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习的重点 1.注重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掌握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寻求中间问题的训练解答两步应用题时必须提出隐蔽的中间问题,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复习时,要突出抓好寻求中间问题的训练。1.列关系式提中间问题。例如:“和平小学三年级有学生163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38人,两个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解答时从分析问题入手,列出关系式:三年级人数+四年级人数=一共有学生多少人。引导学生进—步分析关系式,三年级人数题中已经告诉,四年级人数题中没有告诉,那么就要先求“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就  相似文献   

2.
例1:五年级的女生占全年级人数的8/(15),新学期女生增加6人,女生人数占到全年级的5/9。五年级原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可先将题目中的一些条件改用比表述: 五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比是7∶8,新学期女生增加6人,男、女生人数的比变为4∶5。五年级原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分析]五年级的男生人数是个不变量,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及[7,4]=28可将以上两个比变化: 7∶8=28∶32 4∶5=28∶35  相似文献   

3.
一、画图要有利于分析数量关系画线段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选择算法进行解答。因此,线段图应准确而又形象地反映题中的数量关系。例1、红星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共拾废铁354斤。已知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拾24斤,五年级拾的是三年级的3倍少50斤。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简单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为学习两步应用题提供有利条件。1.补充简单应用题问题的训练。简单应用题要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如果只知道条件,就要补充问题。如:四年级有学生180人,五年级有学生2000人,_____? 可以补充两种不同的问题:(1)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2)五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或: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条件和问题的联系,为用综合法找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  相似文献   

5.
李老师在班级的墙报上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贵民希望小学五年级有学生40人,刚好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四年级学生人数比五年级多 ,四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出完题,李老师就问同学们:“五道题该怎样解?”快嘴的陈欢抢着回答道:“把五年级学生人数看作单位‘1’,那么四年级的学生人数就为1+ =1 ,则四年级有学生40×1=50(人)。而五年级的学生40人,又刚好占全校总人数的40%,所以全校共有学生40÷40%=100(人)。因此,四年级学生人数就占全校总人数的50÷100=50%。综合列式:40×(1+ )÷(40÷40%) …  相似文献   

6.
有些特殊的题目,条件少无法下手,可以假设一些具体数量,按具体数量合理推算,化难为易,巧解难题,非常适合同学们的思维习惯。例1 电影票10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 那么一张电影票降价了多少元? 解析:假设原来1只有1人买票,则增加后人数为:  相似文献   

7.
如何培养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注意应用题的阅读指导,培养审题能力。有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而且复杂多变,常有学生因审题不准而将题解错,怎样审题呢?1.指导学生读“准”题。例如:①学生到公园铺草坪,五年级学生铺了164平方米,比三年级学生铺的3倍多8平方米,三年级铺草坪多少平方米?②学生到公园铺草坪,五年级学生铺了164平方米,比三年级铺的3倍少8平方米,三年级铺的草坪多少平方米?③学生到公园铺草坪,五年级铺了164平方米,三年级比五年级的3倍多8平方米,三年…  相似文献   

8.
解答某些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巧妙地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题意求出某个未知量,进而由数量关系求出其他未知量,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例1.革新小学六(1)班的男生人数比全班总人数的30%多9人,女生人数比全班总人数的3/5少4人。求六(1)班有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  相似文献   

9.
(本册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使应用题教学开始实现第二次“飞跃”(一步到两步是第一次飞跃)。在教学中,应加强对比,促进知识的内化。)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说出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及数量关系式:①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②三年级平均每班有多少人?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准备题: ①新镇小学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师:小结板书:160+114=274(人),[三年级的人数]+[四年级的人数]=…  相似文献   

10.
简单的统计     
1 填空。(1)绘制统计图时,要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应该选用(  )统计图;只需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用(  )统计图。(2)某地上半年每月的平均气温是 8℃、12℃、18℃、20℃、25℃、32℃,为了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可以把它绘成(  )统计图。2 回答问题。(1)育才小学五六年级 7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五年级:一班 48人,二班 50人,三班 49人。六年级:一班 46人,二班 47人,三班 49人,四班47人。要求这 7个班的平均人数,该怎样算?(2)希望小学统计六年级学生的身高,得到的数据如下表。请求出六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身高(米) 1 35…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四册编排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学习有关两数进行比较的重要基础。所以,教材在既能使学生透彻地了解数量关系又不增加学习难度的前提下,共安排三个例题(课本中万以内加法的例3-例5)。这三个例题虽然各自的要求和作用不同,但都为着同一个目的:即巩固“同样多”的概念,明确谁和谁比,哪个数量是比较的标准,谁多谁少,并结合题目中的具体事件总结出“求比…多…”用加法计算。  相似文献   

