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创作中不多的涉及个人家庭生活的作品。在这种"个人故事"的观察与讲述中,旁观叙事者的存在被凸显出来,在聂传庆"发现"事实真相前隐身,心理描写或经意象加以点染,或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在真相大白时显现,参与描述事态发展与人物心理,人物心理与旁观者的介入交融在一起,使得作品呈现出张爱玲一贯冷静、客观的特点,这与她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冲突是指叙事类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自身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集中概括的反映。善于把握叙事作品的矛盾冲突,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冲  相似文献   

3.
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受推崇的短篇小说之一,自发表以来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作品暴力救赎的宗教主题、荒诞的艺术特色已成为评论家的热点话题。而作品中人物所展现的种族和文化优越感,"另类"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以及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对话"的失衡却被人们忽视。论文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指导,深入文本,分析人物,从而挖掘该作品所折射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永生 《现代语文》2008,(12):60-61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基础和核心元素,戏剧就是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曹禺大师的《雷雨》在这方面堪称经典,四幕话剧在方寸舞台上,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现以教材中节选的第二幕为例,让我们体会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先生是如何层层刻画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些以"变形"为母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变形人物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的人性被压抑、欲望难以满足、生存现实与生活理想相矛盾,从而走向心理扭曲、变态。文章主要以中国现代文学变形母题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变形现象的特点,从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主观性格两方面追溯变形人物发生变形的原因,并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变形母题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禺的作品充满内涵地表现了封建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家”作为最为本质的背景要素,来描绘他对社会、对人生中悲剧的认识。不论是外表光鲜的周公馆,还是腐朽不堪的曾家大院,亦或是茫茫原野上的封建家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演绎着“家庭”内部的矛盾悲剧。并且以“家”为依托,突出了人物在如此家庭背景下所生成的性格悲剧和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7.
张晟 《考试周刊》2013,(43):38-38
本文意在探讨《琵琶记》中封建伦理关系的矛盾与消解,并由此形成对作品意义的深入探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讨论封建伦理关系的发展概况,其次探究矛盾与消解在作品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孝"的内在矛盾,封建家庭中的女性矛盾,忠孝的矛盾及礼教与人性的矛盾,最后形成对作品意义的现代思考,主要从封建文化的角度分析矛盾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作品中矛盾与消解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劳伦斯的作品广被世界文坛重视。《盲人》这部小说展现出劳伦斯对"交流"的看法,通过外部描写表达人物内心的挣扎。它体现出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探讨以及朋友之间矛盾的探索。试图通过分析两组人物在彼此交往时产生的困惑,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说明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都是"盲人"。他们不能看清自身的缺陷,也无法平衡与爱人和朋友的关系。他们都在黑暗的世界中不懈探索,最终在心灵上得到一定的治愈。  相似文献   

9.
姚小萍 《文教资料》2011,(23):26-27
了解了纪德的家庭,了解了与纪德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女人.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被矛盾概括了一生的人物,是什么影响了他的性格,是什么造就了他的作品。从小被置于母亲束缚中的纪德,寻求摆脱制约,心里却一直居住着俄狄浦斯,在母亲与心爱的女人形象之间进行了替换,这种情结左右着他的爱情,甚至在他的精神中埋下了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10.
秦琼芳 《广西教育》2014,(11):115-116
《拉格泰姆时代》是多克特罗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该书构筑了一个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共同世界,这种虚与实的相互交织,使得作品特色鲜明,被评为是"界于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特殊作品。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是中国古代家庭两性战争的特殊画面:举凡中国古代两性层面关系的人物:丈夫、嫡妻、侍妾、情妇,都被作者聚拢在同一场景,藉由他们间冲突矛盾的生发,展现出中国古代家庭两性战争的特点及规律:战场转移下女性内部的自戕与互残。在生日宴会的喜剧性氛围里,展示出对中国古代家庭女性生命境遇的悲情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不少文学作品运用了矛盾表达法,读者可以从这些作品中人物言行的矛盾、情节发展的矛盾、人物心理的矛盾、人物关系的矛盾等方面切入,准确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深入解读作品主旨。  相似文献   

13.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作品十分精彩。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那么曹禺先生在创作《雷雨》时,他的自身情况是什么样的,对于其创作有什么影响,值得我们在教学中研究。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寒夜》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出现了不少"光"的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光被营造成了抒情意象,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两部作品中,"光"意象背后是无光的家庭关系、人物悲剧的命运、黑暗的环境以及人物灰色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顾鹰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叙事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顾鹰敏锐地关注到儿童在当代家庭环境中仍会遭遇的成长困境,将父母离异、二胎家庭、养宠问题等当代家庭新现象纳入写作题材,以丰富的人物关系设置反映出父亲缺位、代际矛盾、功利教育等家庭关系现状。在书写困境的过程中,顾鹰以镜像对照投射的人物结构直面儿童的心灵体验,并且试图以双向成长的叙事模式突破困境的桎梏,实现家庭教育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巧姐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也是"十二钗"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作品中她的戏份很少。但曹雪芹塑造这一人物却寄托了他对友爱平等的家庭伦理观的呼唤和对恬淡怡然的田园生活梦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物关系网络的视角论述了《雷雨》人物关系网的形成及其作用。文章认为《雷雨》的人物关系是由周、鲁两个社会地位悬殊的家庭之间的矛盾对立,是由对变情、家庭、伦理关系的隐私与张扬,是由血缘亲情和两代人命运的轮回关系构建而成的关系网络,体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独有的社会属性和生存本相。文章进一步指明了这一关系网对于增强作品的戏剧性、揭示人物隐秘的心灵、构筑人物的角色语言和凸现命运观念等都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因而,广义上的情节就是事件,是作者根据一定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历史小说《铸剑》是一个"困境"隐喻,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思想困惑以及冲不出的困境意识。其中"困境"的呈现是一组悖论矛盾:善与恶、强与弱、胜与败、是与非。作者的无意识的困境意识,在作品整体的思想上以及人物的行为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怀疑、反抗以至超越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乃至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而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的酝酿和创作与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处在同一时期,作曲体现了作曲家热情奔放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痛苦,被认为是作曲家最成功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