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动词“进行”是个很普通的常用词,在造句中,经常做谓语,如:“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其前可加状语修饰限制,如上例中的“正在”。“进行”是个及物动词,做谓语时,其后可带宾语,宾语一般是动词性的,如:“进行讨论”、“进行审查”、“进行分析”、“进行调查”、“进行化装”、“进行研究”、“进行批评”、“进行表彰”等。同时,也可以带补语,如:“进行下去”、“进行得挺顺利”等。此外,“进行”还可以做定语,或前加定语修饰限制等。严格地按照上述特点和规则使用该词,是正确运用该词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2.
助词“的”是一个使用范围比较广、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常用诃。它是一个虚词,在语言结构中,其主要作用是:(1)在词语的组合中,可用以表示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语法关系,如:“早晨的太阳”、“正确的结论”、“我的看法”、“令人感兴趣的活动”等等。在造句中,可用于定语之后,表示定语与主语之间,或是定语与宾语之间的修饰限制关系,如:“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实践。”其中,主语“标准”之前的定语是“检验真理”,后边用了“的”;宾语“实践”之前的定语是“社会”,后  相似文献   

3.
“对”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极高。它属多个不同的词类,因而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它可属动词,用做谓语,其后须带宾语,如:“我的批评,对事,不对人。”“你要面对现实。”可属形容词,做谓语、定语、补语等成分,并可单独回答问题,如:“我的想法对吗?”“对的做法和错的做法一对比,就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4.
动词“发生”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它在造句中,经常充当谓语。如:“这个事件发生在1918年。”“那年冬天曾发生过这种现象。”在前句里,“发生”后带补语“在1918年”,是个表时间的介词词组;在后句里,“发生”后带宾语“现象”,是个名词。所带宾语除名词外,还有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他的认识的确发生了变化。”这类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充当的宾语,有个突出的特点:它往往与主语有密切的联系,所用动词性词语有时可以做句子的谓语,如上句也可以转化为;“他的认识的确变化了。”因此,当它们能够做谓语或者必须由它们做谓语时,还在前边加用动词“发生”,结果就会是:(1)使语言无形中罗嗦起来;(2)错误地用“发生”替换了句子本来的谓语,改变了本来的语法结构关系;(3)或者使相关成分之间关系不协调,或者使句子残缺一定的成分。这就是“发生”多余滥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句子由若干个成分(即主语、谓语等)构成。一句话的构成成分,是有秩序地排列起来的。成分序列指的就是成分在语句中的排列顺序。了解其变化规律和表达作用,对于增长语文知识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汉语的成分序列比较固定。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如果变更  相似文献   

6.
三、无主句和省主句不同于缺主病句句子的一般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完全句至少应具备主语和谓语。不完全句在全民语言中十分普遍,例如表示自然现象的“出太阳了”,表示祈使命令的“站住”,表示感叹的“真漂亮”,标语口号“振兴国家”,以及独词句“好”,等等。这些不完全句在科技语言中极少出现。而全民语言中表示存现(消失)的句子如“桌上有本书”和蕴含泛指人的主语的泛指句如“不自由,毋宁死”这两类句式在科技语言中却用得极为广泛。前者如“在两相之  相似文献   

7.
“水平”在前,除如上文所说的做主语之外,还可以做定语,与其后相关的词语构成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定中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后的相关词语与“水平”没有组合搭配关系,那就往往造成定中关系不调的错误。这有以下两种主要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一个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就成为句子的一个构成部分,并和它前前后后相关的词语发生这种或那种语法、语义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正确运用词语、精心构造句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以下三例: ①故乡的春天异常美好。 ②春天的温暖与香色多么醉人! ③谁不喜欢这明媚的春天呢? 以上三例皆有“春天”这个词。在例①中,“春天”做主语,它的前边有名词“故乡”对其修饰限制,说明是何处的“春天”,做“春天”的定语,两者之间是定中关系;它的后边有“异常美好”这个偏正词组,来陈述它,说明它怎么样,两者之间是主谓关系。在例②中,“春天”做定语,置于“温暖与香色”之前,对其修饰限制,两者之间是定中关系。在例③中,  相似文献   

9.
二、符合语法语法是写文章的语言法则,消息写作也无例外地要遵守语言法则。遗憾的是,我们的消息中还不时出现各种语病。 1.残缺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少必须有的成份。句子包括一定的成份,一般句子成份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新闻报道中句子残缺,往往是缺主语或主语不全。例如:“不久前,本报研究所前往沈阳和本溪,就租赁经营的有关问题进行追踪采访和问卷抽样调查。”(《租赁,你给企业带来了什么?》的编者按,载1987年9月25日《经济日报》)  相似文献   

10.
数词和量词合起来叫作数量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表示物量的,常充当定语或谓语;表示动量的,常充当状语或补语。因此,运用时应根据数量词所修饰的对象或充当的成分来确定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同时,数量词与修饰的对象在结合时也有一定规律,应根据习惯用法,使其搭配得当。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出现错误。如: 1、不久,一个接一个同学到主席台上朗诵自己的诗作。(《中国青年报》1979年10月16日)  相似文献   

