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補習學校之問题·原非一種教授問題·乃一種生活之哲學·Robort J Leonard. 補習學校教员有成败之不同大概实即心智上态度之不同·Maigaret Phliipa  相似文献   

2.
英国當世界大戰尚在進行之時(1914-1918)·關于退伍军士及当时尚在服务军士之恢复職業問題·嘗加以考慮·且已實施補救之計划·當時第一待決之問題·即退伍軍士之職业訓練问題·此種退伍軍士因服務疆場而成殘廢·不能再事戰爭·於一九一七年由軍中辭退·其为數甚多·初因強壯者須應戰事之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哲学遺产的繼承問题,是几年来在理論和实踐方面都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問題,在百家爭鳴的空气中,把这个問题提出来展开广泛的討論,具有極大的科学意义与政治意义。馮友蘭先生在“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兩个問題”(人民日报1956年10月23日)“中国哲学遺产的繼承問題”(光明日报1957年1月8日)兩篇文章中以及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所作的“中国哲学史中思想的繼承性問题”演講里(1956年11月16日),提出了对这个問題的看法并企圖运用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解决这个問題;同时指出: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縛,过去在哲学史研究中犯了簡單化、片面性的錯誤。馮先生对問題的提出是及时的、有意义的,所指出的偏向也是事实。不过馮先生提出了問題而没有解决問題,并且在問題的提法上以及解决問題的方法上  相似文献   

4.
我在師大附中國文敎學中,逐漸找到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方法。現在把我採用的方法的全部過程寫出來,以供大家研究: 一、預習:使同學解决那些自己能够解决的問題,提出自己不能够解决的問題。二、檢查预習:檢查同學們是否認真预習了,自己解决的問題是否正確,提出了些什麼問題,還有那些問題是被忽略了,研究與集中這些問題,並從而檢查自己的準備工作,補充與修改敎案。三、有重點,有計劃地利用各種適當的方法解决這些問題。四、整理、總結。五、複習。下面就分別談談這幾點; 一 預習  相似文献   

5.
辦理教育的人常發生一種問題,即是教育的投資是否能得相當的收穫。換言之,學生受教育的費用,是否可由畢業後的收入所抵償。受教育的學生,在择校選科的時候,亦常有一種問题懸在腦中,即受完教育之後,究竟能希望得到何種報酬。這兩種問題,後者比前者還  相似文献   

6.
职业学校教师的人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師資問題是現今中等職業教育中一箇最嚴重的問題。凡与這種教育有關係的人,都是這樣的感觉。這箇問題包括許多方面:沒有造就師資的機關,所以人才缺乏;沒有訓練師資的教材,所以不能收效;沒有吸引師資的环境,所以減少供給;這些問題,還有些別的,合起來統稱為師資問題。所以解决師資問題,亦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二月,全国各地心理学界展开了有关心理学几个理論性問題的討論,其中爭論得最热烈的一个問題乃是心理学的对象问题。心理学的对象問題是心理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問題,也是經过长期爭論尚未获得彻底解决的一个問題。这个重要問題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心理的研究方向,也牵連到心理学的任务、性质和方法等一系列的問題。假如我  相似文献   

8.
關于中國古代社会的分期問題,討論由来已久,目前爭論最多的是中國封建社会的开始時期問題。國内史学界在各种刊物上,已發表了許多文章,有的認为中國在西周初年已經是初期封建社会的開始,有的認为春秋战國之交(或秦漢之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開始,又有的認为汉魏之際才是中國封建社会的開始。这里首先需要解决的,自然是西周的社会性质問題,所以目前各家的爭论,也以这一問题为中心。西周究竟是封建社会呢?还是奴隸社会呢?我認为西周是中國封建社会的开  相似文献   

9.
本刊一九五三年十月號問題解答欄發表了「應該怎樣理解諷刺?師生之間,可以用諷刺的方法解決問題嗎?」一文之後,讀者嚴劉祜同志來信提出了一些不同意的看法,我們當即轉請原解答者煉烽同志答復,茲將答復原文發表於後:  相似文献   

10.
許多有名的經济学家都認为,認識和运用社会經济規律。是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最复杂的問題之一。这个意見是应該同意的。因此,在这个报告里,我們絲毫不能指望把这个重要而复杂的問題的各个方面都加以详尽的說明或解决。这是許多学者集体才能解决的問题。是要付出很多劳动和很多时間的工作。我們的任务,仅仅是說明这个問題的某几个方面,并且就如何闡明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产生和發展的时期,社会利用經济規律的条件和形式,提出几个我們認为有特殊意义的問題。所以在今天的报告  相似文献   

