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设计理念 1.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转变为信息技术课程,不但是课程内容的变化,而且也是教与学方法的变化。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时,一要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二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本单元就是基于这个理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2.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要突破传统的局限于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课时的分配,将学生能力的培养细化在一个知识单元具体课堂教学中。基于单元的设计有助于学习者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初中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努力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计算机教学有所帮助.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端正学习思想;其次,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信息技术堂课教学中;再次,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课堂;最后,引导学生讲所学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讲计划"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则是主要教学组织形式,适合新课改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学讲计划"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4.
杨晓红 《甘肃教育》2014,(12):66-66
正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将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融入信息技术,使各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网络等形式,使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积极的强化课堂互动、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等,已经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有效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进一步的沿着正确的教学思路指引,积极的探索和钻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对策和具体方法,进而不断地强化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姿态投入到对相应信息技术知识内容的学习之中,继而实现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  相似文献   

6.
李争 《学周刊C版》2020,(1):146-146
当下,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且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是从实际教学出发,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浅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都相对发生了改变。然而,目前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致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本人认为各种形式的分层次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值得提倡。分层次教学并不是把学生分出好坏来,而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节奏加快、信息量巨大的时代,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不可忽视的任务。要落实这个任务,"学讲"可以助一臂之力。文章结合学讲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学讲方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是要在教学中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1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  相似文献   

10.
小学是学生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初阶段,不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程度和认识有所偏差.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展开课堂授课,将因材施教理念引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通过对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从内容、目标、学习形式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进而促进班级学生的整体进步.文章立足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实况,就小学教师如何有效地采用因材施教法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学生的生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摆脱课堂讲原理、课后背"条条"的教学形式的束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技术的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所谓信息技术整合的的实验教学,通俗讲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的工具和手段,作为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认知工具,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信息技术整合的实验教学,应充分认识和把握必要性、互动性、应用性和开放性这“四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提倡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开放的、综合的,信息技术课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今社会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也愈发显得重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只当作知识的"容器",还要努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传统信息技术课讲练结合的模式不再适用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而应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从而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时,一要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二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下面就谈谈我这些年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培养批判与创新思维,但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多还停留在浅层学习.文章通过对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主题、多元评价、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平台等方面提出有效教学策略.文章通过案例加以分析,以期为基于深度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项目学习的基本流程出发,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把项目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步骤,将项目学习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着不被重视、师资不完善、教师综合素养不高以及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要想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春  冉雷 《教育教学论坛》2012,(30):239+23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初中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努力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计算机教学有所帮助。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端正学习思想;其次,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信息技术堂课教学中;再次,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课堂;最后,引导学生讲所学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出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模式、自主学习的学法指导、教学情境设计、课堂练习设计、如何鼓励学生等方面论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与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教学,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的学习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