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版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设计理念 教学中,牢固树立“课堂是学生的”“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等课程新理念,紧抓外祖父三次流泪的场景,由浅入深地引导,调动学生感悟外祖父的思乡、爱国之情,启发学生领悟外祖父将爱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之上,他对祖国的眷恋一如梅花,忠贞不渝,使学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2.
鱼说:“我流泪了,你看不见我的泪水,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水,因为,你在我心中。”鱼儿喜自由,爱幻想。瓶子冷漠而无情。鱼儿喜欢挥动她的尾鳍自由自在地在水里嬉戏,而瓶子却冷漠地注视着世界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我”流泪表现亲子之爱是《背影》的主旨。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的背影:在浦口车站,看到为我买橘子而艰难地攀越站台时父亲的背影,当父亲一切安排妥当而离开车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时的背影。两次背影使得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我非女流之辈,多愁善感,而是大丈夫一个,年岁已二十。自古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使得我七尺男儿泪落沾襟?是父爱。我在浦口车站与父亲分离时两次流泪有别于文中的另两次流泪。在徐州见到父亲,得知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之职被除,又看见满院的狼藉不堪,顿时触景生情,倍感命运多舛;加之思念起去世的…  相似文献   

4.
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通过“巧设实验”来点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课堂中自由地翱翔,以此来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文章结合教学案例来谈一谈“巧设实验”在化学课堂中实施的心得与体会。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设计了三个追问,有效地诠释了“普通”一词的内涵。追问一:谁“噙满泪水”?为什么?黑板上写下问题后,学生们一愣,陷入思考。我又用粉笔在“噙满”两个字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请问‘噙满’是什么意思?”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要流泪了”,有的说“是泪水满满地在眼眶里打转转,呼之欲出了”,有的说“情至深处,说不出话来时就是那个样子”。我说“:一定是动了真情时才会这样。”学生们纷纷点头认可。我指着黑板问“:谁这样了?”学生回…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上要做到教师起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讨论是最好的形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何时组织讨论呢?下面谈谈我的点滴体会。一、“曲问”“卡壳”时。教师设置的曲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更能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理解课文,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由于学生认识结构的欠缺,往往造成课堂巧问“卡壳”,此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及时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努力,打通脉络。例如我在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学生刘某提出的一个问题难倒了我:外祖父既然那么思恋祖国、想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国呀?当时的我沉浸在外祖父的三次落泪里,一下子懵了。随即,我马上把皮球踢给了其他学生:“嗯,你很会思考。看看同学们怎么回答?”于是,学生之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联系上下文,学生马上找到了依据,来自于课文中母亲的回答:“外祖父年纪大了……”大部分学生认为:外祖父年纪大了,不适宜坐船、  相似文献   

8.
(题目就是观点,包含了很多信息和悬念,足够吸引读者)我天生是一个爱流泪的孩子,我流过太多的泪水。而我也不知多少次看见妈妈在默默地流泪。(妈妈为什么流泪?这里有悬念)泪水中,有  相似文献   

9.
秦越霞 《广西教育》2013,(48):55-57
“郝洁基本功扎实,在教学上机智灵活,课堂驾驭能力很高。”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 “她的课堂让孩子们流泪了,也让我流泪了,她的课堂是这般具有感染力。”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潘自由这样评价。  相似文献   

10.
我天生是一个爱流泪的孩子,我流过太多的泪水.而我也不知多少次看见妈妈在默默地流泪.(妈妈为什么流泪?这里有悬念)泪水中,有妈妈诉说不尽的生活的辛酸;泪水中,有妈妈对爸爸无时无刻的体贴:泪水中,有妈妈对儿女殷切的期盼;泪水中,也有妈妈对我们全家人平平安安的祈求和祷告.  相似文献   

11.
谈数学教学中“化归”能力的培养杨吉成,赵菊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数学课不仅要教学生掌握好知识,更要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能力。这不仅是学好数学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化归”同“递推”等一样是数学...  相似文献   

12.
追问是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精准的追问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发展数学思维。文章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为例,通过课上的五次“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方法、感受共性、把握本质、体会价值、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的《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蕴含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出现过多次的“泪水”意象。首先,“背影”意象的生成,离不开“泪水”意象的浸透。一方面从文章字面上看,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总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说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自己“不能簌簌地流下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或是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或是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关注教师的“动”,对学生“动”的关注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说,繁琐分析以至肢解课文,学生在课堂里默默聆听,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语文教学陷入“少慢差费”的困境,造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如何走向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我有几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谢芳 《中国德育》2008,(7):93-93
课堂上,同学们就“规则”一词展开讨论。“不能迟到就是一种规则。”“下课后,保持安静的环境,这也是一种规则。”……“我觉得邱少云非常讲规则,他发现身上着火,虽然有机会扑灭,但是他考虑到一旦挪动身体就会暴露整个部队,为此才会被烧死。”话音刚落,许多同学笑了起来。本是该流泪的事迹,泪水却在笑声中隐形了。  相似文献   

16.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最基本的理念。然而,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以生为本,确是一个令人费思的问题。前不久,本人有幸又当了一回“小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课毕,思绪难以平静,感想颇多。身临其境地再次作为学生,使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数学课堂究竟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7.
王乔  周美玉 《教师博览》2023,(18):40-42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有些一线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往往不得其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构不成一条文化传承的路径,学生在课堂上所得甚少。基于此,文章提出语文“课前五分钟”环节力图循序渐进,探索如何在古诗文学习中利用好“课前五分钟”,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  相似文献   

18.
王维 《文教资料》2013,(28):5-6
西方浪漫派诗歌中常常说神圣的眼泪是从天上来的。小说《高老头》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在该作品里共有八处流泪。这些泪水都是神圣纯洁的情感的外化。文章分析了其每一次流泪的情感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最终的蜕变。  相似文献   

19.
一天,我在办公室和几位青年教师讨论一节课的教案。见几位学生兴冲冲地跑进来,围着一位老师交流课堂上的一个话题。那位老师一脸疑惑,经学生提醒方才记起在课堂上他曾讲过“下课后再讨论”之类的话。教师一脸尴尬,学生悻悻而归。  相似文献   

20.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背影》公开课,精心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父亲》以渲染情境,抓住“我”的几次流泪这个动情点,充满激情地一遍遍为学生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