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一次,我刚开始教《掌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便交发灵感,一下改掉了原来教案中的预设。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预习《掌声》一文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我以后,我便出示了本课的词语,检查了认读情况。接着,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在这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同学们,我们现在组织一次访谈活动。我是这篇课文的作者,你们读着课文想一想,有哪些问题需要采访我?”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真把我当作作者了:  相似文献   

2.
师:《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即将毕业之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了记忆中的小学生活。感情真挚.语言朴实丽优美。每次读这篇课文,总能勾起我对小学生活深深的回忆。其实,同学们也面临着小学毕业,我想,这篇课文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尽情地感受、动情地朗读、深情地回味。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随时圈画深受感动的语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那一次,我刚开始教《掌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便突发灵感,一下改掉了原来教案中的预设。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预习《掌声》一文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我以后,我便出示了本课的词语,检查了认读情况。接着,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在这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同学们,我们现在组织一次访谈活动。我是这篇课文的作者,你们读着课文想一想,有哪些问题需要采访我?"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真把我当作作者了:  相似文献   

4.
走近舞台,体验神奇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我的舞台》(学生齐读课题)。这是篇略读课文,老师指导大家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生:这舞台在哪里?生:这是个什么样的舞台?生:这个舞台上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5.
师:在今天这个大热天儿里,我们学习一篇能让人体会到凉爽的课文,《第一场雪》。(板书:第一场雪)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生:课文为什么叫第一场雪?生:作者为什么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生:什么叫瑞雪?生:既然冬天的夜晚格外寂静,为什么还要写些声音呢?〔学生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是一次集中反馈,这样设计,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师: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这节课我就和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还要解决同学们…  相似文献   

6.
<正>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互动:教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学习《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略。)二、摸准学情搭好脉师: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谈一谈你对课文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生:我感觉这篇课文有点难,鲁迅好像从睡梦中醒来,讲了一连串的梦中故事。生:我觉得《好的故事》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7.
巧用新闻导入课文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汪老师所教的班级,去听新授课《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传统课文,汪老师能否教出些新意来呢? 正当我想着,汪老师已从容地走上讲台,脸带微笑地开了口: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新闻故事。”第一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爱听故事,一个个翘首以待。于是,汪老师就抑扬顿挫地讲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新增的说明文 ,作者以确凿的材料 ,翔实的数据 ,说明了黄河 2 0 0 0年来变化的情况 ,分析了黄河变化的原因 ,提出了治理黄河的办法 ,读来令人信服。教学时 ,我在学生读课文 ,初步理清线索的基础上 ,着重于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一、紧扣题眼 弄清“变化”课文题眼是“怎样”一词 ,紧扣题眼 ,教师设问 :近 2 0 0 0年以来黄河原来怎样 ?现在变得又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轻读课文 ,划出有关词句 ,并填写下表 :时间变化的情况原因何在数千年、数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摇篮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自然条件好 ,…  相似文献   

9.
有机会欣赏任荣桂老师教学《军神》一课 ,那种让学生“读后谈体会 ,读时重表情”的教学风格十分独特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选择两个片段 ,供大家借鉴。片段(一)师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军神》这篇课文 ,请大家读读课文 ,走进刘伯承 ,当你亲眼看到刘伯承做手术的经过后 ,离开这家医院时 ,你想说些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 ,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会在读中想 ,读后思 ,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师 :(生自由读课文)课文读完了 ,你想说些什么?生 :刘伯承是一位勇敢的军人。生 :刘伯承手术不用麻…  相似文献   

10.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19课《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深,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不为文中一些较深的知识所纠缠,又能掌握文中所述的一般性的科学常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自然能力的目的呢?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初读课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阳对四年级同学来讲,没有不熟悉的。但是真正能说出些道理的还不多。当同学们初读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设计了下列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然后多读几遍。(学生读课文,画句子,读句子。)师: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并告诉他你的感受。(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师:想让同学们都分享你的收获吗?(生齐答:想)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很喜欢花儿盛开的样子,所以我觉得很美。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我喜欢“小莲蓬”那可爱…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昆明市武成小学唐朝霞《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第九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开篇就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概括介绍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l.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各段落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流资料教师板书题目后问: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了关于黄河象的有关资料,现在谁愿意展示给大家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图片、文字等均可。教师还应注意问学生:你从哪儿搜集到的?一方面肯定该生会学习,另一方面启发其他学生:课外学习资源丰富,图书、报刊、电影、网络等都可利用。教师…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语文九册6课《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写的是科学家们对一头古代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有关知识。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借助图片、幻灯来再现黄河象的形象,搞些直观教学。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我觉得,教语文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直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地观察、思考、领悟。如果学生用不着看图片,只要一读课文,脑子里就能映现出没有图片的图  相似文献   

15.
《一分钟》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元元路遇红灯的焦急,没赶上汽车的叹息,步行的无奈、辛苦和因迟到而脸红的尴尬,这是课文的重点。学会从深深的后悔中接受教训、明白道理:“时间像金子,分秒都宝贵,年年需如此,一生要坚持”,这是课文的难点。一、创设情境,初读感知课前以游戏导入:让同学们感受一分钟。A.请同学们“憋气”一分钟。B.请同学们用一分钟讲童话故事。游戏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同样的一分钟给自己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对课题“一分钟”质疑。初读课文时,做…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从自学课文做起。现行语文课本,自读课文的比例非常大,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可是,很多学生面对一篇课文,却无从下手,不知应该学些什么,不知应该掌握些什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指导学生用如下几“招”,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7.
一、质疑入情 :出示课题 :鸟情。(理解课题的意思 :鸟情 ,即鸟的感情。)鸟怎么会有感情?与谁有感情?为什么会有感情?读读课文你就会知道了。二、初读悟情 :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 ,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初步感受“我”和小鸟之间的感情。三、精读品情 :1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说说鸟与谁有感情?2 默读课文 ,找出表现“我”和“小花”感情深厚的句子 ,认真读一读并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3 结合学生讨论 ,主要抓住以下几句话体会“小花”对“我”的感情 :(1)它常常伴我左右 ,和我玩耍。(2)暑假开学后的第一…  相似文献   

18.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课文,老师们通常的处理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弄清楚小猴子下山“看见了什么,丢掉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耐性,不能见一样爱一样,到最后一无所获。教学此课时,我最初的设计也大致如此。因此,学完课文后,我也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怎么办?”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多数的意见都紧扣“主题”,我十分满意,正准备趁势结束课文的学习。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如果我是小猴子,我会想办法保存好已经得到的东西,利用得到的东西为大家服务。”我心里一动,顺势将学生…  相似文献   

19.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之后,同学们按照我们已经掌握的制图方法制作了这篇课文的阅读地图,请大家拿出自己制作的阅读地图来互相交流一下。  相似文献   

20.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创设氛围 1.同学们,你了解大海吗?你体验过海边的生活情景吗?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烟台的海的课文。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接着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烟台的海有怎么样的"独特"景观?接下来,我们就研读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