11.
国內 教育部調查研究当前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問題 目前普通教育工作和师范教育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帶根本性質的重要問题,迫切需待解决。教育部曾經在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一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轄市教育厅、局發出了一項“重要通知”,对于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重要问题作了布置。一九五六年九月初,教育部組織了四个調查組,由中学教育司、小学教育司、中等师范教育司和計划財务司的負責同志率領,分别到山西、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南、江苏、上海等地,对于上述目前需待解决的重要問題,进行部分的調查研究。調查組到地方后,通过召开座談会、个別談話、到学校调查(包括听課)等方式,以了解問題,收集各方面意見、發現解决問題的办法和經驗。十月二十日以前調查組先后回京。从十月二十三日到十一月二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有关教学法問題的座談会上,曾經有同志提起为了克服形式主义的学习,更多的接触同学思想实际,从而解决一些思想問題,历史課可否适当地采用一点政治課的辯論方式,或者說运用一些課堂討論。对于这个問題,我們沒有做过研究,这里只想提出我們进行过几次課堂討論的点滴情况,来供大家对这个問題展开討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題,是最近二十多年以来我国史学界爭論最激烈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問題。我是教世界古代史的,在教学中,学生們提问时,經常把中国古代史上的問題和世界古代史上的問題联系起来,因此我不能不把这些問題弄清楚。現在把我的不成熟的意見写出来。请求同志們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关沫然同志所反映的北京市学校領导工作中存在的几个問題,各地区不少中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領导部門和各校及时注意这一类問題,并注意总結解决这些問題的經驗。  相似文献   

15.
民族問題是具體的、歷史的問題,是改造现存社會制度的總問題的一部分。因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民族問題的解决方法完全要依據具體的社會環境、國內政權性質以及社會發展的整個進程來决定。根據這個理論,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從中國革命的全局去觀察和解决民族問題,並按照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來分别確定黨在民族問題方面的任務和具體政策。中國境內各民族的解放、各民族的繁榮發展和鞏固的聯合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偉大勝利。  相似文献   

16.
經濟建設與職業教育重農重工問題之探討 這篇東西,我的宿見很久,每以功課繁忙,末克即早草就,今趁假期稍閒,始得拉杂寫成。文中對熊(子蓉)高(四踐)二先生有所請教,時擱既久,難免多少有‘明日黄花’之感;但復憶自蔣委員长高唱国民经济建設運動後,海内學者,對國民經濟建設之重心安在,即應重農呢?抑重工呢?的問题的探討,頗極一时之盛,足見這種問題的解决,尚不失為目前我國社會重要問題之一:這使我對研究本文的興趣,更加了不少的勇氣。本篇內容組織系仿体东力杂誌三十二卷十六號袁聘之君‘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之重心问题’一文,而略加变更,于此合并申明,以示不敢掠美。作者识  相似文献   

17.
中國近五十年敎育思想史底研究,是一件很重大很有意義的工作。馮友蘭先生試圖從這一段歷史中就某些問題(即馮先生所說的突出點),寫出自己的『體會』,這樣開始這一問題的研究是值得歡迎的。今天親身經歷過這一段歷史演變的人正還不少,大家是有話可說的。馮先生這種辦法,就容易推動別人,引起討論。我希望馮先生的這篇文章能够成爲研究這一問題的一個引子。馮先生試圖用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底方法來分析問題,研究歷史,那更是值得歡迎的事。馮先生提出了三個很重要的問題,即『爲人民服務』、『理論與實際合  相似文献   

18.
如何加强教学效果的調查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学貭量带有关鍵性的問題之一。今年的升学总复习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数学教师很注意教学效果,学生演算一題,教师就檢查一題,有問題就研究解决,直至学生融会貫通,能够举一反三,才演算另一題。这样做,升学考試成績就此較好。有些教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說:“凡屬于思想性质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发表一年以来,在指导整风运动和各方面工作上,已取得辉煌成績。它不只在政治上提出解决新社会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新理論、新道路,同时也在教育工作上提出新的方針,并启示我們解决教育工作中許多矛盾、問題的基本方法。近一年来我們教育工作能有偉大轉变,关鍵就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作用。在这个文件的启示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們的教育工作已解决了許多重大矛盾、重大問題。先从学校中的阶級斗爭和政治挂帅的問題来看: 很多教育工作者以前总是这样想:教师思想經过几年时間,已改造得差不多了;无产阶級思想領导在各学校已經确立了,政治可以放松些了。于是取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