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日语动词"つく",不仅本身有多个语义义项,当其作为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与别的动词联合使用时,也具有多义性这一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分析"つく"的多义性,确立其原型语义与图式模式,探究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つく"的语义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的复合动词"Vカケル",具有多义性。本篇论文从"Vカケル"后项动词"カケル"着眼,通过认知上的语义扩展理论分析其多义性,并进一步研究与前项动词结合后的复合动词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4.
陈春雷 《海外英语》2011,(10):310-311
复合动词是日语动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V+V」型复合动词又是复合动词的重点,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写的『複合動詞資料集』(1987)记载,日语中的复合动词有7500个之多。目前,关于复合动词的研究,国内外日语学界已有很多。该文以《天声人语》[1]刊登的文章中出现的部分「V+V」型复合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浅析「V+V」型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的语义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复合动词「~あがる」为考察对象,从修饰与被修饰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其意象图示,指出各类「~あがる」的语义之间是通过隐喻(metaphor)的认知手段互相关联,并实现由基本义到扩张义的语义发展。以期窥探复合动词的语义扩张的认知模式,以利于日语学习者对于复合动词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取り出す」为例考察了「とり+V2」复合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出对动作对象、动作场所或动作本身的语义范畴限制以及动作实现的难易度是影响V2单纯动词和「とり+V2」复合动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对复合动词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复合动词的习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お」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说明「お」类常用动词的范畴化、家族相似性以及模糊语义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讨「お」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お」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模糊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8.
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う」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阐释「う」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析「う」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う」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9.
「~なしでは」与[~なしには」的语法意义都可以表示为“如果没有……就……”.两者的语法意义看似相似,其实不然.本文将分别从其前接词词性特征、构句特征来解析二者基本义的不同:「~なしでは」强调:如果没有前叙事态的存在,后项事项就无法成立,即前叙事态是后项事项成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なしには」重点表达的是:如果没有事先实施前接动作行为,后项事项就无法成立,即前项动作行为的实施,是达成整个事项成立的比要前提步骤.  相似文献   

10.
复合动词可以说一直都是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利用『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语料库,对复合动词「~抜く」、「~切る」、「~尽くす」的用法做以简单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日语中,他动词"あげる"的基本意义是"(使动作的对象)向上移动",也还存在其他的意义。此外,「あげる」不仅作为单纯动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复合动词后项使用。作为复合动词后项时,「あげる」由于所结合的前接动词的不同而具有多种意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考察"あげる"的意义用法,首先调查他动词"あげる"的意义,然后了解"あげる"作为复合动词后项使用时有哪些意义,最后了解"あげる"与哪些前接动词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的视角分析动词「つむ」的语义多义性及同源动词的派生,词汇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根植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汇的语义产生了扩张,发展成多个义项,最终形成同源词汇群。同源词之间虽然具有不同的语义,但各个语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语义即原始动词的混沌语义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Vテモラウ」的意义与其先行动词的意义和モラウ的意义这两个因素有关。本文首先综合先行研究的观点分析提取独立动词「モラウ」的语义特征,然后,从「Vテモラウ」的先行动词的特征和「モラウ」的语义特征两方面分析「Vテモラウ」的句义和用法,确定具有事先请求的情况的「Vテモラウ」句的意义下位分类存在请求义、指示义、表达愿望义、许可义。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的语义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逐渐发展和变化的。但是每一个词汇都有其最原始的核心含义,无论词汇的意义发生何种变化,都不能脱离其本身的固有含义。在日语中,词汇的多义性现象都是围绕着该词汇的原始词根的混沌含义而产生的,以日语动词「かえる」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日语动词的语义多义性,以期为日语学习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とる」类动词是日语动词中一个频繁使用的小类。其基本含义表示手的活动动作。由于手的活动动作不仅仅在于"取",所以「とる」的语义涵盖面远远大于汉语动词"取"。本动词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表示手部活动的动词之间相互对应,形成了上位概念范畴和下位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日语动词「とる」的多义构造,使初学者能够对本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用法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李孟欣 《考试周刊》2011,(40):101-103
「もらう」是授受动词的一种,前面一般接续助词「に」或「から」表示动作的起点。本文从接受方是否想得到某物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对「~にもらう」和「~からもらう」进行对比,得出(1)接受方想得到某物时,「~にもらう」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交流,主要表现出接受方的感激之情,「~からもらう」强调动作的出发点;(2)接受方不想的得到某物时,「~にもらう」语义蕴含丰富,「~からもらう」只是强调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7.
黄森文 《现代语文》2014,(3):154-157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理论无法对其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及意象图式理论,对汉语"立"与日语「立つ」多义性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探讨,发现二者都是基于中心意义而衍生其他各项意义。另外,本文也通过对比汉语"立"与日语「立つ」的多义性,发现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会影响二者意义的衍生。  相似文献   

18.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日语动词「かく」进行认知分析,探析「かく」的多义性以及原始含义对其家族派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图表将复合动词「~出す」和「~始める」的意义领域进行划分,并在这一图表基础上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分析,使词汇讲解更为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20.
「手」不仅是表示身体部位的概念,而且还表示许多从原义上派生而来的语义。本文以日语身体部位多义词「手」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提喻和转喻在「手」的语义扩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并通过分析归纳出「手」的认知性语义扩展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