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授之以法,则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白杨》一文时,我注意把握教材的自身特点,教给学法,并让学生尝试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用“归并法”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归并法”是一种基本的分段方法。要求…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  相似文献   

3.
给课文分段,曾经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以前,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曾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左右着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当时教师逢文必让学生分段,逢考学生必得给短文分段。于是,“给课文分段”也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罪魁祸首,为改革者所诟病。仔细分析当时的“给课文分段”,确实存在机械操作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三年级学生“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段的教学是三年  相似文献   

5.
“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六年制的四年级提出的一项阅读要求。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要达到这一阅读要求,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教师要降低坡度,做好铺垫,在三年级着重进行“学习给自然段分层,说说层意”的训练。因为“段中分层”与“篇中分段”的方法是相同的,学生在三年级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段中分层”的训练,就能为四年级进行“篇中分段”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从“段中分层”到“篇中分段”的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6.
一、本单元还学目标1.能运用工具书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新词;能按要求背诵课文有关段落。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掌握其表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3.在严格进行语文训练的同时,结合课文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学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本单元教学构想1.本单元是全册最后一个单元,要注意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注意段与段的联系”,体会课文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指导学生从内容…  相似文献   

7.
语文五册36课《李时珍》中心突出,脉络清晰,宜于对学生进行分段的训练。课后作业题中要求“按照下面意思给课文分段”。“段”的概念在小学阶段首次出现。  相似文献   

8.
《李时珍》一课段的训练刍议江苏闻柯五年制小语第五册《李时珍》一课,在课文后面的作业中,要学生“按照下面的意思给课文分段”,这是本册第一次要求学生按提纲分段。要求虽然不高,但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的训练,教学时,就必须善加引导。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本课的...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从三年级开始“练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五、六年级学生要求“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然而,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而言,段的训练仍然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难点,学生蒙段、猜段,甚至不会分段的为数不少。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具有过硬的分段能力呢?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加强学生分段的操作性,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一、什么是分段的操作性? 所谓分段的操作性就是指分段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按照分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去做、去练,反复操作,逐渐形式技能。一般来说分段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一读课文,弄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二读课文,了解每一自然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三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节写的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分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仍有不少学生不会给文章正确划分段落。原因何在呢?我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分段训练中教师“框”得太“死”。在课堂上教师“死引”,非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既定的“框”架之中,课后要学生“死”记,考前让学生“死”背。训练的结果,学生或记得某课文分为三段,某课文分为五段,但不知其所以然,仍然不懂应该怎样分段。这样的办法不但没有开拓学生的思维,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要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1.
练习给课文分段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它体现在“导读”、“预习”和“思考·练习”中,并以“读写例话”明确提出。三年级的阅读训练处于由段到篇的过渡阶段,承上启下的特点较为明显。在第六册中,大量安排了给自然段分层,说出层意、归纳自然段主要意思的练习,在此基础上扩大到给课文分段,同时又为由段到篇的过渡作铺垫。分段训练不是通过教学一两篇课文就能完成的,而要通过对一篇篇课文的讲读,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细致分析教材结构,不准发现分段训练的指导思想应是由扶到放,逐步提高:教学程序应由渗…  相似文献   

12.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重点训练项目就是“练习给课文分段。”因此,教学这组课文,要在第五册训练学生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分段方法,并通过分段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捞铁牛》是本组教材的首篇课文,肩负着训练学生领悟分段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文章紧扣题目,围绕“捞”字,写了捞铁牛的原因,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和捞铁牛的过程,最后点明捞铁牛的人的身份。文章层次清楚,段落分明,是对学生进行分段训练的好教材。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依据段意进行分段,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抓好分段的起步训练龙城镇祖庄小学张凤英五年制教材第五册《李时珍》一课后面的作业中,开始要求学生“按照下面的意思给课文分段”,这标志着在前九组教材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段内部句与句、句与段联系的基础上,向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过渡。这是三年级段的训练的第二...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一般采用传统的“块块教学法”。教师总是把课文分成段,一课时教一块。教师对每段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点详细地讲解、翻译和举例,老师讲,学生记,堂堂老面孔,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提不起兴趣,这种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文应首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段教学。按照这一要求,我在实际教  相似文献   

16.
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指要──第七册第六单元一、本单元教学目标1.能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3.学习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段、归纳段意的一般方法,并练习运用这一方法深入...  相似文献   

17.
学习分段和概括段意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以《爱迪生》为例,谈淡我是怎样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段和概括段意教学的。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给课文分“逻辑段”。学生通读课文以后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的分段方法:一种按写作方法即总分关系分;一种按  相似文献   

18.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形式。教师引导得法,就能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怎样引导呢,现以给课文分段为例来谈谈: 讨论前,教师先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一、用三句话表达对分段的看法。第一句话说明分段的依据;第二句话用小标题的形式说明将全文分为哪几段;第三句话再具体说出段落起止。一个学生用这样三句话发表他对《捞铁牛》一课分段的看法:“我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传授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我听一位老师讲授小语第八册第三课《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颇受启发。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第四自然段,从文章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来看,是个过渡段。教师据此讲授了过渡段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曾说:“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都‘喂’给学生,更不可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叶老在这里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运用课文的例子,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采取“两变”与“两统一”的方法,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好课文例子,是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现论述如下,供参考。1、变讲为导,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