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荒漠化及其对我国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陈荒漠与荒漠化,以及荒漠化对我国的危害,进而分析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荒漠化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除传统的治理方法,讨论了一些科学的治沙方法。  相似文献   

3.
胡开亮 《湖南教育》2002,(17):29-29
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的数学素质,但德育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我经常利用一些现实材料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情感,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在讲解数列应用题时我选讲荒漠化治理问题。例如: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是国土总面积的17.6%,近二十年我国荒漠化土地平均以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若这二十年治理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前一年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的1%,试问二十年前我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通过习题,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不加以治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要不了多少年就会消失…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发展有着自然与人口行为两方面的原因,而中国北部荒漠化的扩展与恶化和沙尘暴存在着必然联系。文章探讨了荒漠化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2 62 .2万平方千米 ,占国土总面积的 2 7.3 % ,涉及到我国 1 8个省区的 471个县市。国家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540多亿元 ,平均每天近 1 .5亿元。我国荒漠化的速度逐渐加快 ,据测算 :在 2 0世纪 50年代 ,我国土地沙化面积每年约以 1 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到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已发展到每年 2 4 60平方千米。荒漠化的产生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荒漠化主要是风蚀、水蚀和盐碱化 ,主要分布在我国经济落后的非季风区。自然原…  相似文献   

6.
悲情丝绸路     
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结果,荒漠化的程度及其在空间上的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类对土地施加压力强度的影响.我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约有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荒漠侵吞.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可以见证我国荒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荒漠与荒漠化,以及荒漠化对我国的危害,进而分析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题目】一、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普查结果 ,我国荒漠化 (沙漠、戈壁、及沙化 )土地总面积为 168 9万平方千米 ,占领土总面积的 17 6% ,近 2 0年来 ,我国荒漠化土地每年平均以 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目前 ,我国已有多项荒漠化防治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10 %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 ,以防沙治沙为主要目的的造林保存面积达 10 0 0万公顷……。 (《地理文摘》)1.假设这 2 0年间 ,每年我国治理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前一年荒漠化的 1% ,试求我国 2 0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有多…  相似文献   

9.
黄宗英 《地理教育》2015,(Z1):130-131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  相似文献   

10.
自读导言地球环境是当今人类社会一个沉重的话题。多年来的滥砍乱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倾草地,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预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又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宝贵的土地资源惨遭吞噬,漫天的沙尘暴频频造访,面对肆虐的自然灾害,人们不能只是惶恐不…  相似文献   

11.
韩立瑞 《生物学教学》1996,(3):40-40,44
据统计,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四国国土面积总和,占地球陆地面积1/4。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9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协。荒漠化已成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为此49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6月17日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唤起全人类向共同的敌人——土地荒漠化宣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广、遭受荒漠化威协最大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防治荒漠化成就最突出的国家之一。那么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治理及未来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陈开元 《中学文科》2006,(10):77-77
1968~1973年西非特大干旱加剧了撒哈拉沙漠南缘萨赫勒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过程。为此,联合国专门于1977年在内罗毕召开了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方案,荒漠化这个名词开始被采用。当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采用的定义是“土地生物潜力退化或破坏,最终导致类似荒漠的状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荒漠化列为《21世纪议程》的第12章,并将荒漠化定义修改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特征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1)风蚀和水蚀致伊土壤物质流失;(2)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3)长期的自然丧失。这比我国传统的单纯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沙漠化)内容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7.9%,并且以每年3436平方千米的速度递增,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国荒漠化治理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几十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技术模式,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荒漠化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论述国内外荒漠化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当前荒漠化评价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了3S技术应用于荒漠化评价与监测的趋势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荒漠化基础理论与评价体系的必要。同时,作者在将荒漠化概念理解为“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所造成的以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的严重土地退化”基础上,提出了红色荒漠化概念,即指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在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下,因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以地表出现劣地为标志的严重土地退化,并做出基于3S的红色荒漠化评价与监测的技术路线设计。即:1)确定红色荒漠化生态基准的时空尺度;2)建立各种红色荒漠化典型类型的数据库;3)基于3S的红色荒漠化评价与监测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荒漠化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除传统的治理方法,讨论了一些科学的治沙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本文尝试从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在中国,荒漠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8.
荒漠化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但由于土地荒漠化分布广泛、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因而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荒漠化的分布、成因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沙漠化防治策略,为沙漠化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晋西北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进行土地荒漠化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以制约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及人为因素变化为依据,对晋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周旸  张卫青 《地理教育》2015,(Z2):78-79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版)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Ⅲ》中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的防治。从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本节与本章的另外五节内容是并列关系。但从学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上来看,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引领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