对社会风貌入木三分的描绘而著称。尤其是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面貌,发展了属于现代小说特征的心理分析,被誉为英国“心理小说”的先驱。《亚当·贝德》是爱略特创作前期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亚当·贝德是一个正直而有技术的木匠,亚当爱上了美丽的农家姑娘海蒂,但海蒂爱慕虚荣,幻想同庄园主孙子  相似文献   

2.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奠基石之一,大多数的西方学者都受到圣经文学的影响。作为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代表作《亚当.贝德》更显示了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探讨这部小说的主题和基督教文化对乔治.爱略特的影响可以应用诺思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亚当.贝德》中的各类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在此,读者可以从新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经典之作,探究乔治.爱略特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3.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小说家,其在中国的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的,针对近年来涌现的一系列论文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看法。  相似文献   

4.
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乔治.爱略特的三部作品即前期的《亚当.彼德》、《弗洛斯河磨坊》和后期的《米德马尔契》中叙述模式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出爱略特矛盾的女性意识。在叙事学分析中引入主题分析,研究三部作品的叙事模式,挖掘爱略特小说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使用同一的叙事模式,揭示了女性人物的悲剧潜质和爱略特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在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中,对宗教题材的关注,是贯穿其作品的一条主线,为实现她的宗教理想,她主要是采用了一种道德劝诫的方式。具体而言,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从爱与宽容的基础出发,坚持善恶相对的观念,对人性寄予深刻同情和理解;通过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者的对照,宣扬博爱、宽容的宗教精神;强调“后果论”,惩恶劝善。  相似文献   

6.
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乔治.爱略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进行反思,为其时代的女性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正是这种思索的具体体现。女主人公麦琪放弃爱情、选择亲情体现了爱略特的人本宗教与道德观,她的温情、爱体现了爱略特的女性意识观,她的死既彰显了基于人本道德观的女性的道德与人格魅力,也表明作者思想无法让其时代的女性超越自我而最终罹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英国19世纪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织工马南》为例,分析了爱略特的宗教观,指出该小说体现了爱略特的宗教尊崇思想和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并指出爱略特的宗教思想和她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8.
论《简·爱》的宗教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欧,基督教精神作为西方主体文化之一,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渗透于人们的深层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态度和言谈举止。《简·爱》作为这种意识的载体,不可避免地秉承了宗教的基因。小说1847年问世时,首先引起非难的,也是作者最先为之辩护的就是宗教倾向问题。当时,某些宗教保守派的报刊载文对《简·爱》的宗教倾向严词苛责。伊丽莎·里格比在《每季评论》上撰文,谴责《简·爱》“是一部突出的反基督教作品”。夏绿蒂在小说的二版序言中,进行了切中时  相似文献   

9.
乔治.爱略特突破了妖魔化或理想化的模式,重塑了吉普赛人形象。在她笔下,吉普赛人不再是神秘莫测、不食人间烟火的邪恶妖魔或高贵原始人,而是一群在苦难和迫害中仍然乐观生活、可敬可亲的普通人。这种重塑源自爱略特的人本主义宗教道德观。  相似文献   

10.
乔治.爱略特突破了妖魔化或理想化的模式,重塑了吉普赛人形象。在她笔下,吉普赛人不再是神秘莫测、不食人间烟火的邪恶妖魔或高贵原始人,而是一群在苦难和迫害中仍然乐观生活、可敬可亲的普通人。这种重塑源自爱略特的人本主义宗教道德观。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朱淑真有着不同于男性的女性特质。从其作品看,她对情爱的大胆追求和不顾一切的叛逆行为,显示出朱淑真自我意识、平等意识的觉醒。同时,朱淑真还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女性笔调书写女性情感,表现出女性的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些都共同构成了作品强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独特、超前的诗人。在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设计上 ,在诗歌创作的主题内容、思想倾向、语言技巧和写作风格上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她以前的美国女诗人的道路 ,表现出了她的现代主义特征。从分析她的生活方式、爱情诗、宗教诗着手 ,可以阐述出她的诗歌是美国诗歌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 ,划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期  相似文献   

13.
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作品的一条主线,与陈染表现女性的自主意识相比,死亡意识是贯穿于创作中更为久远并长期存在的内容之一。本文从分析陈染对死亡问题的描写和思考入手,力图对陈染死亡意识作勾勒式的描述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并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女性意识所展现的特点也不同:早期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加入左联后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模糊:延安时期创作中女性意识展现为收敛与再次凸显、深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中女性意识发生异变乃至最终消失。造成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沉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结合丁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英国二战后的重要女作家缪丽尔·斯巴克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关注。因其作品中的宗教主题,她被冠以“天主教作家”的称号。但在后现代文化视角下,无论是斯巴克的创作思想还是其作品特点,实质上都体现了多种可能性、反唯一中心的后现代主义精神,颠覆了其“天主教作家”的头衔。  相似文献   

16.
朱淑真是宋代文坛上的才女。她从娇弱而坦率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执拗的少妇,性格由敏感发展为大胆、叛逆。从她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她憧憬、幻灭、抗争的心路与诗路历程,通过作品分析,能够看到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宗璞的创作中一直带有强烈的身份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及身份意识的变化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她的叙述姿态也经历了从单纯热情的倾诉者、时代的追潮者,到历史的思考--批判者,知识分子的自审者的变化.文革结束后,个体从经验中沉淀出来的性别体验在作品中渐渐显现出来,性别上的女性身份成为她创作中文化身份的另一特质.  相似文献   

18.
宗教叙事伦理以宗教传说与宗教教义作为潜在的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是宗教伦理形态在叙事文本中的具体描摹.霍桑在宗教的叙事框架中演绎了北美现代意识冲击下的女性角色嬗变,表现出作家矛盾复杂的婚姻伦理观念与宗教态度.  相似文献   

19.
张洁的小说创作,不单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更表现出意识深层创作心理的特殊性。从张洁作品的文本意义出发,结合她的身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其作品,就会发现其潜藏着的创作心理——"恋母"意识。这种深层次的"恋母"意识又在不断的嬗变之中,外在表现为多变的理想主义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正>Virginia Woolf is a British writer,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criticism at home,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Mark on the Wall"is her first article typical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orks.Virginia Woolf has a complicated family background.The nine homes,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tween age and personality clashes often occur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Woolf's half-brother and two of her injuries left her permane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