11.
助词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是用在词语中间表示前后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美丽的花园”、“热烈地歌唱”、“干得很好”。语法书上,都说“地”是状语的标志,“的”是定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但是,当前的报刊上,出现对这些结构助词用得不够规范之处经常发生,产生了语法上的混乱现象,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太远的不举,仅从随手翻到的,如“感谢你,傅大夫!”(见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陕西日报》三版)一文中“傅大夫一遍一遍的向我母亲解释放血的根据和理由”一句里前一个“的”用错了,应改成“地”字。  相似文献   

12.
间接动宾关系在句法结构上,有时表现在状语与动词性中心词之间。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本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附加与被附加的关系;但当中心词(或句子的旧语)是由及物动词充当的时候,在语义逻辑上,该动词的支配或关涉对象,即间接宾语,则是状语的某一部分,这两者所构成的动宾关系,就叫做状中式(或叫做状谓式)间接动宾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13.
邵武方言与“重叠”、“附加”语法手段有关的形容词构成格式中,“BBA'式着重强调程度,“ABB’,式既表状态也表程度。“AnD[nein45]”式表程度强化且带亲切语气d_从句法功能来看,这几类形容词作谓语的功能最强,充当定语时必须后接标记词“咯“,出现在补语和状语位置上的机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14.
动词“发生”在词组的组织与句子的构造中,常见的另一类语法错误是:与其相关的句法成分关系不协调。这类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发生”做谓语时,与其宾语关系不调 “发生”做谓语时,其后所带的宾语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名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如:“发生了交通事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个句子中的“事故”兴趣”都是名词。另一种是动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动词或动词性词语充当。  相似文献   

15.
“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使用广泛、独具特点的句式。典型的“把”字句是指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而且具有极强处置意义的句式。如: ①他把苹果树锯了。②我把旧窗纸撕了下来。③炊事班把饭送上了工地。④这孩子把我们给忘了。⑤妇女们把洗好的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以上五例是“把”字句几种常见常用的结构形式,从中可以看到“把”字句的一些主要特点:(1)句子原来的宾语用介词“把”提到了谓语之前,成为逻辑宾语,并与“把”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如例①的“苹果树”,例②的“旧窗纸”,例③  相似文献   

16.
阅读报章,“通过……,使……”的句式屡有所见,如:“通过学习文件,使大家提高了认识。”“通过同志们的帮助,使他认识了错误。”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语残缺式病句. “通过……”系介词结构,在汉语里介词结构是不能充当主语的。“通过……,使……”句中,“通过……”是状语,“使”谓语,“使”之后是宾语部分,全句没有主语。句中发出“使令”行为的不是“通过……”,而是“通过”后边的介词结构的宾语部分,即上述例句中的“学习文件”、“同志们的帮助”。如果把状语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造句中,句子本来的宾语被另外的词语所暗中替换,因而使谓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关系失调,句意不通者,就是宾语的暗换。例如: ①名闻遐迩的大熊猫早就受到各国朋友的喜爱,仅去年一年,“迎新”、“永永”就“接待”了一千万游客的观赏,其中有12万外国游客。(《体育报》1984、7、7第一版) ②这些同志为了完成这件艺术品的制作,每人每天都工作12小时以上,把全部力量和心血都用上了。(《体育报》1984、6、13第一版) 例①“仅去年一年……观赏”中,谓语是“接  相似文献   

18.
“的”是一个结构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结构助词除“的”外,还有两个,即“地”和“得”。习惯上,这三者是有一定分工和使用范围的。“的”在词的组合或在句子结构中,表示定语与中心词之间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如:“清新的空气”、“过去的他”、“工作方法的  相似文献   

19.
报刊上常见“的”、“地”、“得”三个字,有些使用不正确。下面简要谈谈它们的正确用法。 “的”、“地”、“得”均属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某些句子成分的标记。“的”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共产党”,“洗得发白的军衣”;“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严肃地说”,“很清楚地听见”;“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得”后边的分成是补语,如“热得满头大汗”。  相似文献   

20.
同任 《编辑学报》2006,18(3):196-196
有的刊物的论文摘要中甚至编辑朋友撰写的文稿的摘要中常出现与如下类似的语句。谓语动词“提出(了)”所要求的名词性宾语没有出现,应予补出。原句应改为:提出了不仅要提高空燃比,而且要增大供油提前角的观点。例1摘要探讨审稿、退稿、修稿过程中编辑工作的人性化问题。提出了编辑与作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编辑必须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尊重作者、关爱作者,建立稳定的作者群,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稿源,以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这里,谓语动词“提出(了)”之后跟了相当于主谓词组,做宾语,而真正的宾语“观点”之类没有出现,应予补出。原句可改为: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