12.
一、编班一个学校有两个以上复式班,就要考虑哪几个年级合编为一班,才有利于教学。一般有两种编法:1、相近年级合并编班。如把四个年级编为两班,则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各编一班。如有五个年级,可把一、二、三年级和四、五年级各编一班。如五个年级编为三个班,可把五年级或一年级作单式班(根据学生人数定)。有的主张把一、五年级混编,实践证明不利于组织教学;因为一年级是起始年级,五年级是毕业年级,合编一班,难点、重点过于集中了。相近年级合并编班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当较低年级直接教学时,较高年级的学生常会利用自动作业后的点滴时间听邻近低年级的课,这就  相似文献   

13.
夏天  夏晓 《良师》2004,(19)
猫咪咪遇到了一道题:有20棵树,分给一至五年级的同学去种。每个年级去两人,根据年级高低,每低一个年级依次少种一棵树,这几个年级各种多少棵树?猫咪咪左思右想不知怎样解答,只好向数学博士小兔胖胖请教。小兔胖胖看题后,画出如下线段图:接着小兔胖胖耐心地给小猫咪咪讲解:“从线段图揭示的数量关系来看,二、三、四、五这4个年级共比一年级多种1+2+3+4=10(棵),那么从20棵中减去10棵,得到的差再除以5,就是一年级种的棵数。所以一年级种(20-10)÷5=2(棵);则二年级种2+1=3(棵);三年级种3+1=4(棵);四年级种4+1=5(棵);五年级种5+1=6(棵)。”“对呀…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比多(少)一类简单应用题时,我着重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题意和布列算式。例如“一班43人, 比二班多5人,二班有多少人?”这个题,我抓住了以下四个问题,和学生一起画线段图。①这道题讲了几个班?②这两个班哪个班的人数多些?③题目已经告诉了哪个班的人数?④题目要求哪个班的人数?线段图一  相似文献   

15.
列方程解应用题与算术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现通过例题来说明。例1学校组织同学听科学报告五年级有95人参加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四年级的2倍多3人四年级听报告的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学习“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之前已经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也就是说,他们学习此内容是有较多知识储备的,教师如何牵线搭桥,促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基础自主解决问题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引入出示:去年的3月5日,我校三年级同学共做好事36件,四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8件。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生1:我可以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四年级做好事几件”,第二个问题是“三、四年级一共做好事几件”,第三个问题是“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做几件好事”。生2:我…  相似文献   

17.
假设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有些应用题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思考的时候,可以假设要求的两个或几个未知数量相等,或者先假设要求的一个未知数量是题里的某一已知数量,然后按照题里的已知条件推算,最后加以适当调整,即可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1.三只船共运木板9300块。甲船比乙船多运300块,丙船比乙船少运600块。三船各运多少块? 思路:假设甲、乙、丙三船运的木板块数—样多,那么甲船就要比原来少运300块,丙船就要比原来多运600块。这样,三船运的总块数就成为(9300-300 600)块,恰好是乙船运的块数的3倍,从而可以求出乙船运的块数。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按教材内容顺序讲述百分数意义之后,出示三道题目给学生讨论、回答: (1)五年级有学生10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8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四年级有学生20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10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占四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3)比较上面两道题目的结果。想一想:这两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运用线段图示寻找解题思路线段图比较直观,能正确地反映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它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辅助方法。在解题时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学生就能凭借线段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例如:同学们参加劳动,三年级去了86人,其他年级参加人数比三年级的2倍还多11人。参加劳动的同学共有多少人?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学生根据线段图就能揭示数量关系,从而列出综合算式:86+(86×2+11)。有些学生还能从线段图上感知,参加劳动的人数共有多少,是(1+2)个86还多11人,从而得出第二种解法:86×(1+2)+…  相似文献   

20.
画图得巧解     
秋天到了,希望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进行采树籽活动,六年级采了28 (1/2),比五年级多采了6 (3/4),比四年级和五年级采的总数少4 (2/3)千克。四年级采了多少千克?我是这样解的。先根据"六年级采了28(1/2)千克,比五年级多采了6(3/4)千克",求出五年级采的树籽有28(1/20-6(3/4)=21(3/4)(千克),再求出四年级和五年级采的树籽的总数是28(1/2)+4(2/3)=33(1/6),最后求出四年级采的树籽有33(1/6)-21(3/4)=11(5/12)(千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