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山 《上海集邮》2007,(1):23-24
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收集票中票,特别喜欢珍罕邮票的票中票,它们的原票价值连城,不要说买,就是连看也难得一见。如今有了这些票中票,这些“珍罕”邮票现在都静静地躺在了我的邮册内,随时可拿出来欣赏。当然,票中票的选题不只是珍邮,还包括各国的首套(种)邮票,以及其它具有  相似文献   

2.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00,(12):28-29
早期邮票或珍稀邮票常常是不少国家发行票中票的理想选题。美国不常采用票中票的样式,却对邮票的老戏新唱情有独钟。这其中既包括“克隆”百年老票,仅更改邮票上的发行年份或色彩;也包括“起死回生”,动用很久以前设计但被打人冷宫的旧作。在即将到来的2001年,美国邮坛将再次上演老戏新唱的精彩节目。  相似文献   

3.
一、定义不全 正体票(P502)“又称正票、正常票,图案正确、印制合格,无变异或错版的邮票。与错体票相对而言时的称谓。”那么与变体票相对的又该如何称谓呢?可改为“与错体票和变体票相对而言时的称谓。”(严格地说,应为“无变异又非错版的邮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江西集邮》2006年第5期载有论及“大帅”票文,细读通篇,多为参考早期邮刊资料所成。尤以“大帅”票设计人之说,国内集邮文献多与施秉璋挂钩。1930年3月,施氏在《邮学月刊》1卷5期上撰文《余与张作霖纪念票之关系》,说此票“其图案完全系余所拟”,“至于此次纪念票而有圆数.亦余之提议。”如此.施氏为设计者似乎顺理成章。由于施氏全篇文章大有语病,当时即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尔后,施氏一夜成名,  相似文献   

5.
胡不为 《上海集邮》2000,(10):13-14
这是至今所见唯一贴有2枚“普5”20万元票的实寄封。  相似文献   

6.
刘沛 《集邮博览》2014,(2):58-58
甲:有这么一句话您听说过没有?叫做“千里姻缘一票牵”?  相似文献   

7.
近读《集邮》增刊第四期“普7100元对剖票实寄封浮出水面”一,该对上海最近拍卖的普7100元对剖票实寄封作了详尽的描述。并结合对剖票实寄封的历史沿革,认为普7100元对剖票实寄封是一枚极其罕见的新中国对剖票实寄封,对研究新旧币制更迭时期的邮政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认为该封缺乏考证,存在一些疑点,现将疑点提出,以求证于诸位师友。  相似文献   

8.
李近朱 《集邮博览》2011,(11):20-21
写下这个题目,先要作些解释。邮票中有“票中票”的图案,以及此类专题的集藏;而这个“邮外邮”,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语。说的是和“邮”本不搭界或关联很少的“邮外”领域,竞多方位的运用了“邮”的表现元素。于是,我便给了这个现象一个自创的概念,称作:“邮外邮”。  相似文献   

9.
(三)曾有珍邮 幸存于世 红印花加盖票中,一种绿色加盖样票,极为珍罕,前辈赐以“绿衣红娘”的美誉。另外,民国初的“临时中立”加盖邮票46枚大全套及未发行“大中华地图样票”无齿12枚全套,柯斌早年均有收藏。这一实情以前不为世人了解,今予披露,以实邮史。  相似文献   

10.
近日偶得普29(《长城》八达岭100分票底边十横连,带左、下、右三侧边纸,为错色变体,与正票相比,应该刷红色的部分全部变成了黄色。经请教北京邮票厂有关技术人员后获知:此票是因为操作过程中误将高压静电的电极接反,使油墨中的红色成份被阴极吸附脱出,仅余黄色成份印在纸上而形成,属漏检次品。至于为什么电极接反会使油墨发生变化?因专业性较强未获详尽解答,笔者不敢妄加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上海集邮》2005,(9):48-48
5月3日闸北区职工集邮协会组织“三泾一角邮线牵”集邮旅游活动,在泗泾,枫泾实寄封片,贴票盖戳。  相似文献   

12.
唐志敏 《集邮博览》2011,(12):25-25
《集邮博览》第9期刊出姚天麟的《“代封纸”不是封缄票》(以下简称“姚文”)和王忠义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封缄票》(以下简称“王文”)两篇文章,“姚文”中认为,“代封纸”是邮局按照邮章印制的签条并在发现邮件破损后由邮局在破损处代为封固时使用的,而“封缄票”是寄件人在交寄邮件前粘贴在封舌处作为封口使用的,  相似文献   

13.
说“版”     
邵林 《上海集邮》2001,(6):37-38
“枚”和“张”都是量训。任集邮学中,“枚”用于称单个儿的邮票,“张”用于称连伍一起、未经分撕的邮票。然而,在现今的邮品市场上,却以“版”为量词称全张邮票,许派生出“版票”、“版张”、“挺版”、“折版”、“大版”、“小版”等一连串习惯用语,这些词汇虽不见于1999年修订新版的《中国集邮大辞典》,但沿用之集邮书刊已汗牛充栋,为此、我们有必要来对它们作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14.
看到“博览”2012年第一期登出的《网上竞拍配套票》一文,在对藏友拍到心仪的邮品高兴的同时,作为“草根”拍友,也对自己的一点体会总结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一年多来,被集邮新人称为“老古董”的老纪特票强势爆发,不少精品票更是涨势可观,如《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从一年多前的5万余元升到了目前的16万元,曾被市场一度遗忘的老纪特票眼下又成了邮市香饽饽。老纪特票指的是新中国成立起到“文革”开始发行“文”字邮票为止,  相似文献   

16.
1995年8月1日,原邮电部发行“义务兵专用”邮票1套1枚,供驻黑龙江、辽宁、吉林3省义务兵试用。该票以其鲜明的陆海空三军形象、我军现代化作战兵器以及精湛的设计手法,深受部队广大官兵和集邮界人士的青睐。相对40年前的黄军邮、紫军邮、蓝军邮,再加上该票以红色为主调,邮人称之为“红军邮”。  相似文献   

17.
《集邮博览》第7期刊出《形似邮票的封缄票》一文,介绍了作者收藏的“中国人民邮政收到已破邮局代封”四方连邮政签条,这是一种由邮政部门印制的邮政签条,邮章上规定这种签条为“代封纸”,集邮界俗称“代封票”。  相似文献   

18.
清明上河图     
同题美术明信片不但版本品种相对较少,而且有的版本因全套张数不多,使得片图不可能与2004-26票图“全对位”,难免使自制片和谐一致程度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郑州改作本币票的原票,有人曾说“有三十好几种”;还有人说“主持加盖的人不懂邮票,所以加盖顺序混乱”,愚以为对此仍有议论一番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的第一枚纪念邮资封是1982年8月发行的“纳米比亚日”,第一套纪念邮资片是1984年8月发行的“中国在第23届奥运会获金质奖章纪念”。邮资封片除邮政功能外,还有很强的知识性、艺术性。邮资封片经过邮市几番大潮的洗礼和低迷的考验,已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其集藏队伍增长的速度已超出了集票张的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